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知识炼金术 > 第2章 重新定义知识

第2章 重新定义知识




本章将讨论知识炼金术的工作对象与产出物——知识。

虽然知识作为一个日常用语,人们每天都挂在嘴上,但实际上,对于什么是知识、知识具备什么样的属性、有哪些存在状态、如何相互转化等问题,很多人并没有深入地思考,也确实不是很容易就能回答上来的。

事实上,这些问题非常古老,非常基本,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有了思考和智慧的那一天起,也是很多哲学家毕生希望解决的难题。

本章会涉及一些学术话题,也有基于我个人研究的一些成果,读起来有些吃力甚至枯燥,如果你不愿意读这一章,可以跳过。但我相信,如果没有对知识的全新认识和深刻理解,你很难成为一名真正的“知识炼金士”,从俯拾皆是、看似平常的物质中炼出“黄金”来。



什么是知识?一个古老的世界级难题


“知识炼金术”研究、加工处理的对象是“知识”,目标产出物也是“知识”。但是,什么是知识?

这并不是一个很好回答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世界级难题。从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到人们耳熟能详的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无数哲人先贤都论述过什么是知识的问题。

早期(如古希腊时期和中国的前秦时期),知识被认为是通往真理的途径,是个人智慧与修为的对象与载体。如孔子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荀子主张“古之人学为己,今之人学为人”。但是,文艺复兴至今,人们对知识的看法逐渐多元化,转变成一种资产、一个过程,以及更加工具化、实用化的组合。

让我们看看如下一些定义。

波恩(Bohn,1994)认为,知识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可利用它进行预测、关联分析,制定决策。

达文波特和普鲁萨克(Davenport  &  Prusak,1997)认为,知识是结构性经验、价值观念、关联信息及专家见识的流动组合。知识为评估和吸纳新的经验与信息提供了一种构架。知识产生于并运用于知者的大脑里。在组织中,知识往往不仅存在于文件或文库中,也根植于组织的日常工作、程序、惯例及规范之中。

纳塔拉扬和谢卡尔(Natarajan  &  Shekhar,2001)认为,知识是经过人为的解读和人的经验充实之后的信息,它同时极度依赖于该信息所处的背景环境。知识也可以被认为是经过检验的行之有效的信息。

彼得·圣吉(Peter  Senge,2000)认为,知识是产生有效行动所需的能力。

追溯人们对知识的定义与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对知识的理解从来都没有形成统一或一致的共识。例如,Kakihara和Sørensen(2002)认为,对知识的主流看法有如下四种:作为对象的知识(knowledge  as  object)、作为解释的知识(knowledge  as  inter-pretation)、作为过程的知识(knowledge  as  process)以及作为关系的知识(knowledge  as  relationship)。Alavi  &  Leidner,阿拉维和莱德纳(2001)则列举了对知识的六种研究视角,包括:①与数据和信息相比的知识;②作为一种认知与思维状态的知识;③作为一种被存储和管理对象的知识;④作为一种应用专业技能的过程的知识;⑤作为一种访问与获取信息的组织方式的知识;⑥作为一种影响行动的潜在能力的知识。

所以,知识真的是一个很复杂的综合体,人们对其有着多重理解。

在本书中,我认为,知识是一种复杂的存在与过程,与人密不可分,是个体经由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并主动建构起来的心智内容及能力,可以让个人在应对挑战、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时采取更有效的策略与行动。但是,知识也不只是停留在个体层面上,它也会经由协作、分享、交流等社会化机制,在团队或组织中进行人际传播,具有多种存在形态和交互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