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知识炼金术 > 团队共创知识萃取的“三步上篮法”

团队共创知识萃取的“三步上篮法”




想象一下,当你选择到了合适的人,他们头脑中都有你要萃取的知识的一些素材、信息、观点、经验等,现在,他们聚到了一起,你怎么能把这些无形的东西激发出来,最后形成你想要萃取的有价值的知识?

一般而言,你得分为三步来操作:

·让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标准(“刑范正”)。

·激活每个人头脑中的信息素材或心智内容(“金锡美”),让他们把有价值的东西讲出来,相互分享。

·通过有技巧的引导(“工冶巧”“火齐得”),将第二步中分享的内容,提炼、整合,形成第一步中提到的你想要的知识。

因此,通过团队共创萃取知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我们称其为“三步上篮法”):明确主题、分享故事、提炼经验(如图6-3所示)。

图6-3 团队共创知识萃取的“三步上篮法”



1.第一步,明确主题


在第3章“知识萃取的PDA模型”中,我们介绍了如何明确知识萃取的范围、识别出适合提炼的主题。在团队共创研讨中,这些东西就是我们的指导方针和框架。在共创环节,你需要结合已选定的专家,明确要让他们研讨的主题,并促进大家达成共识。

因此,组织专家团队共创萃取知识的第一步,需要对研讨、萃取主题进行分析,达成共识。具体内容包括:界定边界条件、明确评价标准、分析任务难点与挑战。

(1)界定边界条件

在专家开始分享信息之前,首先需要“同频”,确保大家说的东西在“同一频道”上,也就是说,我们要研讨的东西到底是针对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即明确萃取主题的起点、边界条件、场景。只有明确了这些,要萃取的经验才有明确的适用性,并让参与研讨者心中有数。

在实际项目中,我们通常使用5W1H(如表6-2所示)来界定萃取研讨的起点,确保大家理解一致。

表6-2 界定萃取起点的5W1H

比如,我们要萃取登山经验,按照5W1H方法,就需要明确:

·任务(what)——任务是什么?

·人员(who)——萃取的经验适用对象是专业登山运动员,还是普通爱好者?是男性,还是女性?是年长者,还是年轻者?是身体素质很好的人,还是一般人?

·目的(why)——登山是为了比赛、挑战极限,还是为了健身?

·时间(when)——是在什么季节登山?冬天,还是夏天?

·地点(where)——要在哪儿登山?登什么样的山?是高海拔,还是低海拔?是开发过的山,还是未开发的“野山”?

·手段(how)——是独自登山,还是有组织地登山?

不同的边界条件下,萃取的知识可能是不一样的。

根据我们的项目经验,常见的状况是一开始确定的萃取主题范围较大、比较空洞(如“如何做好销售”),不够聚焦或明确。为此,我们强烈建议从时间和场景、任务类型等方面保持聚焦。

·如果是长周期的任务,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几个小的阶段,如登山前的准备阶段、登山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或者拜访客户之前的准备、客户拜访时的注意事项、客户拜访后的跟进等。

·或者,我们可以聚焦在几个典型场景或主题,比如驴友登野山、挑战高海拔等登山场景,或者老客户有需求、新客户无需求等销售场景。

当然,你也可以将这两种方式综合起来使用,如表6-3所示。

表6-3 从时间和场景两个维度保持聚焦

对于任务边界条件的界定,可以采用“名义小组法”(参见附录B),组织专家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来进行研讨、确认。

(2)明确评价标准

高效的萃取要以终为始,也就是紧密围绕我们需要萃取出来的预期成果来设计与组织实施。为此,我们需要尽可能详细、明晰地定义出完成任务的评价标准。

还是以登山为例,怎样才算是成功地完成了登山任务?是安全地登顶就行,还是有时间限制,或者要比赛速度,看谁最快登顶?有没有预算方面的限制?是一次性地比赛,还是长时间、持续性的活动?不同的评价标准会导致需要学习、掌握的登山技能、方法或操作要领不一样。

一般地,按照项目管理的规范,评价标准通常包括如下几方面。

·时间:多长时间内完成?任务期限、持续时长如何?

·成本:有无资金或预算限制?

·数量:预期交付物的数量是多少?

·质量:预期交付物应满足哪些标准或要求?

