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知识炼金术 > 精致开发

精致开发




准备就绪之后,要按照选定的知识萃取方法,组织项目组相关成员,进行一系列知识萃取的工作,以提炼出有价值、高质量的知识成果。

这是项目的主体阶段,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四项。



1.基于选定的萃取方法,规划相应的工作内容


基于选定的萃取方法或其组合,根据项目总体计划安排,要进一步分解、细化具体的工作内容,并匹配相应的人员和资源。不同的方法难度不一,所需的资源、时间和人员也有很大差异。

掌握相应方法的优劣势、适用条件、实施难度,以及所需的时间、人员等,既需要知识炼金士具备相应的知识,也需要其具有一定的经验。



2.全方位收集信息


根据工作计划,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材料分析、现场观察、业务专家访谈、团队研讨,尽可能多地获取萃取知识所需的高质量信息。

(1)材料分析

如果公司内部或外部存在相关的显性知识,或企业中已经初步整理了一些案例素材、复盘资料、经验总结文档,或微课、手册、工作辅助工具等资料,散见于企业内部各处,也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这样可为知识萃取打下良好的基础,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材料收集阶段,应该视野广阔,不要过于聚焦于企业内部的实践,包括业界通行的一些原理、知识、模型、方法论,以及行业(同业或异业)领先企业的最佳实践经验等,都可以作为提炼、分析时的参考,也可用于业务专家访谈等环节。

一般地,知识炼金士往往会在知识萃取项目正式启动前,在确定知识萃取范围之后,对组织内外部的知识资产进行盘点,列出资料清单,并在定位会议之后,让相关部门进行收集。在项目正式启动之后,首先对这些资料进行深入阅读、分析,然后再进行现场观察或业务专家访谈。

在材料分析中,要注意鉴别材料的来源、质量、正确性,进行比较分析和实地验证,不能“照单全收”。

(2)现场观察

如果企业内部不存在业务专家,也没有现成的显性知识,或者业务专家不懂得知识萃取技术,或无法深度参与或主导知识萃取项目,则需要以知识炼金士为主。为此,需要选择典型任务或场景,让知识炼金士深入业务现场,对实际操作过程进行观察(相关技术参见第4章),以获取第一手资料,了解业务高手、一般人或新手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萃取。

对此,需要知识炼金士与业务部门的项目负责人紧密合作,制订现场观察计划,确定需要实际了解哪些信息。

(3)业务专家访谈

由于现场观察费时费力,除非迫不得已,一般知识萃取项目并不严重依赖现场观察。相应的替代性做法是业务专家访谈(参见第4章)。也就是说,以知识炼金士为主,对业务专家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访谈,从他们身上、嘴里获取所需的信息。

为此,需要明确访谈哪些人、如何访谈,在业务部门领导或知识萃取项目组成员的协助下,与访谈人进行一对一的面谈或一对多的小组座谈。

如果可以安排,应尽可能进行一对一的面谈,不要通过电话或网络视频会议等方式进行远程访谈,因为这里面可能包含大量的隐性知识,现场面谈更有利于深入挖掘,了解背后隐藏的一些微妙之处。但是,对于一些在异地工作或异常繁忙的业务专家来说,要想征求他们的意见,通过电话、社交软件或视频会议等方式访谈,有时几乎是唯一选择。

有时候,也可以进行一对多的焦点小组访谈。这些方法各有优劣势以及相应的用途(参见表3-3)。

表3-3 三种访谈方式各有优劣势

(4)团队研讨

如果公司内部存在SME,而且SME可以深度参与或主导项目,或者要萃取的知识无法从外部获得,但是可以通过研讨创造出来,在这些情况下,可以组织团队研讨(参见第6章),集思广益,进行知识萃取的研讨与创造。

对于团队研讨,一般是以若干业务专家为主,知识炼金士作为团队研讨的引导者,需要明确参与人与引导者、确定研讨过程及所用的方法之外,还要明确研讨目的与产出。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项目过程中,收集相关的信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常见的做法有两个:

·在进行初步的访谈或资料收集之后,考虑修正萃取范围、目标,或调整相应的策略与计划。

·按计划进行了必要的资料收集之后,根据原型的反馈及提炼的需要,再组织一次补充性资料收集。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隐性知识从本质上讲是难以被显性化的。对此,要找到掌握相应知识的专家。知道谁知道什么,也是需要收集的信息之一。

(5)借力实践社群

若公司内部存在相关知识领域的实践社群,可通过发起主题知识活动、内容策展等方式,借助实践社群进行知识萃取(参见第7章)。事实上,通过实践社群,更容易找到业务专家、组织团队共创研讨。



3.综合、分析、提炼


在收集到一定信息之后,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提炼,开发知识内容(诀窍)。这一步也许是最为微妙的。一方面,这些欲提取出的“知识”因应用场景的千差万别而存在诸多变数;另一方面,很难精准地用语言表述出萃取、提炼的规则或过程,这离不开知识炼金士的经验与能力,甚至直觉与智慧。

