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创造知识的方法论 > 分解概念的变量

分解概念的变量



变量的作用

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概念背后的“要素”当作“变量”,将其运用于理论化的过程中。可以说,变量是具有很强的客观性的要素,它能更好地解释我们想要创造的意义。通常认为,新概念的意义范围中存在一个以上的变量。

我们用变量表示隐藏在事件及其变化背后的机制的成因、引起的事件、现象的成因、将设想外化的线索或假说、说明模糊的想法以及其他相关事件的要素,它们都是媒介,客观地把握由隐喻表达的想法或含混的意象背后的意义。在面对新的商业模式的概念时,我们在开动脑筋思考使概念外化的社会与市场因素、客户的属性,或生意兴隆的组织特点等的同时,找出这些变量。下面我们谈一谈把构成概念的要素转换为变量的基本方法。

概念越复杂,变量就越多。比如“有机团结”(具有异质性的每个个体在特定关系中联系起来的社会团结的类型)需要引入社会关系的数量、人口密度、相互作用的频度以及生产水平等多个变量来解释。

“天然纯净水,健康到您家”,这种平时常见的商品概念说的是一个新型净水器,其中“放心”是化学成分层面上的变量,“好喝”是感觉层面上的,与净化机制相关的装置是功能层面上的。表3-3列出了概念与变量的关系示例。

表3-3  概念与变量的关系示例

变量的定义至关重要,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仔细推敲如何定义变量后再思考表达概念应用什么词汇(请参考本节作者笔记“通过‘关系’思考概念”)。比如“知识工作者”这个概念反映出知识社会的历史性和时代性,是令人恍然大悟的新观点,但它本身可能有一些不清晰的地方,可以被添加上各种意义,它对一些人来说意味着职业分工,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意味着(不同于白领的)能力和知识。像这样,如果把焦点放在基于范畴或类型所创造的概念上,就会为词汇所牵绊,产生模糊的、多义的解释。如图3-7所示,我们来分解一下“知识工作者”的变量,根据诸如教育训练水平、组织归属(自由度)、所得水平等,能够更加明确地区分知识工作者与非知识工作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抓住线索,更加客观地表示我们想要通过概念表达的事物。

图3-7  概念的图式

变量之间的关系

图3-7描绘了理论概念中的范畴、类型与构成要素(变量)。我们可以挑选几个变量,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商品概念中,人们常常将若干变量相结合,从而表现出象征意义。例如,以下情况(○○○和△△△等代表变量)。

在○○○和△△△的作用下,身体保持自然的平衡。

○○○、△△△与×××的和谐组成了繁华的街道。

如果您注重身体的○○○和△△△,就喝新饮品×。

轿车Y以○○○(实测××)和△△△(标准尺寸)引领新一代标准。

当然,像普通的市场调查、案头调研都能做到的那样只罗列变量的话,无法使人感受到在本质上究竟有何便利,有何价值,以及为什么有这样的便利和价值。正如本节开头所说,概念的核心由基于因果关系或模型的若干变量的组合构成,概念是理论、模型的“积木”,根据变量间的关联性创造出什么样的命题和理论是关键问题,同时也不能忽略最初通过直观、隐喻所表示的概念的新观点的本质部分(即真正的概念)。

设计的知识

构成概念的方法

模型化是体系性地、动态地构建、描述多种要素(变量)间因果关系的过程,它也不能缺少设计的知识。设计是20世纪的代表性知识,它是一个统称,在大街小巷中随处可见。但是在一切设计的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作为知识的方法的设计。比如在设计中,理想状态指的是使“最小的结构包含最多的意义”的信息和知识的组织化,其结果以模型、原型等形式呈现,可以说这正是面向理念的创造。

设计的知识由湮没于日常生活和传统中的符号的解体与重组,从身体的、感官的经验到原型或形态的组织化,调节相互矛盾的要素等构成,它本来就是创造的方法论,代表了具有直观性、融合性、创造性的身体和感官的思维。我们把它定位为以人类的视觉能力和形态创造以能力为背景的“知识方法论”,其中最重要的关系是“隐喻→类比→模型”,人们通过隐喻理解潜在的社会性、文化性因果关系,它以具有具体对应关系的类比为媒介,浓缩成最终模型(原型、模拟实验模型、因果关系图式)。

设计的思维

设计的思维方法是一个模型化的过程,它置身于多种状况之中,推动知识的组织化(或系统化),调节各种矛盾,直至实际解决问题。13下面我们看一下具体步骤。

(1)直观提出若干个与对象有关的故事(插曲、隐喻)的假说,这能立即在设计师的大脑里呈现出视觉效果。

这里的重点是对问题本身的理解。比如通过视觉的意象、图像或隐喻等来把握设计的目的,探索在什么范围内设计什么样的模型,关联要素是什么等,列出显示变量间因果关系的图式。

(2)积极关涉相关的周边事物和信息,与他人对话,对故事进行修正,同时形成一定的理解。设计师要调动感官和理智来观察用户,推动问题在形式上得到解决。模型或许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但其全貌还是视觉性的。

现实的设计方法有四步,这与模型的设计大致相同14。第一步是挑选眼前的材料、要素并进行组合;第二步是援用已有的模型;第三步是运用设计规范(如模块、要素的连接规则等);更加有效的是第四步,根据其他领域的类比,创造新的解决问题的模型,然后把这些模型当作故事、隐喻来描述。