·其他要求:如安全、合规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同样,对于任务的评价标准,也可通过组织专家以“头脑风暴”的方式来进行讨论、确定。

此外,任务的完成标准和绩效评价相关,所以最好能与发起人和业务负责人进行确认。如果项目发起人或业务部门负责人能在现场,对于项目推进会有帮助。否则,有可能影响后续的研讨,或出现偏差,做“无用功”。

(3)分析任务难点与挑战

如果一项任务没有难点和挑战,那么萃取就没有太大价值。有时候,真正有价值的经验就体现在专家如何应对或处理这些挑战或难点,但有时候就像俗话所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一些专家可能在不经意之间忽略了这些难点或挑战。因此,为了提高研讨效率、把握住重点,让专家共创出有价值的经验,我们需要分析任务完成过程中的难点和挑战。

以登山为例,难点和挑战可能包括:行程怎么安排?体能如何分配?如果遇到恶劣天气,如何处理?哪里有悬崖或陡坡,应该怎么过去?如果遇到野兽,或者迷路了,和“大部队”走散了,被困了,受伤了,应该怎么处理?等等。

同上,任务的难点与挑战也是通过组织专家“头脑风暴”研讨的方式来完成。当然,在引导时,需要提醒专家站在目标受众的角度上,不要忽略一些他们自认为理所当然的问题。

此外,如果你在团队共创之前做过专家访谈,或者你之前有相关主题的项目经验,也可以提出来作为研讨或引导的框架与参考。

对于以上三个环节,我们可以用图6-4形象地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以登山为例,首先要明确你的起点和条件,也就是萃取主题的边界条件;其次,要确定你的目标——我们想到哪里,怎么就算成功了,也就是确定萃取主题完成得好或不好的评价标准;最后,分析从起点到目标(终点)过程中可能面临哪些难点和挑战。

图6-4 确定主题的三个关键

在团队共创萃取知识时,不能急于求成,一开始就直接让专家来谈经验、讨论方法,这样很难聚焦,导致讨论很发散,甚至两个人说的可能并不是同一件事。如果把知识萃取看作是一个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主题分析就是在界定问题,只有精准地界定了问题,才能更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所以,这一个阶段不能忽略或跳过。



2.第二步,分享故事


通过团队共创萃取知识的第二个阶段是讲故事,即引导专家分享案例。

有人可能会觉得讲故事浪费时间,主张跨过这一环节,直接让专家谈他们的做法或经验。能不能这样做呢?

一些企业试过这样的方法,分析主题以后,大家直接讨论方法。这么做的风险是:萃取出来的可能都是一些“正确的废话”——也许没错,但很含糊、笼统,难以落地。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在第4章案例访谈部分强调过了。同样地,在组织专家团队共创时,我们也强烈建议你重视讲故事这个环节,不要忽略或跳过。

(1)讲什么样的故事

第一,要讲与主题紧密相关的故事,也就是在边界条件下,为了达到成功的标准,面临哪些难点和挑战,当时现场的状况是怎样的,自己是怎么应对或处置的,实际结果如何,自己有哪些感受、感悟与启示。

第二,要讲自己亲身经历的、印象比较深刻的实例,不要讲自己听来的他人的故事。那样的话,很难还原全面、真实、准确的细节,有可能只是夸夸其谈。

第三,要讲典型案例,不要为了追求新奇,讲一些很罕见或特殊的情况。

第四,我们既鼓励专家分享自己“过五关斩六将”、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也欢迎专家分享自己“败走麦城”的遗憾故事。事实上,有时候遗憾故事对我们的帮助更大。对自己过往的遗憾案例进行系统的梳理、深刻反思,对专家自己也是很有意义的。

(2)如何讲故事

对于讲故事,可以参考我们在第4章中提到的案例访谈的模式,也可以根据实际参与人数灵活组织。如果人比较少,可以让大家围坐一起,每个人依次讲一个故事,知识炼金士本人可承担访谈者的角色。如果人数较多,可以考虑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以4~7人为宜),在每个小组内同步分享(此时,应考虑在不同小组内部都安排一个引导师),或者让参与者自由组合,两两结对子,相互进行案例访谈。对于后者,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安排一个集中分享的环节,选择一些经典的案例,让大家都有机会听到。

当然,这个环节不宜时间过长,否则容易让人感觉拖沓、重复、疲倦或乏味。

在讲故事环节,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大家都比较乐意分享自己成功的故事,但对于遗憾的故事,往往会有些顾虑,不愿意分享。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建议如下四种对策。

·不能强迫专家一定要讲遗憾的故事,但要申明或强调遗憾故事的意义和价值,包括对于个人的价值,积极地正向引导。

·注意营造安全的氛围,申明研讨目的、保密规则,让大家不要有顾虑。

·在事前,可与领导沟通,必要时让他们以身作则,做出表率。

·可以参考我们在第4章中介绍案例访谈时提到的一个技巧,在最后安排一个环节,让专家给自己的案例打分,如果满分是10分的话,某个专家自己打了8分,那么,我们可以追问:为什么没有达到满分?为什么会有那2分的遗憾?如果要重做一遍的话,可以优化的点在哪里?这样,即便专家没有单独讲自己的遗憾案例,也可适当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