在这一步中,主要工作包括如下几方面。

(1)信息分析

信息分析通常包括对比、分类、关联、差异分析等。

对于流程性工作,可按照任务描述、流程步骤、挑战与关键、方法与工具,以及常见问题等框架,来整理访谈或观察发现。对于问题解决类任务,应收集并分析关键场景、基本的逻辑与原则、可能用到的特殊方法、常见变化等信息。

在分析过程中,难点在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从繁杂中把握关键,从具体中抽取一般,从噪声中识别信号。因此,应善于利用对比、聚类、分层、关联等方式,找到一般性的规律和底层的关系。

一般来说,信息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排除偶然因素或个案做法。为了“去伪存真”,对于你找出来的关键要素,一定要追问它们是否可以被重复验证,还是与你观察到的场景中的某些特定因素有关系,或者是个案做法。虽然在信息收集的过程中就应始终遵守这一法则,但因为这是知识萃取的“底线”,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因此,在信息分析过程中,应进行相互比较、交叉印证,再三确认。

·把握重点或关键。进行知识萃取,从某种意义上看,类似于“沙里淘金”,你会遇到大量纠缠在一起的细节,很多都是无用的,但是,真正的关键可能就隐藏在看起来不起眼的某些细节里面。为此,既要关注细节,又要“去粗取精”、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关注整体、把握关键,不过分深究细枝末节。

·发现模式或趋势。通过把相同或相似的事件联系起来,可以发现一些共性的模式、潜在的趋势,以及内在的关联。例如,可以使用“行为模式图”(pattern  of  behaviors),找出不同变量之间的关联关系。比如说,每年春节后,都可能出现一波“用工荒”。

·确定先后顺序。对于任何一项工作或问题,都可以分解成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步骤,通过综合分析不同的案例,可以发现常用或相对奏效的步骤。常用的方法包括流程图、网络图等。

·梳理制约关系。在不同的步骤或活动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或制约关系。这决定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必须先挖地基,然后才能开始盖房子。为此,要考虑某一项任务的前置条件或制约因素。

·确定因果或相关关系。有些活动或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或因果关系,如客户满意度越高,重复购买或推荐他人的概率就会越高。为此,可以通过常识、原理或专家访谈,找出不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或采用“散点图”等技术,以定量的方式,找出变量之间确切的关联关系。

·确定层次。在梳理关系时,除了考虑时间顺序、横向的联系、因果或关联关系,也要考虑纵向的层次,也就是说,两个实体或概念是并列的,无交叉,还是相互包含,有重叠或交叉。对此,可以参考金字塔法则,对其进行梳理,以达到“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比如,在项目管理中,可以使用“工作分解结构”(WBS,参见附录B)的方法,对各项工作及其关系进行分解。

·找出其背后的原理。进行知识萃取,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想确保可重复、可验证,就应尽可能找出其背后的支撑原理。

·如有,找出专用工具或提高效率、提升效果的方法。对于有些任务或操作,一些专用的工具或方法,可以提高效率,确保质量或效果。例如,在很多菜谱中会出现一些模糊的表述,比如“盐少许”,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一个专门的工具,如特制盐勺或喷枪,就可以更为精准地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某一具体的知识萃取项目来说,进行哪些信息分析,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并不是上述各项工作都要进行。

(2)进一步挖掘专家的经验和智慧

在进行了信息分析之后,就其中的一些关键点或者需要澄清、确认的地方,可以对业务专家进行补充访谈,或者定向地现场观察,进一步挖掘专家的经验与智慧。

在实际操作中,也可采用“敏捷开发”的思路,在初步提炼出骨干内容、制作出原型之后,再找业务专家进行初步测试,获得他们的反馈,并通过观察,进行优化、调整。

(3)提炼诀窍

也有人将这一过程称为“建模”(modeling)、“制图”(picture)。这一步骤是关键点,也是难点,需要发挥萃取者的创造性,并把握好“度”,既不能过于抽象,整理出一些“正确的废话”,也不能过于具体,只是一些特定场景下才有效的做法。

基于实践经验,李文德(2016)提出了“两头凑”的做法,也就是说,一方面自上而下,从一些经典理论或模型开始,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定制和具体化;另一方面,自下而上,总结、归纳,提炼出一般性的模型或框架。孙波(2017)将这一过程称为“看到全景图”。一般而言,典型方法包括:

·自上而下(top-down)。从一般性的原理、原则或理论出发,将其具体化,整理出一些可操作或行动的做法。

·自下而上(bottom-up)。从实际案例或具体场景下的有效做法出发,将其抽象化,提炼出一些可复制、推广或适用于同类场景下的一般性做法。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的主题,需要提炼的程度也应有差异。比如,按照问题的性质(是实际问题,还是抽象的或理论性问题)与情境的稳定性(是相对稳定、固定或具体的情境,还是复杂或变化的情境),在提炼诀窍时,可以参考如图3-6所示的矩阵。

