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知识炼金术 > 案例访谈

案例访谈




业务专家参与知识萃取最主要的形式是接受访谈,参加研讨,提供专业见解、案例、实践做法,一起提炼“干货”内容,并参与评估、验证等。其中,知识炼金士最核心的技能之一是对业务专家的访谈。



1.选择适当的访谈方式


对业务专家的访谈,主要方式有三种,各有优劣势(参见表3-3)。你可以根据情况,选择适当的访谈方式。

(1)一对一面谈

如果能约到业务专家的时间,和他们进行1~2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当面交流,可以直接、高效地了解到业务专家的见解。如果准备充分,还可以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这对于知识萃取项目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事实上,对于某些情况来说,访谈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例如,对于操作类的任务,专家是怎么做的比较容易观察;对于人际类任务,专家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也相对容易观察;但对于思维类任务来说,现场观察就非常困难。尤其是很多工作都是综合性的,既需要动手、动口,也需要动脑、用心。通过现场观察,能看到专家是怎么做的,听到专家是怎么说的,但难观察到专家是怎么想的,内心是什么感受、企图和动机,也就难以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做,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如果不能“挖”出这些深层次的东西,萃取出来的东西可能只有“形”,而没有“神”,甚至会走形、变味儿。所以,必须对专家进行深入的访谈,才能全面地萃取。

(2)焦点小组或集体座谈

如果无法一对一访谈,可以将相关一些业务专家集合起来,通过结构化的研讨方法,让大家共同研讨、碰撞。通常使用的方法包括座谈会、焦点小组、世界咖啡汇谈等(详情参见第6章)。

(3)电话或网络访谈

在许多情况下,一些重要的业务专家可能抽不出时间当面接待你,也可能因为差旅、异地办公等原因无法参加座谈会,但由于他们的意见不可或缺,不得不通过电话、视频会议或社交软件等方式进行沟通。

在进行电话或网络访谈时,需要注意尽量简短、聚焦,为此,提问要明确、具体,并确保不受干扰。



2.善用故事(案例)的力量


在对业务专家进行访谈时,许多人往往上来就直接问专家有什么经验。比如,问管理经验丰富的专家“你的管理经验是什么”,问销售经验丰富的销售专家“你的销售经验是什么”。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被问到的专家,面对这样的问题,你会怎样回答?

除非这个专家事先已经做过深入分析和系统思考,否则,面对这类问题,要么回答不了,要么只能笼统地告诉你一些“正确的废话”。如“做好计划很关键”“要取得领导的支持”“要准确把握客户的需求”……这些结论对于完成任务可能是重要的,也没有错,但是,如果萃取到这个程度,其他人其实是没法操作的,也就很难进行复制。

正如我们在第2章所讲到的,知识是和情境相关的。要让专家说出他的经验,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先就某个主题场景,请专家“讲故事”,也就是分享他们的真实案例。因为案例是专家亲身经历的,他们也能够比较自然地去回忆。他们鲜活的经验蕴藏在案例故事里面,通过对案例的复盘和深度剖析,可以真正挖掘出专家的经验。所以,案例挖掘是专家访谈的核心。

詹姆斯·马奇指出:故事讲述和模型建构是人类形成智慧的两种基本活动。虽然“经验由复杂的、随机的、部分可观察的过程产生的事件流构成”,无论用故事讲述,还是模型构建的方式来阐述经验,都存在诸多局限,使得经验不是“完美的老师”,但故事是我们理解经验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分享经验最好的方式之一。

一般而言,案例对于企业发展和员工个人发展,有以下几项关键作用。

(1)案例中蕴含着专家的经验,易于大家学习

相对于原理、方法论等“干货”而言,案例是一种直观、感性的学习资源,有场景感、画面感,不仅更有趣,而且可以让学习者联想到事件的上下文,更容易理解、赋义,便于学习。

(2)通过案例总结的方法利于借鉴、传承

相比外部案例,企业内部案例为第一手案例,场景更真实,和实际工作更相关,学习应用更有效。也就是说,学习者在遇到一个挑战时,更容易回忆起某一个类似场景下的案例,从而促进学习转化。

(3)成功案例可以给大家带来信心和力量

戴夫·格雷认为,故事能将事实转化为行动的规则,是包装和分享你的信念的最完美方式。的确,企业变革和业务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案例,可以帮助团队和新人树立信心。例如,新产品推广案例、新市场开拓案例、疑难客户投诉处理案例、组织变革案例等。

