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知识炼金术 > 3.第三步,提炼经验

3.第三步,提炼经验




经过第一步的主题分析(“调到同一频道”)和第二步的专家个案分享(“信息同步”),我们在第三步就可以组织专家,就拟萃取的知识主题进行系统化的研讨和共创(“共振”),期待发生“化学反应”,输出预期的成果。

按照我们在第2章中介绍的知识“三度金®”模型,基于团队共创萃取到的,大多数可能是“狗头金”,也就是介于具体的实践做法(专家个人经验,“金矿石”)和通用的学科理论、方法论、模型(“千足金”)之间的情境化组织经验。因此,在组织专家提炼经验时,必须设定好合理的预期,掌握好提纯度,既不能过于抽象,也不能只是堆砌一些具体的做法。这是这一步中的难点。

当然,如果各方面的条件都具备,也有可能通过团队共创萃取到“千足金”。

此外,在一系列团队共创的基础上,由公司内外部经验丰富的知识炼金士结合其他几方面的研究,进行进一步的“提纯”,可能更有把握提炼、萃取出“千足金”。

这一步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

(1)主题回顾或微调

结合第一步主题分析的结果以及第二步的案例分享,再次回顾或微调任务的边界条件、评价标准、难点与挑战。

(2)确定整体步骤

结合成功案例,组织大家讨论,就整体流程步骤达成共识。

对于“同一频道”下的任务,无论是完成任务的基本流程,还是应对关键挑战或难点的经验,各位专家可能有差异,但通过案例分享与研讨,应该能够找出共性或者较好的对策。一般地,整体流程对应的就是专家在案例访谈中对完成任务的步骤或阶段划分。但是,在案例访谈环节,每个专家讲的可能不完全一致,这是很正常的,不仅因为对同一个事物本身就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可以有不同的归类或组合方式,而且因为人的思维模式、关注点有差异。例如,有些人比较细致,可能会关注更多细节,或将流程划分得很详细;有的人比较概略,更多地看到全局或大的框架,他们可能对流程划分得比较粗略。尽管如此,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角度出发,我们需要加以整合、提炼,并对具体内容做详细表述。

对此,一般的做法是参考“工作分解结构”(WBS,参见附录B)或结构化思维方法,对流程进行分级,首先列出比较宏观或粗略的一级流程步骤;其次,对一级流程中的各个阶段,逐个细化,列出子流程(二级流程);如果任务比较复杂,可能还需要再细化到三级流程甚至更多。同时,也要在相应阶段列出所有的典型场景。

这个过程要靠知识炼金士的引导,通过团队集体研讨的方式来完成。其间,可能会有差异或矛盾、分歧,对此,要引导大家积极反思,以开放的心态,深入探寻,找出建设性或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争取达成共识。

(3)梳理方法与工具

上一个环节共识的流程步骤是组织经验的框架与逻辑,换言之,各位专家的经验基本上可以通过流程步骤“串”起来。因此,在确定了流程步骤之后,要以此为框架,对各步骤下的具体方法和工具进行详细讨论,挖掘出更多真正有价值的经验。

同时,我们建议将不同专家的案例对应到相应的流程步骤下。一个大的综合性案例可以体现在整体流程的各个环节,而一个小的有侧重点的案例则体现在某一个特定步骤。之后,简明扼要地识别出各个案例中蕴含的完成操作或应对难点与挑战的方法与工具。

(4)分析原理或原因

在案例访谈中,我们有一个环节是深入分析专家“为什么要这么做”。相应地,在共创萃取环节,我们也要对此进行整合、提炼。

需要注意的是,专家们给出的原理理由既可能涉及萃取主题的整体原理,也可能是对某一个步骤或方法、工具的说明与解释。

同样,对于原理或原因,各位专家也可能给出不同的解释,对此要引导大家进行建设性的讨论,争取达成共识。

(5)标注应避免的“雷区”

接下来,我们可以结合访谈到的遗憾案例或者成功案例中的遗憾部分,以及访谈过程中不同专家提到的“新人容易犯哪些错”,系统讨论、总结梳理新人或将来的学习者在完成类似任务中应避免的“雷区”。这也是经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完成以上五个步骤的讨论之后,我们已经相对系统地梳理出了拟萃取任务的经验。对此,可以将其整理到如表6-4所示的“团队共创经验画布”中。事实上,这也是引导团队共创知识萃取研讨的行动框架。

表6-4 团队共创经验画布

之后,从传播和落地的角度,我们还需要对这些经验进行更精致的提炼。比如,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结构化、可视化呈现,并提炼成口诀;为了便于后续使用和落地,我们可以开发工作辅助工具;基于不同的任务主题的经验,我们可以进行微课开发、案例整理、课程开发等“封装”(具体内容参见第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