(3)整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设计师需要时常回归原点。

设计的思维方法的特征之一就是同时考虑各种要素,同时推进多个替代方案。在此过程中或反复实践,或回归最初的印象,实现SECI模型的螺旋运动。

(4)最终从实质上解决问题,这是按照某种审美的、传统的、文化的、社会的系统,把大部分与对象有关的要素或知识默默地组织起来的行为(故事、系统丰富与否,取决于设计师的知识、资质和经验)。

设计中有不少陷阱,而且产生陷阱的原因繁多,既有物理上的,又有关系人的感情的。在模型化中,我们必须能时常意识到它与现实事件的关联。

(5)这个过程没有终点,只要有关联,创造就会持续下去。

通过以上过程,要素、组织之间的调节、整合以及概念的视觉化等设计师的知识的效用就会显现出来。

设计师的构思方法:身体风暴

身体的参与是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设计的知识贯穿从观察到概念化、模型化的全过程,而观察离不开身体的参与。

作为产生新观点的方法,社会心理学家亚历克斯·奥斯本在1939年提出的头脑风暴法广为人知。头脑风暴法大约以10人为一个小组,在尽量自由的气氛中激发大家的想法,为保证自由畅想,任何人不能当场对提出的设想进行批评和评价,而要把评判放到最后阶段。从广告方案到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头脑风暴法得到广泛运用。此外,上文已经提到,在汇总想法时,亲和图法十分有效,用卡片把看上去与某个主题相关的设想记录在案,把能想到的全都写上去,一张卡片记一项,然后按照相近程度将它们归纳整理。

而身体风暴靠的是来自身体的构思,它与头脑风暴的最大区别就是它“站在对方(用户)的立场上思考”。头脑风暴根据自身的经验材料联想式地发散思维,而身体风暴则是把自己当成用户,调动身体感官,以它为媒介,把感受到的东西作为隐性知识积累下来,这是以使用者为中心的思考过程。

身体风暴是设计的基本技巧之一。在设计移动空间时,不管是汽车还是飞机,在有限的、狭小的空间内如何放置身体,如何活动,感觉如何,只有让身体去实际感受、实际“思考”才有意义。同理,在模型化中也要加入与身体感官的互动来表达观察和概念化获得的知识。

设计的知识——知识的重组

工程技术领域的概念的模型化(理论化)需要更具系统性设计的知识。这里所说的“设计”强调构建性、分析性。设计可以说是将(包括模型在内的)人造物、对象以及系统的结构具体化,使其能够在现实中生产、构建的决定性过程。它详细划分人造物的结构,将其降低到能够操作和测量的程度。换言之,我们从结构上分解无意识的行为,通过研究形成这些行为的要素来加深理解。因此,在实践化阶段,设计起到了把模型具体化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模型化中,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种,它们可能是相互关联的系统或子系统;可能是意义的“距离”;可能是原因和结果;也可能是基于不同性质的要素的归纳。此外,设计的目标是达到最佳化,在此过程中,我们运用自然科学的规律,同时为了具现化,还需要在符合当时情况的状态下不断反映背后的隐性知识(如遇到的各种障碍、失败的经验和知识等)。可以说,设计学既是理论性的,也是经验性的知识。

我们要养成根据语境运用工程学或经验性的显性知识的思维方式,它可以在模型化的过程中为我们提供多个选项。如果想要对经验及其包含的知识进行再利用,就要注意整理在形成经验的过程中观察到的知识(显性知识),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也就是将其变为隐性知识)。做不到这一点的话,一切诀窍都不过是单纯的信息。只有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知识才具有价值。

图3-8展现了知识重组与“场”的关系,这里的关键是“场”。用户了解自己面对的问题的状况(场),根据其语境选出方法、技巧,致力于构建可利用的体系、结构等。这种观点对于知识管理来说当然不能忽略,在知识管理领域,人们正在以知识表达的语法(即“场”的规则)为媒介,有效运用信息。

图3-8  知识的重组与“场”的关系

在这种背景下,有效的做法是把设计工程学的知识行为当作数据库中的数据来汇总、分析,注意其背后的语境,同时做好结构性的整理。TRIZ理论彻底地建立了这一体系,它是一种发现问题的解决理论,科学地贯彻了工程学的构想(设计)。TRIZ的目标是将知识结构化,用它们来支持工程师的设计思考。

TRIZ理论体系15

•  20类技术趋势

•  109项科学技术原理(109项共计521个原理)

•  14大类283个实现目标的功能

•  248个系统改良(解决问题)的事例

•  构成“矛盾矩阵表”的39×39个通用工程参数

•  40条发明原理

在设计过程中的应用

举个例子,“实现目标的功能”就是对于“物质”的获取、保持、保护、清除、驱动、分割、性质测定、性质改变,是对于“场”的生成、积累、吸收、性质测定、性质改变、空间配置改变,这些能支持、推动设计者进行思考。

TRIZ理论的核心是“矛盾矩阵表”,用39×39个通用工程参数来解决技术矛盾。

如此精细化的理论的认识基础正是一切书面上的技术知识(信息、数据库等)和曾经的成败案例,其价值在于能聚焦于当前研究者所面对的状况,然后使用那些理论。

最近,畑村洋太郎的《失败学》备受关注,作者着眼于语境和要素之间看不见的联系来分析失败的案例。组织的领导者根据这些知识,把状况作为“场”来理解,就能从结构上降低失败的可能性,进而产生具有创造性的设计(模型化、概念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