所以,在业务专家访谈时,一定要利用好案例,挖到好案例。



3.什么样的案例是好案例


成功案例就是好案例吗?未必。如果案例一帆风顺,平铺直叙,没有挑战性,学习价值也就大打折扣。相反,通过遗憾案例、失败案例总结出新手应该避免的雷区,也很有学习价值。

从知识萃取的本质看,好案例通常具备以下特点。

(1)典型

案例场景不能特例化。如果案例不典型,或者没有可能重复的场景,这样的案例价值就很有限。因为一旦场景变化了,案例中的做法可能就不适用了。为此,应选择工作中的典型客户、典型场景,或遇到的典型挑战与问题。只有典型,才能让学习者感觉到这个案例是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具有代表性,你梳理出来的方法才更有价值,便于操作者“学以致用”。

(2)挑战

正如马奇所说:任何故事或模型都是对真实世界在一定程度上的简化。好的故事讲述者应在两个相互冲突的目标上保持平衡:既贴近现实,精妙复杂到显得有趣且彰显智慧,又必须容易到足以让人理解。[1]因此,好案例应能充分展现出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遇到的挑战、难点,在保持必要细节的前提下,突出重点。

面临挑战、冲突,专家会激活自己的智慧,运用已有的经验来处置,通过深度分析专家克服冲突的方法才能找出“知识金矿”。同时,这些冲突、挑战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习者的兴趣,避免平铺直叙带来的索然无味。

(3)深入

案例不能缺少过程,直接讲结果,这样会丢失许多关键细节;不能只讲怎么做(行为),不讲为什么这么做(思维决策过程);更不能把正面案例写成了表扬稿,把反面案例做成了检讨书。

好案例要能够还原前因后果和关键细节,充分展现出专家和一般人的区别,便于深入剖析专家的行为过程、思维模式以及关键动机,才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避免“邯郸学步”或“东施效颦”。




4.如何获取好的案例


那么,我们怎样得到好的案例?是由专家自己来写,还是聘请专人?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往往通过提供案例模板或范例的方式,让业务专家自己来撰写案例。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得到大批量的案例,但风险是案例的质量往往不高。

除去专家本身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等因素以外,专家自己写案例,也存在着诸多挑战。比如:专家觉得自己的很多做法是理所当然的,往往写不透,容易忽略细节;许多人可能只是列举一大堆具体的行为,简单地“记流水账”,要么要素不全,要么没有深度。很多具体的行动可能只是那个操作者在所处的特定时间、场合下采取的措施,换了另外一个人、另外一个场景,未必可以完全复制那个措施,而是应该根据某些原则灵活处置。否则,就会出现詹姆斯·马奇所讲的,由于经验具有的三个特性,即经验的鲜活性、启示的模糊性和诠释的灵活性,导致从经验中学习并不可靠。

在实际应用时,我们建议采取下列补救措施。

(1)按范围与开发难度分级

企业案例根据涉及范围不同,可以分为组织级案例(如企业战略、整体经营管理、变革管理)、团队级案例(如项目管理、团队销售)、个人案例(如营销、服务、技术问题解决)。其中,组织级案例和团队级案例因为涉及人员多、周期长、开发难度较大,往往需要由专门的团队负责。个人案例因为范围小、主题聚焦,开发难度相对较小,可由知识炼金士和业务专家协作完成。

(2)对业务专家进行赋能

为了让组织将知识萃取能力内化,需要给业务专家赋能,不只是给他们一些简单的模板或范例,如“案例开发的STAR框架”(参见附录B),而是对其进行更有深度的指导,让其掌握撰写合格案例的技能。

(3)结构化的案例访谈

针对重要性高的主题,让知识炼金士使用结构化的案例访谈技术(参见本节“案例访谈‘五步法’”),通过深入访谈,挖掘出案例中蕴含的有价值经验。

(4)对案例进行比较分析

虽然我们不否认人们可以从哪怕是一次性的事件中进行学习,或者从具体经验中找到一般性规律,但更有意义的是,我们应努力通过比较、分析,通过反复观察、把握关键、明确适用条件,尽可能解析出鲜活经验中蕴含的真正知识。



5.案例访谈“五步法”


虽然STAR框架简单、易于操作,但是,如果只是单纯地采用STAR结构,案例访谈的深度往往受到访谈者个人经验与能力的限制,新手很难开发出高质量的案例,并进而萃取出有价值的知识。

基于我们的项目实践,下面介绍的案例访谈“五步法”可以比较深入地还原案例,并通过深度剖析,一步一步地挖出专家案例“金矿石”中的“金子”。

概括而言,案例访谈应遵循以下五个步骤(如图4-1所示)。

图4-1 案例访谈的流程

(1)第一步,分享典型案例

请专家介绍案例的整体概况。可以参考上述STAR框架,也可以参考记叙文格式(如表4-2所示),记录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过程、结果。

