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知识炼金术 > 知识运营的循环:知识转换与管理

知识运营的循环:知识转换与管理




不仅组织中的知识分布与存在状态异常复杂(其也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各种状态与分布的知识也存在着相互转化与变换的可能。



1.SECI模型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认为,新知识是通过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创造出来的。从知识的认识论和存在论两个维度看,知识的转换(knowledge  conversion)共有四种模式——这就是著名的“SECI模型”(参见表2-2)。[1]

表2-2 知识转换的SECI模型(Nonaka,2006)

所谓SECI模型,指的是根据要转换的知识从转换前的状态(是隐性知识,还是显性知识)到转换后的状态(是隐性知识,还是显性知识),共有四种策略。

(1)“社会化”(soci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如果希望把一个人头脑中蕴含的隐性知识转换成另一个(或一些)人理解并掌握的隐性知识,那就要在一个社会化场景(或环境)之中,为参与知识转换的双方创造共同的经历或体验,建立信任、促进交流,例如观察、模仿、练习、师徒指导等,通过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历经时日,才能实现。这种模式或策略被称为社会化(也被译为共同化)。

(2)“外显化”(extern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如果想把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就可以采用所谓“外显化”(也被译为“表出化”)的策略,即持有隐性知识的个体,以文字、动作、图像/影像、比喻、类比或模型、概念、故事等方式,将隐性知识表述出来,使其转化为可以被编码、传播的显性知识。一般地,人们所说的狭义的“知识萃取”往往指的就是这一过程。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隐性知识的本质特性,有些隐性知识难以被表述出来,即便做了萃取的努力,以语言和文字、比喻等形式表述出来的也有可能“词不达意”或不精准、有差异或歧义。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实践,以及相关个体之间的对话,对于有效的知识转换往往也是必不可少的。

(3)“组合化”(combination):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如果要将显性知识转换为另外的显性知识,可以采取“组合化”(也被译为“联结化”)的模式,也就是说,将各种被明确表述出来的显性知识加以组合、传播或联结,使其可以被访问、加工与整理。在当今时代,信息无所不在,传播效率很高,任何人,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几乎都可以借助智能手机或其他联网设备,获取各种文件,参加各种会议或在线学习项目,个人也会主动地对这些显性知识加以比较、分析、组合或重构,从而产生新的理解与表述。这也是知识萃取的主要形式之一,包括材料分析、内容策展、专家访谈、团队共创等,都是主要或部分地基于这一模式。

(4)“内隐化”(internalization):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将显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的过程被称为“内隐化”(也被译为“内在化”)。例如,要想将以文字、图表等形式表述的显性知识,如标准操作手册、最佳实践案例等,内化为员工真正理解并践行的隐性知识,这个过程离不开个体的主动参与,包括大量的行动、反思。

按照野中郁次郎的说法,组织的知识创造是一个“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持续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需要创造成员之间共同体验、分享与交流、互动的“场”,鼓励有意义的对话或集体反思,并促进现有知识的相互连接以及“做中学”。因此,上述四种策略既是知识共享的模式,也是知识创造的机制,对于知识萃取而言,有重要的参考与启示价值。



2.知识管理


谈到知识转换,不得不提“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尽管知识管理的实践源远流长(有学者认为,知识管理几乎像人类历史一样悠久,从早期人类传承钻木取火的经验,围绕篝火交流狩猎信息或心得,到作坊中的手工艺人以“师徒制”的方式来习得或传承相关技能,都是知识管理的实践),但是,学者们一般公认,知识管理作为一个专业名词或研究学科,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才出现的,之后逐渐受到研究者和企业家的重视,成长迅猛。

截至目前,知识管理无论是作为一个学科,还是一项企业管理实践,都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蔚为大观。限于篇幅,本书无意对知识管理展开论述,但从知识炼金术的角度看,需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管理话题包括但不限于:

·知识的定义与构成——什么是知识?知识由哪些东西构成?

·知识盘点、评估与规划——从业务运作和战略发展的角度看,组织(包括员工和业务部门)需要哪些知识?组织知识目前的掌握度、分布状况、存在形态如何?需要学习、掌握哪些知识?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去获取这些知识?相应的行动计划与组织部署如何?组织在知识管理方面采取的干预措施,成效如何?

·知识创造——知识从哪里来?个人与组织如何创造出新的知识?如何实现组织知识的增值或拓展?

·知识共享与传播、应用——如何让组织成员在需要时以适宜的方式获得其所需的知识?如何促进知识的共享与重用?

·与知识管理相关的文化、制度及要素——妨碍人们获取与共享知识的因素有哪些?组织如何建立适宜的文化氛围与政策、机制等,以促进知识创造与分享?

·知识治理:组织成员及部门对知识管理负有哪些职责?它们如何分工与协作?各级领导如何更好地发挥对知识管理的影响力?

·技术应用:从早期的文档管理、信息管理,到Web2.0、数据仓库、文本分析、网络分析,乃至现在方兴未艾的知识建模、知识图谱、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都一直是知识管理研究与实践的热点话题。

[1]  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  .  创造知识的企业  [M].  李萌,高飞,译  .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