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知识炼金术 > 企业知识的魔方

企业知识的魔方




对于任何个人和组织而言,知识都是非常复杂而微妙的,也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为了更好地理解组织中的知识,我们可以拿一个魔方来打比喻。想象一下,在某一个时刻,让一个组织中的各种知识都静止下来、固定不动,它们可能分别以不同的形态,处于魔方这个立方体的不同位置上(参见图2-5)。

图2-5 知识有三个维度的特性



1.存在形态: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组织中大量知识可能处于不同员工的头脑之中,有些则表述为流程、文档、课程等形式。这也被称为知识的认识论。事实上,这也是研究知识的一种基本分类方法——由波兰尼(Polyni,1958)提出的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两大类别。

一般认为,显性知识是可以形式化、制度化和用语言传递的知识,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易于沟通和分享。如果组织内部已经有了相对成熟、完备、经过检验有效的文档,有很多专家,而且专家可以清楚地向非专家讲述这些知识,在这种情况下,知识较容易整理,有助于提高效率。

相反,隐性知识是那些表现形式不是很清楚而且没有明确记录的知识,常以专业技能的形式存在于个人行为中,如那些非正式的难以掌握的诀窍、技能、个人独特的技术和技巧,以及个人的某些思维方式等。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的知识,具有难以规范化的特点,不易传递给他人,但它是处理关键事务中最有价值的知识,与核心能力相关。隐性知识难以观察、表达和传播,它的共享方式是不固定的。员工之间牢固的信任关系可以帮助他们交流工作、个人甚至隐蔽的信息,从而促进隐性知识共享。

当然,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隐性知识也分为非正式和难以明确的技能或手艺(常被称为诀窍,“know-how”),以及更为内隐的,涉及信念、价值观及心智模式等“认知”层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会知识(野中郁次郎,2005)。

因此,如果知识是零散的,没有文档、资料,也没有全面了解情况的专家,或者即使有,这些专家也没有时间或意愿来分享这些知识,或者将其表述出来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知识萃取难度很大。有时候,有些专家有很多年的经验、训练,做起某件事情来已经非常熟练了,几乎可以不经思考,例如开车、游泳。要想将这类知识萃取出来,也并非易事。



2.分布格局:个人知识与团队知识、组织知识


在任何一个时刻,组织中的知识都可能分布于不同的范围。例如,有的完全隐藏于员工个人的头脑中,有的为团队共享,有的是组织乃至行业都掌握的。这也被称为知识的存在论。

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讲,只有个体才能创造知识,但组织是由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都是能动的主体,因而,知识既是一个个人现象,也是一种社会存在。除了从认识论的角度讨论其存在形态之外,还可以从知识的扩散度方面对其加以区分。也就是说,知识既存在于个体的头脑之中,又为团队所共有,甚至放在公司的知识库系统中,变成了组织运作的规范、制度与流程,存在于人际之中,虽受个体成员的影响,却不完全依赖于某个成员。

从实操的角度看,如果某一些“知识”只有一个人知道,他不告诉别人,别人也无从观察或接触到,这样的知识就属于个人知识;如果一些知识在团队层面上进行分享,或者可以让团队成员接触到,但是分享或接触的范围仅限于团队,它们就可以被界定为团队知识;如果一些知识可以被全体组织成员接触或访问、使用,比如写成了一份文档,放入公司的知识库,或开发成了课程,变成了组织的制度、流程或规范,或者被设计成了一些专用设备或工具,那么,这些知识就可被称为组织知识。

此外,知识分布也可从空间维度进行梳理。例如,“持有”特定知识的个体或团体是位于组织边界内部,还是外部,这决定了某个组织获取知识的途径。

将这两个维度组合起来,我们可以盘点知识的分布状态,如表2-1所示。

表2-1 知识分布盘点表



3.提纯度:三度金®


除了上述两个维度之外,任何一种知识都有不同的提纯度,也就是被提炼、加工的精度,或与实践操作的契合度(或紧密相关程度)。例如,根据“智慧漏斗”模型,广义的知识包含数据、信息、狭义的知识与智慧等形态,会经历不同的思维活动处理。在我看来,这可以被称为“提纯度”,也就是说,其被思维加工、提炼或抽象的程度不同。

一般说来,在企业中,知识依其提纯精度不同,可以被概括为三个层次。以黄金的提纯度来打比方,我将其称为知识的“三度金®”模型(参见图2-6)。

图2-6 知识的“三度金®”模型

这三个层次依次是:

(1)金矿石——原始级知识

这是一些较初级的知识,如一些具体事件的记录(案例)、原始工作文档,或员工自发提交的总结性文档或个性化的思考等,其中可能包含着一些经验,但这些经验并未被明示出来,而是包含或体现在具体的事件或活动、工作之中,就像包含黄金成分的金矿石一样。这些资料、文档可以作为进一步加工、提炼最佳实践经验或标准打法的素材。事实上,材料分析法与业务专家访谈也是知识萃取的常用方法。如果能够找到一份有价值的工作文档或一位真正懂行的业务专家,对于知识萃取来讲是特别有帮助的。

在企业中,这一类的知识数量众多,分布较为分散,有些是员工头脑中的记忆,有些则可能以文件、记录等形式,存储在许多公司内部建立起来的档案库,或知识库、文档或内容管理系统中。

需要注意的是,相对于上述显性知识,大量原始级知识蕴藏于员工的头脑中,这也是组织的“金矿石”。这体现在许多业务专家的分享、日常交流与工作之中。

(2)狗头金——初加工级知识

将若干相关的原始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将其中蕴含的值得推广或坚持的做法、不奏效的要点整理出来,就像从金矿石中淘洗、冶炼出来具有一定纯度的“狗头金”一样,形成一些提示、参考、流程、教程或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也就是为完成某项工作或解决某个问题、应对某项挑战,通常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做法及其相关联的信息(如某种技术、方法、工具、设备、过程、活动步骤或机制等)。

这个层次的知识来源于具体的事件或工作,但并不是某个具体事件的记录,而是某一类工作或事件的应对方法;同时,它们也并非高度抽象的原理或原则,只是适用于某些场景或某类情况。

(3)千足金——精加工级知识

如果将“狗头金”进一步提炼、“精加工”,也就是说,分析其背后的原理或精髓,总结出具有较广适用性,能够经得起推敲和较多实践应用检验的规则、做法或工具,并经过了“教学设计”(即考虑了人们如何学习这些知识或技能),就可以让人们更方便地学习或使用。这是经过提炼的知识,如同“千足金”,被广泛学习和传授,如一些经典的原理、方法,它们可能以书籍、培训、教练、指导等形式存在并传播。

在课程开发实践中,内训师基于萃取的知识,面向目标对象,设计相应的教学过程,将其开发成业务课程或主题微分享,都可视为从“狗头金”到“千足金”努力的体现。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知识都需要提炼成为“千足金”。事实上,随着知识提炼纯度的提高,其与实际应用场景的距离越来越远(与场景的契合度越来越低)。这类知识在应用时,人们需要学习、理解,并将其与实际场景相联系,进行必要的拓展或演绎(学习转化)。就像被干燥、压缩过的汤料包一样,需要放入沸水中稀释、还原。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样可能还不如一些“狗头金”更有针对性,更加“原汁原味”、栩栩如生,更加便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