表4-2 案例概要记录表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案例概貌,不追求细节,因为一开始就陷入细节中,会失去对案例整体感的把控。因此,访谈过程中不要轻易打断专家,以便使被访谈者以轻松的方式展开故事。

虽然在这一步中不强调细节,但也要防止空洞,尽量做到要素完整(参考STAR框架或记叙文要素)。常见的误区是,有过程但没结果,或者只讲结果,没讲过程。

在了解了案例概貌之后,访谈者应判断专家分享的案例是否与知识萃取的主题相关或一致;若不一致,要及时和专家明确主题,然后请其重新分享。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专家在访谈时容易“跑题”,按照自己的兴趣点,谈了一大堆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或者变成“吐槽”。此时,访谈者要及时把专家“拉回来”,聚焦于主题。

(2)第二步,划分主要阶段

在了解了概貌之后,要请专家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关系,把案例划分为几个主要阶段。这样更容易对案例建立起整体结构。

不同专家对阶段的划分可能不一样,我们应尊重被访谈者自己的划分方式。如果被访谈者一时回答不上来,访谈者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给专家介绍一些常用的阶段划分方法,比如ADDIE、PDCA等,以便启发业务专家进行阶段划分。[2]

如果知识炼金士已经就访谈主题进行过比较深入的理论研究,或者以前曾访谈过较多类似案例,也可以给专家一些输入,或和专家共同探讨,但最终的阶段划分一定要专家本人确认,以利于后续的详细展开。

(3)第三步,还原案例细节

针对第二步确定的主要阶段,请专家逐一还原案例细节,如这个阶段的难点或关键点是什么,你当时具体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成效如何,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如表4-3所示)。

表4-3 案例细节记录表

在这一步,需要注意的要点包括如下四项。

1)找到难点或关键点

可以通过提问,请专家明确哪些是值得关注的重点。或者,如果你曾对访谈主题做过深入研究,或针对这一主题已经访谈过多个案例,也可以把收集到的难点或关键点和专家分享,让专家进行选择、确认或补充。

2)把握重点,追求关键细节

在第一步专家分享案例时,已经介绍了一些内容,如果在这里不能把握重点,只是让专家再重复,或者空洞地请专家补充,很可能“无的放矢”。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你要参考使用上述表格,快速地将已涉及的内容对应到第二步划分的相应阶段中。对专家已经提到过的内容,可以采用复述的方式,请专家予以确认或补充;如果发现哪些阶段有遗漏,或者哪些难点或关键点没有被提及,则需要请专家进行补充。

当然,这一步的重点是还原细节,尤其是对于一些关键点,访谈涉及的内容颗粒度要比第一步更为细致。比如,在很多涉及沟通的场景中,对话非常重要,但专家在分享案例时,往往会不经意地忽略或一笔带过,说得不是很详细。这时候,需要请专家回忆当时他们具体是怎么说的。如果能够当场演示,请专家模拟还原当时的对话场景就更好了。

3)深入分析,找到根因或原理

在具体怎么做的层面(专家行为模式)还原细节以后,还要深入分析为什么要这么做(专家思维模式),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更好地被学习借鉴、灵活运用。

在访谈过程中,有些业务专家可能很难回答或总结出一个“所以然”来,对此,知识炼金士提前进行准备,并有更充分的知识储备就显得非常关键。当然,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明白了原理,一定要及时与被访谈的专家确认。

4)明确影响

就像彼得·德鲁克所说:如果你不能衡量它,你就不能管理它。为了更好地萃取经验,需要请专家分享每一个阶段或关键点有没有一些定量或定性的、可以观察或衡量的结果,或者对下一个阶段有哪些影响。

按照第二步划分的步骤,在详细还原了一个阶段以后,我们建议你不要急着进入到工作内容的下一个阶段,而是先就这一阶段进行第四步“探寻方法建议”。然后,再进入下一个阶段,循环第三步、第四步。也就是说,对于你要访谈的专家的那项工作,每一个阶段都是先进行第三步“还原案例细节”,再进行第四步。等所有阶段结束之后,再进入第五步。

因此,第三步和第四步是案例访谈的重点和关键,需要的时间也相对较长。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专家在分享时,习惯概述,表述较为笼统,很容易跳过细节,或者直接总结。此时,访谈者一定要有耐心,通过提问,引导专家回忆细节。同时,也要向专家说明这样做的理由,获得他的理解和配合。

(4)第四步,探寻方法建议

对于每一个阶段,在详细还原案例细节以后,需要从细节中跳出来,引导专家深入剖析,浮现出专家脑海中蕴藏的隐性知识。

如第2章所述,隐性知识本身就是隐而不现的,或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许多业务专家也很难讲述出自己操作背后的隐性知识。对此,建议你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询。

