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创造知识的方法论 > 第二节 “观察”的方法论——经验乃设想的源泉

第二节 “观察”的方法论——经验乃设想的源泉




创造概念的第一要务是纯粹地体验我们参与的事件,或放弃分析的想法,置身于事件的现场进行观察,其中也包括访谈、聆听以及站在客户立场上进行观察等。当然,作为前提,问题和主题已经设定好了,重要的是不带任何偏见地“体验”事件,有时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对问题和主题进行深入挖掘、重新审视。

从观察中产生设想

调查学习

观察是获取隐性知识的方法。在社会学中,现场体验承担着重要作用,而经验的现象学方法能够辅助社会学的观察。

首先我们要这样做:

•  到达现场;

•  与当事人(顾客、竞争对手、负责人等)对话,倾听、观察他们;

•  成为参与者。

但这里的观察不是随意地观察,必须同时或事先做好对以往案例的研究学习与科学调查;其次,在使用文献进行案例调查时,需要接触有经验(隐性知识)的信息提供者,与他们共享经验;再次,注意要通过实验获得经验(见图3-3)。总之,要尽最大可能同化、吸收隐性知识。这个过程不仅是产生新设想的源泉,还能避免陷入逻辑抽象思维,保持实践的敏锐性。

图3-3  通过观察扩展想法(主观的客观化)

现场的力量

在构思概念时,有时我们已经拥有了某些想法和激情,这是可贵的,但这些想法偶尔也会先入为主,我们需要不断地追求所谓的理念,在更高的层次上发掘本质,确认创造概念的“绝对价值”及意图、想法等。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必须置身于现场,与顾客、合作伙伴等共享自己的设想。

3M等企业很早以前就开始了领先用户[2]参与策划的创新,领先用户发挥能动性,积极发现需求,解决问题,参与产品的商品化。领先用户不仅限于消费者,具备专业知识的企业也能成为领先用户。3M等企业与领先用户一起设立了能够共同作业的场所,以便积极投入创新的过程中。

我们要通过深入现场来获取隐性知识。本田技术研究所的宇井与志男用下面一段话描述了他们开发飞度(Fit)时在欧洲进行彻底的现场调查的经验。

如果只是调查,派驻现场的工作人员自然会提交信息。不过我们手里拎着六瓶酒,实际感受大小、重量,在超市推着购物车,感觉此时的冷热温度,想要体会与当地人相同的感受。实际上,不同国家,车里装的物品也是五花八门的。但是我们发现,不论在哪个国家,汽车只要将大型购物车能装下的东西全部装进去即可。在现场观察实际情况,切身进行思考,打破脑海中随意描绘的印象,这就是我们执着于身体感受的原因。1

想要不带偏见、客观地获取主观的隐性知识看似自相矛盾,但是二者需要同时进行。在构思概念的时候,我们要去商店接触顾客群体,站在顾客的立场观察、倾听,让自己既有观察者(客观)的意识,又有参与者(主观)的意识。经验的知识告诉我们如何把观察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这对知识工作者来说是基本的方法。

经验的知识

悬搁

在知识创造中,极其丰富的隐性知识是产生高质量知识的必要条件。隐性知识的共享、获取离不开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互动场所,在这种场所中形成的经验十分重要。西田几多郎的纯粹经验就是纯粹的“物我合一”,并非单纯地把互动当作客体去体验,然后超越现在的自己去发现真理,发现眼前即将出现的变化。如果这样就能获得隐性知识,那知识的质量确实会很高。但是实际上,假如满脑子都在想“纯粹经验、纯粹经验”,别说纯粹了,你一定会陷入偏见。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胡塞尔用现象学使我们注意到日常生活中潜在的哲学问题,他的方法是把“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的信念暂时放入括号里(悬搁:现象学的停止判断),在意识构成世界之前,严谨地记录当时的状况,形成哲学思考的基础。我们会因先入为主的观念而做出错误判断,无法虚心坦率地观察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象。悬搁给了我们一个沉思的机会,通过停止判断,我们得以使用纯粹意识进行观察。

这种方法的核心是置身于现场,回想自己的意识作用,一旦停止判断,则原封不动地观察事物本来的面貌,然后从中提取经验的要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知识综合。它本来是临床上的研究方法,不过也适用于对组织内部或经营现场发生的情况的“经验性综合”。具体说来,在几乎是不知不觉地度过的日常生活中,停止判断可以帮助我们从偏见和无意义的思考中解脱出来,用新的眼光观察世界;在出于某种目的观察市场或客户时,如果不融入当时的情境中,则无法理解观察的对象,但假如与观察浑然一体,则难以对其进行整体的把握。总之,置身于现场与观察事物的原貌必须并行不悖,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应该当作每天的必修课。

“世界在我心中”的状态

悬搁不单是观察的技巧,还是某种意识的状态,即在不夹杂主观因素的旁观的时刻,相对化地观察正在观察的自己,这也可以说是把外部环境纯粹地映射到自己心中的活动。观察时无须分析,而需要试着从消费者或客户的角度出发看待事物。观察的终极目标是把社会环境共享为自己的隐性知识,综合成意义的原型。

这种观察与综合也有两个侧面,一个是主动的综合,另一个是被动的综合。按照舒茨的观点,所有纯粹地理解他人都是从观察者添加到自身经验中的意义解释开始的,这是主动的。观察者关注的不是他人所处的环境、身体运动等表面的东西,而是其行为的目的、动机或意义等深层的问题。换言之,我问别人(比如伐木的樵夫)“为什么做这件事”时,终归还是要我自己做出解释。

那么我们如何知道樵夫心里在想些什么呢?以下就是方法:首先从自己对知觉材料的解释出发,在心中细致地描绘如果是自己的话会怎样实施这个行为,然后想象自己确实就在这么做,此时我们几乎把别人的目标当成了自己的目标,在想象完成目标的自己。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

舒茨指出,这样的观察不是移情或同感。移情只不过是在模拟自己和他人心理结构的类似关系罢了,而这里的观察指的是“思考别人心里在想什么”。如果将此称为主动的综合,这是一个主体性过程,它是在观察映射到我内在环境的同时,形成知识。

另外,被动的综合是在无意中大量接受来自环境或场所的材料,从而形成隐性知识的过程。

虽然大脑排斥“不知道”的不愉快的感觉,但是作为知性的基础的身体却很迟钝,毫不在乎,“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还能有什么办法?”……假如大脑发挥作用,只会让已经成蛹的身体化蝶而出。

(桥本治《“不知道”的方法》)

此时场所与自己合二为一,内在与外在也成为浑然一体的经验。这正是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主人公经历过的无意识的记忆,它不是经过努力恢复的(有意识的记忆),而是在蘸着热乎乎的红茶吃玛德琳蛋糕时感受到的超尘脱俗的舒坦的快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