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创造知识的方法论 > 第六节 面向日常行为

第六节 面向日常行为




我们讨论的知识的方法是按照原貌理解现象,从中产生假说(概念),然后验证其因果关系(模型、理念等),它不断地在现实中创造概念。这个过程与SECI的过程不谋而合,它多元化地看待事物,进行辩证法的综合,把不可见的东西变成可见的知识。知识经过主观和直观处理,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知识,可以说,这是一条存在论式的概念创造的路子。那么从企业、组织的实际状况、经营现场来看,我们应该如何对它进行定位呢?

下面我们以三得利为打破现状而开发的饮料品牌BOSS为例,分析观察、概念化、模型化和实践化的过程,然后通过本田开发奥德赛的案例,说明在概念创造中,在观察阶段获得的个人(知识工作者)的构想、经验以及隐喻、设计、讲故事的知识的重要性。

案例一:三得利的饮料事业19

在清凉饮料市场,非超级品牌则无法生存。所谓超级品牌就是单品销售量达到1  500万件的商品,三得利现在拥有乌龙茶、BOSS咖啡、DAKARA等超级品牌。在这个市场中,品牌的塑造及其背后概念的贯彻是成功的关键。

1990年,三得利仅仅占有罐装咖啡4.5%的市场份额。1991年,三得利改组,开始了新产品的开发。在此之前,产品开发由品牌经理领导,进行流水作业,所以开发人员之间关系薄弱,三得利无法深入挖掘概念,建立强大的品牌。在新体制下,从初期开始,品牌经理、营销人员、文案人员、设计师以及产品内容研究人员组成团队,动态协作,他们打响的第一枪就是BOSS。

观察

团队从市场分析着手。1991年,一天至少喝一瓶饮料的重度消费者占全体消费者的18%,而他们贡献的饮用量占全部饮用量的60%以上,这意味着只要打动了重度消费者,就抓住了整个市场。

于是团队决定彻彻底底地调查研究重度消费者。经过研究,团队发现重度消费者大多数都是在外奔波的业务员、出租车司机、工人、工匠等劳动者,他们或在工作间隙喝咖啡,或在开车时、休息时、抵达公司开始工作前喝咖啡。

通过调查,团队迅速掌握了重度消费者对咖啡的基本要求。例如,因为喝得多,所以要求咖啡“好喝”“喝不腻”;因为是男性承担工作,所以要“有后味儿”,体现“硬汉形象”。不过这些或许只是最基础的要求,其他公司也不是不了解。团队将其称作“表面概念”,而真正的概念存在于内部,光靠表面概念不能理解消费者的心理。三得利曾经以源于自然环境的概念为基础来销售啤酒,结果失败了。于是他们再次返回经营现场,反复观察。通过访谈、一起乘坐货车等,团队与消费者共享了经验,了解到重度消费者都非常热爱工作。似乎与男性气概不同,他们有着单枪匹马的孤独感,正因为孤独,他们努力工作。因此团队提出假说:对重度消费者来说,咖啡是“工作伴侣”,一线劳动者会在寒冷的清晨喝瓶咖啡暖暖身体。

概念化

“工作伴侣”背后是重度消费者与罐装咖啡的接触时间,他们在工作现场大概花10分钟时间享受一瓶咖啡,如果一天喝五六瓶,就要花一个小时。这是一个重要发现。另外,还需要关注消费者的心理,针对“认真”“寂寞”的性格特征,产品要有交流的功能。

团队设定了“男性劳动者的搭档——BOSS咖啡”这一新罐装咖啡的真正概念,传递出“认真工作是优秀品德,你就是行业内的佼佼者”的信息。

表面概念:“好喝”“喝不腻”“有后味儿”“硬汉形象”

真正的概念:男性劳动者的搭档——BOSS咖啡

模型化

基于这种想法(真正的概念),商品要反映出重度消费者的人生观,这就是BOSS咖啡的风格。如图3-12所示,在包装设计上,罐中央是一个蓄着胡须的男人形象,它考虑到了消费者的孤独感;深蓝色的包装是因为体力劳动者喜欢深蓝色的夹克衫,产品包装整体呈现出一种刚健质朴的形象,此时,大家共同认可的BOSS咖啡原型完成了。

图3-12  BOSS咖啡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