图3-6 提炼诀窍的类型

·对于具体情境下的实际问题,应尽可能详细、具体地提供标准操作程序。

·对于具体情境下的抽象问题,应给出可操作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原则,最好有典型故事、案例等,以便于理解,以及转化、应用。

·对于复杂或变化情境下的实际问题,应识别主要特征,明确关键要点,区分类型,给出大致的流程、步骤。

·对于复杂或变化情境下的抽象问题,虽然并不是适合的知识萃取主题,但若涉及,应考虑提炼出若干原则。

基于实践经验,这一步的操作注意事项包括如下几方面。

1)口诀化表达

对于提炼出的要点,最好能够整理成“口诀”,从而便于记忆与传诵。例如,企业管理中著名的“PDCA”(也称为“戴明环”)、“SWOT(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分析”,或者微课设计的“六定七步法”等,都是典型案例。

2)以使用者为本

必须考虑到谁是萃取的知识成果的使用者,以及他们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具体使用的场景(如时间、地点等)。例如,如果使用者文化程度不高,萃取的知识成果就不能用过于抽象或高深的名词术语,最好通俗易懂、简明扼要。

3)符合规范

在特定行业,要使用规范的术语、标识,包括相关的符号、图标、插图或图片等,不说“外行话”,避免歧义。

4)结构化呈现

如果知识内容涉及操作步骤或若干条目,需要根据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考虑它们的顺序及层次,做到条理清晰。在这方面,可以参考诸如“金字塔原理”等结构化表达的方法。

5)多用图表

相对于文字,结构化的图表在信息呈现方面往往具有更大的力量,这可能就是西方人常说的“好的图表胜过千言万语”的原因之一。在信息呈现方面,常用的图表包括决策树、流程图、问题解决指南(troubleshooter)、检查清单(checklist)等(概要介绍及使用指南参见表3-4)。

表3-4 常见的工作辅助图表类型

资料来源:Joe  Willmore.Job  Aids  Basics[M].ASTD  Press,2006.

除此之外,管理学中常用的“矩阵”、层次关系图示法等,也是一些图形化的呈现方法,如本章中提到的“知识萃取主题评估”“知识封装的方式”等,用到的就是矩阵;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分析模型(常被简称为“五力”模型)、“钻石模型”、卡普兰教授提出的“平衡计分卡”等,用的就是层次关系图示法。矩阵和层次关系图示法的优点是简单直观,容易抓住关键,缺点是只能容纳两个维度或展现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列、串联或递进等),不太适用于特别复杂的情形,否则可能导致过度简化。

小贴士:妙用图表

最好用流程图、决策树等工具来记录、表述SME完成工作的步骤、其中的关键判断等,而不只是用一大堆文字。

一般来说,选择合适的工作辅助形式,需考虑业务、使用环境、使用者及目的或效果等因素。为了帮助大家选择合适的工作辅助工具,乔·威尔曼(2006)梳理了一张决策表(参见表3-5),供大家参考。

表3-5 如何选择合适的工作辅助工具



资料来源:Joe  Willmore.Job  Aids  Basics[M].ASTD  Press,2006.

此外,还应根据工作环境来选择最适合的技术,并考虑到这些技术的普及性,同时根据用户的经验来适当变通。



4.原型、验证


一般来说,在完成了提炼之后,封装、发布之前,知识炼金士要向项目发起者和负责人汇报,并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对知识成果进行验证,以确保这些知识成果具备正确性、针对性、适用性、概括性、典型性。只有经过验收评估的知识,才能进行正式封装、发布和后续推广。

为此,需要开发原型(prototype),并制订验证计划,验证产出成果的有效性,并进行必要的优化或调整。

原型技术是在设计思维、加速创新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简洁的方式将初步设计出的工具、模板、流程指南或话术等呈现给真实的用户,从而获取反馈、验证可行性,明确改进方向。

在进行初步访谈之后,可以快速整理成原型,将结果发送给知识需求方,也就是目标用户,确认方向有无偏差,并了解尚存的差距(即他们还需要了解什么),以此为指导,进行更多深入的访谈。

同时,在萃取出了知识内容之后,需要根据预期的产出形式,开发少量原型(不必具备完整的功能,只需体现基本的内容、功能与框架),以便以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找到“先锋用户”进行验证,确保方向的正确性、内容的有效性,以及与目标用户需求、应用场景的契合度。

在开发出了原型之后,需要制订一个验证计划,明确验证的方式、程序、人员及时间。

可供选择的验证方式包括两类。

·简单的验证方式是召开知识萃取评估会,邀请业务部门领导、业务专家代表、典型用户等参加,进行研讨。

·深入的验证方式是进行实地测试,找出一批目标用户,让他们学习并应用,观察应用过程,评估实际结果。

实际上,知识萃取项目往往并非线性的,不会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多次迭代。在初步开发了原型之后,进行验证,可以加快萃取速度,提高效率;之后,基于验证中得到的反馈信息,进行优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