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知识炼金术 > 谁参加知识萃取研讨

谁参加知识萃取研讨




如上所述,选择哪些人参与直接决定了知识萃取研讨的效果。庞涛(2017)认为,萃取组织经验的工作坊不同于一般内部集思广益的研讨会,要确保参与专家是主题领域有丰富经验和发言权的真专家,贵精不贵多。

基于我们的经验,选择参与人,主要考虑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四个方面。



1.与主题相关


经验表明,对于团队共创而言,主题越明确,实际研讨效果越好。如果主题过于宽泛,很多要点只是“蜻蜓点水”、流于表面。相反,主题越明确具体,越好选择相应的参与者,相同时间内可以谈得更深入。

因此,在选择参与者之前,应首先明确研讨的主题;之后,选择那些与主题有关、具备相关实践经验的业务专家,严格把关,宁缺毋滥。



2.有真材实料


要想炼成真金,离不开真材实料。实践经验表明,如果参与研讨的人员没有“干货”、不会梳理与表达,也很难产出高质量的研讨成果。为此,首先应该挑选那些经验丰富、善于思考、真正“有料”的业务专家。



3.具备必要的多样性


为了激发创造性,团队要具备必要的多样性,也就是说,参与知识萃取研讨的不能都是完全一样的人(也就是同质化),因为那样容易产生“群体思维”(group  think)——看似能很快达成共识,但因为思维模式趋同,大家在研讨中可能均未考虑到某些方面,从而导致决策存在风险。

因此,在选择参与人员时,应考虑到经历背景、教育、年龄、性别、性格、层级等方面的差异,合理组合或搭配。



4.相互信任,视彼此为伙伴


如果没有相互信任和共同的目标,坐在你旁边的不是你的伙伴,而是你的“敌人”,人们要么只是说些不痛不痒的客套话或做点“官面文章”,要么只是揣摩着如何达成自己的目的或捍卫自己的利益,甚至是攻击别人,根本不可能以开放的心态坐在一起,畅所欲言。因此,参加研讨的人员应该相互信任,至少不存在明显的矛盾,彼此之间应“合得来”。

在团队共创会议之前和过程中,要反复强调目的、目标、规则,营造安全的心理空间,让大家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全心投入。

至于人数,并不是最关键的。一般来说,7~10人可能是比较适当的,因为这样不多也不少。若人数过少,可能缺乏必要的多样性,或者导致场面冷清、研讨不起来;若人数过多,不仅每个人的参与时间会变少,有的人“搭便车”或不参与,而且分歧的可能性增大,众说纷纭,容易造成矛盾或冲突。当然,在实际项目中,并不绝对,我们也有过人数少于7人或多于10人(甚至是20人)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