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创造知识的方法论 > 第三章 “概念”方法论

第三章 “概念”方法论



第一节  何谓“概念”


在企业、组织中,“概念(concept)”是知识创造方法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到产品概念,大到事业概念、战略概念乃至发展愿景,我们需要在各种情况下创造概念、构建概念。此外,知识工作者平时在组织中创造出的知识也存在各式各样的形态,如组织设计、商品策划、事业战略制定、发展规划、商业模式设计、问题对策、创新等,而概念对于其中任何一项知识形态来说都必不可少。

作为知识的概念

概念即新观点

日语中概念一词按照其字典意义来使用,和人类、犬等表达事物一般意义和分类的普通名词并无二致。但是在本书中,概念一词所包含的意义比其字典义更广,指的是新的思维方式。实际上这样的概念原本就指新的观点,但随着人们日常使用越来越频繁,这个词变得很普通,失去了新鲜感,成了一般名词。

在哲学传统中,概念本来不表示范畴、类型,而表示决定范畴、类型的知识、观点等。概念引起观点的变化,它不仅能提供新的视角,而且能抓住事物的本质;不仅能探明从前遗漏的或尚未发现的现象,而且可以成为发现新事物的一大助力。

我们所认为的事实,归根结底不过是从经验世界截取的一个现实片段而已,此时用新观点来截取现实的工具正是概念。通过重新认识现实,我们能够发现新的价值,采取新的行动。范畴通过概念得以显现,其效果体现在发现潜在的客户需求、全新的市场空间、革命性战略以及新机制等方面。

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1902—1979)将概念比喻为“探照灯”(见图3-1)。他把社会行动看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由构成要素(变量)及要素之间的关系组成的统一整体。概念不仅是新的思维方式,还会引起新变量、属性的搭配组合。比如“汽车”现在是一个普通名词,但是最初的时候“汽车”这个概念打开了全新的视野,它集中展现了发动机、车身、轮胎、车布等部件的物理属性,速度、平稳等功能属性或人体感受以及设计风格等。

图3-1  何谓概念

概念时常通过隐喻来表达,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隐喻也会丧失其生命力。曾几何时,汽车被称为“没有马的马车”。第一辆坦克诞生于1915年,由英军制造,最初被称为“陆地巡洋舰”,即以轮船隐喻坦克。早期的坦克有过各种各样的设计,出现了很多昵称,诸如“集装箱(container)”“运水车(water  carrier)”等。但是运水车实在是不好听,并且感觉和水槽(water  tank)有点相似,于是最终“坦克”作为这项发明的名称被确定下来。

概念与属性(即经验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未间断,“探照灯”扩大射程,照亮未知的领域,概念通过我们自身的思考得以证实、修正、传播,逐渐产生了“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知识中也可能存在没有被“探照灯”照亮的部分,即残缺范畴,但如果没有概念,我们无法判断正误。正如卡尔·波普尔(1902—1994)认为的那样,面向真理的真伪判断的反馈已经停止了。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思想为20世纪的科学哲学带来了广泛的影响,其思想基础就是可证伪性(falsifiability),即通过试错(从错误中学习)一步一步地接近真理。

《广辞苑》[1]将概念解释为“1.概念;2.在策划、广告等中,贯穿整体的统一视角或思维方式等”,其他含义不外乎观念、观点、想法、思想、交流等,也有不少人把某个好主意称为概念。但是在这里我们不讨论每一个想法、概念是如何构思、如何联想的,我们所追求的是创造出能够带来新实践的、具有革新作用的、实实在在的概念。

设想、概念、理论

概念对每个知识工作者和组织来说都是有意义的知识,但并不是完整的知识。知识存在不同的层次,既有最初的设想,又有大家公认的、逻辑完备的理论,越接近后者,越具有作为概念知识的意义。关键问题在于概念背后存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关联性或值得信赖的认识等。

换言之,概念处于“设想—概念—理论”这样一个连续体之中。开始时概念或许是模糊不清的,但随着不断深化,它在组织或个人意识中的正当性(信念)会逐步提高。对产生概念的我们来说,它不仅仅是设想、构思,它毫无疑问是创造知识的过程。

创造概念的步骤

概念:理论化的设想

综上所述,概念的方法论需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产生设想、创造概念的过程中如何增长知识、提高自身智力,另一个是如何将概念变成组织、集体、企业等能够与客户共享的知识。因此,要想使某种知识不仅仅是设想,而能够被全社会共享,那么个人与社会、组织共享日常经验就变得非常重要,同时还需要让这种知识形成完备的理论。那么严格来讲,概念实际上是以理论概念为核心的知识。设想、概念和理论与知识的关系如图3-2所示。

图3-2  设想、概念、理论与知识的关系

首先,设想来源于每个个体的想法、认识,这些完全都是主观的东西,就连提出该设想的人最初都不能完全说清楚自己的想法——而这正是设想的特点。在设想的基础上,一旦结合了具体环境,或进行了把设想具体化的步骤,或将若干个设想串联起来,使其能被理解,此时概念就产生了。但概念不只是词汇的组合,它必须是全新的观点、简明扼要的语言、能催生新事物的思维框架。如果概念本身或若干个概念间的相互关联受到因果关系的支持,就可以称其为理论。

实际上,很多设想在企业里都被埋没了,我们暂且不谈什么是好的设想,我们关心的是这些设想是否作为概念而得以构建,会对事业发展和企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引起市场变化,未来可能出现什么样的状况,以及能否清楚地说明上述问题的因果联系。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概念是促使人们理解并付诸行动的理论(即共享形式的知识)。假如没有这样的理论,一个组织内部就无法达成广泛共识、得到大家认可。

概念与知识的方法论

当然,在创造概念的时候,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此前谈到的社会学、现象学等种种方法。虽然此前这些方法都是社会学家用来描述社会现象的,但是社会学中创造并解释的“民主制”的概念与我们在商业市场中规定的企业制度、提出“网络计算”的发展设想、定义并创造商品概念等行为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从设想到概念再到理论,知识在不断地发展,概念不停地被创造出来,其过程如表3-1所示。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每个步骤的意义。

表3-1  创造概念的方法论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