1)多维度探索

在詹姆斯·马奇看来,我们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的经验是复杂而“嘈杂”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许多变量不可控,变量之间也存在多重交互作用,有的互为因果,有的存在时间延迟或空间距离,相互之间的关联甚至是未知的,难以观察,不易衡量,已经发生的事件只是众多“可能事件”之一,同时,专家的决策也会受到其能力和以前练习的影响。[3]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经历几乎很难被大量地重复——因为人是能动的主体,会或多或少地从经验中学习,下次再做时,即使由同一人执行操作,也会不一样,因为这个人已经和以前不同了。

为此,一定要对经验“心存敬畏”,从多个维度进行必要的推演、探索。比如,你可以问专家类似如下的问题:

·当时是否想过其他方法?

·为什么没用那个方法?

·如果让你重做一遍的话,你的方式会有所不同吗?

·要达到相同的目的或结果,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2)征询新手建议

一些所谓的隐性知识是专家自认为理所当然的经验或规则,而这对于其他人,尤其是新手来说,并非如此。因此,换一个视角,让专家站在新手的角度看看,说不定可以激发他们“想起来”那些被不经意间忽略的关键细节。比如,你可以问专家:

·新人容易犯哪些错?

·如果将来由其他人来做这个事,你会给他们什么建议?

3)界定适用条件

如第2章所述,知识总是与情境相关。专家当时采取那些做法,可能是在某些条件之下综合判断做出的决策。因此,我们要萃取出的知识也需要明确其适用的条件。例如,你可以请专家回想一下:

·你当时这么做是否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哪些条件会发生变化?

·如果条件变化了,你是否会采取不同的做法?或者要相应地做哪些调整?

将专家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记录下来(如表4-4所示)。

表4-4 方法探索记录表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第三步的“细节还原”是第四步“探寻方法建议”的基础,如果没有第三步中的细节,你将很难与专家对话,也不可能有效地引导。因此,不能跳过第三步,直接到第四步。

其次,在探索的过程中,不能带有访谈者的主观评价,不要想当然,要搁置判断。

再次,在这一步,非常耗费脑力、心力,对于深入剖析的一些问题,许多专家要么答不上来,要么不知道如何表达。有时候,他们会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对此,访谈者要坦然面对,营造出相互信任、安全、坦诚的心理氛围,不能“强压”专家,否则容易造成情绪性反弹——因为按照人的本能,在感受到威胁或不安全的情况下,人们要么“奋起反抗”(“打”),要么就“避而远之”(“跑”)。无论出现哪种情况,都会造成结果“适得其反”。对此,访谈者应高度重视。

最后,由于深入探索比较耗时,如果案例较复杂、涉及主题较大,这个过程可能变得异常复杂。因此,知识萃取主题与案例的聚焦就显得非常关键。同时,即便是主题与案例范围可控,也要业务专家预留足够的时间。

当然,有时候也不必追求一蹴而就,尤其是在你对相关主题比较陌生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多轮访谈。但是,无论如何,抓住难得的访谈机会,尽可能深入地挖掘,是理所当然的。

(5)第五步,总结关键要素

按照第二步划分的阶段,经过第三步和第四步对每个阶段逐一还原细节、深度剖析之后,要把各阶段浮现的专家经验进行整体梳理。

对此,可以先让专家给自己的案例打个分:如果满分是10分的话,你会给自己的案例打几分?

这样做的好处是,如果专家没有给自己的案例打满分,你可以进一步询问专家背后的遗憾。例如,如果打了8分,你可以问他:为什么打8分?你觉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还有2分未达满分,是有哪些遗憾的地方吗?

对于成功和遗憾之处,要请专家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分析原因(参见表4-5)。从学习和应用的角度看,虽然我们很难改变客观条件,但对于我们选择适用的条件,还是有参考价值的;而对于主观因素,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去创造、实现。

表4-5 关键要素总结表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步可能会出现很多状况,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几点。

·归罪于外:“成功了,主要是自己的功劳;失败了,全是他人的原因”,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很难客观。

·过度抽象:许多人会将原因笼统地概括成一些貌似真理式的结论,“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样就会缺乏指导性,无法落地。

·有失偏颇:限于时间、能力、态度、动机等因素,很多人在分析成功与遗憾时,有所保留,对于原因也是“点到为止”或“文过饰非”。

为此,知识炼金士要在访谈时,营造开放的氛围,并且掌握系统思考的能力,通过有效引导,确保访谈效果。

到这里,案例访谈基本结束,除了常规礼仪上的致谢之外,还要为下次的补充访谈做好铺垫。

同时,对于专家在访谈过程中提到的一些资料或素材,在可能的情况下,要趁热打铁,请专家发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