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知识炼金术 > 正本清源,破除知识的六个迷思

正本清源,破除知识的六个迷思




由于知识的复杂性,在实践中,许多人对知识都存在诸多的认识误区(或称之为“迷思”),导致人们虽然在生活或工作中都使用“知识”这一名词,实际上却指的是不同的东西,或者有不同的理解,继而产生诸多的矛盾、分歧,甚至会陷入“对牛弹琴”的窘境。

为了更好地进行知识萃取与运营,必须正本清源,澄清对知识的认识,深入理解知识的多重属性。

概括而言,人们对知识的“迷思”主要包括如下六个方面。



1.知识可以脱离开人单独存在吗


面对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资料以及无垠的互联网,许多人都会认为,知识似乎是可以脱离开人而单独存在的。

但是,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姑且不说图书馆中和互联网上的所谓“知识”都是人创造出来的,仅从知识的本质来看,那些所谓的“知识”只是信息,是我们每个人在建构知识过程中可以获取的资源。

事实上,知识离不开人。这不仅因为大多数知识存在于人的脑海中,也因为知识是人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在研究学习的社会建构主义学派看来,知识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知识的创造,还是知识的传承,都是一个个体在社会化环境之中主动地进行“解构”与“建构”的过程。

从这种意义上讲,知识与学习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因为人有学习和思考能力,可以获取一些外部的信息,对其进行思考、理解、赋义,记忆或存储在大脑中,将其与其他信息联系或组合起来,并能在需要的时候,回忆、运用这些信息或组合(“组块”),从而指导自己采取有效的行动。



2.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吗


一般而言,人们对知识的典型定义是:知识是人们经过长期实践,提炼出来并且被验证、被相信与传承的原理或真理。按照这种理解,“知识”要具备如下特征:①源自实践,高于实践;②可以被证实(justified);③真实、正确(true);④被信以为真(believed)。

那么,真的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吗?

严格来说,这种理解并不是知识的全部,而且并不确切。

首先,按照詹姆斯·马奇的看法,人所掌握的知识,既包括学术知识,也包括经验知识。前者是经由专家的系统观察和分析,然后经由权威(如书籍、网络、教师等)的传播,并经由直接或间接的实践检验被证明有效的知识;后者则是个人和组织从日常生活或工作经验中学习、获取的。在我看来,学术知识的抽象程度较高,适用面较广,我们在正规教育体系中所学的基础知识、原理、方法论大多属于这一类;相反,经验知识则具有“情境特殊性”,也就是与特定的情境相连,是在特定情境或与原始情境相似的情况下有效的实务做法,并不一定可以推广到其他情境中。因此,对于任何人来说,你头脑中蕴含的“知识”都是一个综合体,包含了大量抽象程度不同的信息、规则、原理、经验等。对于组织来说,“知识”的存在状态则更为复杂、微妙。

其次,虽然我不否认,有些“原则”或“真理”“方法论”有较大的适用性,但要想它们真正发挥作用,还是离不开个人在对其理解的基础上,在特定场景中,主动地进行应用、转化的过程。例如,有人可能拥有大量信息,也不排除掌握了一定具有普适性的道理,但是,如果那样的人在实际行动中并不能产生有效的行动,我们也不认为他是一个“有知识”的人,就像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

事实上,知识不只是抽象的,更是具体的,与特定场景紧密相连。某些道理可以被传授、掌握,可能有一定适用性,但如果尚未被应用,它们仍然只是信息,只有当你在实际行动中真正运用了这些信息,帮你解决了某些问题,或者提高了你的行动效率与绩效表现,我们才能说它们是知识。因此,信息只有被行动者正确地理解、应用,体现出了结果,才能成为知识。也就是说,知识不仅包括信息,也离不开行动者对其的理解和应用。

所以,严格讲来,知识具有多个层次的抽象度,既有一些抽象度很高的方法论或原理、规律、定理等形式的东西(或称为“学术知识”或“原理知识”),也有大量的生动、具体、鲜活的信息,包括一些特定的方法、经验等(或称为“情境知识”)。在本书中,我依据提炼萃取的精度或抽象度不同,将企业中的知识划分为三种类型(参见本章“三度金®”模型)。

从本质上看,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知识,如果没有应用,就可能只是信息而不能称之为知识。我们每个人做出的每一项决策、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在特定场景下发生的,会参考一定的通用性原则,但也离不开具体化、个性化的一面。



3.知识与行动有关系吗


在许多人看来,知识似乎只是和思考有关,是个人大脑中收藏或存储的某些东西。它和行动有关系吗?

正如野中郁次郎所指出的那样,与信息不同,知识总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存在”,它在本质上是与人类行动密切相关的。在我看来,任何知识都应与人的特定行为相关,离不开特定的情境。换言之,知识是指导人们在特定情境中采取适当行为的一些原理、经验或信息。不仅检验知识是否有效的标准是行动结果,而且人们运用知识的过程也是面向行动的。

即使是一些基本的概念或原理类信息、经验,也是如此,虽然它们可能不直接与某些任务相关,如1+1=2、牛顿第一定律等,哪怕你以后不从事与科学相关的工作,它们也与你的行动有关,包括你的日常生活或在学校中的考试等。



4.知识是某些东西或资产吗


很多人相信知识是有价值的,知识会被留存(记忆)在人的大脑中,也可以被习得或传承,因而,很多人将知识视为一种资产。典型的说法是“知识资产”“知识产权”“知识资本管理”等。

但是,知识真的是某些东西或资产吗?

并非如此,多数知识是一种认识,存在于人的脑海中。虽然有些知识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述,但离不开人的主动参与,如上所述,知识是一个人主动地进行信息处理和应用的过程,不可能脱离开人而独立存在。

在我看来,组织中的知识就像水库中的水,是动态变化的,既是存量,也是流量。在某个时点,组织成员大脑中都保持着一定水平的信息记忆,这是存量,也是荀子所讲的“心”有“藏”。一个人越注意学习,平时接触或可获得的信息越多,学习能力越强,知识存量就越大(参见图2-1)。

图2-1 知识既是存量,也是流量

但是,知识并不是静止的,它时时刻刻处于变化之中。一方面,知识与学习密不可分,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获得新的数据、事实等信息或经验,并提高我们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如果长期不用,信息也会被遗忘,或者由于环境变化而失效,从而降低信息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