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知识炼金术 > 立体应用

立体应用




在我看来,知识萃取并不是一个阶段性的项目,而是组织持续进化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职能。为了让知识萃取有效地服务于公司的经营、管理与运作,需要考虑下列事项:

·如何充分利用萃取出来的知识?

·如何让人们在需要时最便捷地找到他们所需的这些知识?

·随着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之前正确且有效的知识会不会已经过时或失效了?

·后续的改进方向有哪些?

为此,在完成了知识萃取的主体工作之后,要对知识进行封装(即确定其呈现方式),并通过多种渠道发布和推广,之后,还要对其效果进行持续的跟进与评估,确保其效果,并发现后续的改进措施。

本阶段主要工作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封装、打样

基于预期产出及应用场景,要将萃取到的知识成果进行封装,也就是确定其呈现方式及必要的组合,同时制作一些工具、范例或模板等,使其更容易被使用。

1)封装(packaging)

在梳理出内在逻辑或模式之后,要将相关的知识内容、技能点进行“包装”,使其更便于人们使用。一般来说,常见的“封装”方式包括以下11种。

·案例:访谈过程中发现的典型案例,可以整理成案例报告,不仅有助于后续教学、培训参考,而且可以放入公司内部知识库留档,便于后续知识萃取项目使用或供员工查阅。

·知识文档:很自然地,许多知识萃取项目的输出成果是一系列知识文档,公司可将这些知识文档放入内部知识库(或案例库、文档管理系统等),供员工学习或检索、参考。

·知识分享:在输出案例、知识文档并对其进行存档的基础上,公司可组织专题的知识分享或研讨会,召集相关人员,进行集中学习。

·工作辅助工具(job  aids):有些知识可以解决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或提高工作效率、准确性,或更加高效地应对任务中的挑战或困难,可以将其开发为诸如检查清单、流程图、决策树等工作辅助工具,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及时使用。

·在岗训练(on-job  training,OJT)计划:可以将萃取出来的知识成果教授给岗位上的业务专家、资深员工或管理者(如班组长等),由其作为师傅,对其他员工进行在岗指导和训练。

·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企业可将萃取出来的流程或操作类知识编写为标准操作程序,作为制度或规范,让操作者遵照执行。

·微课:如果萃取出的知识场景化程度比较高(也就是说,这些知识与某些具体场景相关),可以将其开发为微课。相对于正式的面授课程,这样不仅难度较低,而且可以更高效地应用、转化,改善绩效。[1]

·在线学习模块:基于一系列微课与工作辅助工具,可以开发成在线学习课程。

·课程:如果萃取出的知识对许多人都有价值,包括后续加入的人员,为了强化学习、应用效果,企业可以组织内训师或聘请外部专家,将其开发成内部课程,以便对相关人员进行规范的训练。

需要说明的是,课程开发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活儿”,如果要确保开发出的课程质量,最好聘请外部专业机构,即便由公司内部培训师来开发,也最好是接受过相关训练的人员。

·部署绩效支持系统:近年来,部署绩效支持系统为每一位工作者提供及时(just  in  time)、直接(just  for  me)、足够(just  enough,刚刚好)的支持,成为很多企业的必然选择。相对于正式学习(如课程和混合式学习项目),绩效支持更加贴近工作场景,综合利用人、物、信息技术等手段,直接服务于业务操作,间接地提高人的能力,而不是通过教学设计,发展人的知识和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设计并实施绩效支持系统需要创新思维和积极探索,感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我牵头翻译的《创新性绩效支持》。

·优化或再造业务流程:由于萃取出的知识来自实际的业务流程,企业可以将其整合到业务流程之中,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或优化。

上述11种方式难度不同,与业务的结合程度(“嵌入度”)和结构化程度(“正式化程度”,也就是说是否有明确的目标和结构,并对其内容和实施过程进行了设计与监控)均有差异(参见图3-7),相应地,对业务的影响及产生的价值也有差异。

图3-7 知识封装的方式

注: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该种方式的难度。

对此,企业需根据知识需求方的使用场景及特点、资源与条件,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的一种或几种知识封装方式。

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哪些人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些知识?

·他们喜欢什么形式?是电子的,还是人,或者纸介质?

·对他们来说,最可能和最便捷的访问方式是什么?

·在需要时,他们能否理解并独立地正确使用?

·这些知识是必备的强制性要求,还是可以选择参考使用?

·这些知识最好何时部署到位?

·企业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资源及条件(如IT系统、开发能力、资金等)?

这一步可能需要方法论专家、学习设计与课程开发专家、业务部门的主管和专家、组织发展顾问等人员参与。

2)开发配套的工作辅助工具

封装好的产品可能包括一系列手册、工作辅助工具、操作指南、备忘录,以及样例或案例等。有的会以课程(或微课)的形式呈现出来,有的是一些文档或印刷品,有的则是一些专门化的电子表格、程序,甚至是特殊的定制工具。

(2)多渠道发布并立体地推广

基于项目预期目标,结合使用者的实际状况,确定发布策略,尽可能采取多渠道、立体化的推广模式。

可能的发布与推广策略或途径包括但不限于:

·开发课程或微课,对目标使用者进行培训或训练。

·将知识成果纳入公司知识库或文档系统。

·开发专用的工作辅助工具,包括书面材料、软件系统或工具装备等。

·在业务现场,部署工作辅助工具或搭建支持体系。

·将知识成果变成操作规范,纳入工作流程。

对于难以显性化的知识,可以通过师徒制、同行协助(参见第7章)、知识集市(参见第6章)等方式,促进知识需求方和知识持有人之间的社会化交流。这些可能也是需要考虑的发布渠道。

(3)评估

从目标用户(知识使用者),以及业务部门、项目赞助商几个方面获取反馈或使其参与评价,了解知识萃取项目的效果。

评估的维度或指标包括但不限于:

·效果(effectiveness)——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解决了问题?

·价值(impact)——对工作效率和效果的提升或帮助作用有多大?

·针对性/适用性(relevance)——使用起来是否顺手、方便、直截了当,不生涩、难懂,或需要使用者理解之后再做一些裁剪或调整才能使用?

·效率(efficiency)——价值与投入之间的比例,是否经济?

·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对于其他一些状况或未来可能的场景是否仍然有效,或有指导意义?

·延展性(extension)——下一步比较重要或迫切需要进行知识萃取的是什么?

评估的方式可以是定量、定性或者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具体手段包括问卷调研、主观评价、小组座谈等。

(4)保持更新,并优化调整

在公司中,知识萃取应该作为一项基本职能持续存在,而不是一个阶段性的项目,因为“知识”总是处于持续的动态变化之中,企业的各项工作以及内外部环境也都在不断调整。因此,对于萃取出的知识产品,要定期评估,或者建立起评估机制,让使用者或者业务部门来监控、反馈其有效性。一旦发现环境变化或知识产品失效,就立刻反馈,启动更新工作。

同时,在知识萃取项目结束之后,基于知识萃取项目评估以及公司业务发展,知识炼金士可以提出下一步行动建议。

[1]  关于微课的设计与开发,参见:邱昭良,等  .  玩转微课:企业微课创新设计与快速开发[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