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知识炼金术 > 个人知识萃取的五种途径

个人知识萃取的五种途径




一般地,我们可以从五个渠道获取信息(如表9-2所示)。因此,个人进行知识萃取,也有这五种途径。

表9-2 获取信息的渠道

从互联网信息中淘金、从他人经验中“挖金子”、从读书中“淘金”,是三种自学的方式,信息来源是他人;培训的信息来源也是他人,但基本上是经过设计、有人引领的,并非自学;从自身经验复盘学习的信息来源是自身,而非他人。



1.从互联网信息中“淘金”


2012年被称为“MOOC元年”。

2015年被称为“微课元年”。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

…………

为什么那么多“元年”?

原因只有一个:互联网加速了信息的传递,而经由信息构建知识就是学习,所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知识淘金,将是大势所趋。

对于知识炼金士来说,利用互联网进行有效学习,也是一项必备的基本技能。

但是,无论是曾被寄予厚望的“慕课”(MOOC),还是曾经红极一时的“微课”“知识付费产品”,既有众多拥趸者,也引发了颇多的质疑或争议。例如,曾有一篇广为流传的文章,认为“碎片化学习是一场骗局”,会让人们“越学越蠢”;也有许多文章斥责某知名的在线付费提供商创始人在“贩卖焦虑”……

的确,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微信、微博、朋友圈等所谓“碎片化学习”上浪费了太多精力,身心俱疲,似乎知道了很多东西,但仔细回想起来,却效果不大。而且整天被“刷屏”,每天忙于“追风”,被不同的热点牵着鼻子走,时间久了,就会感到倦怠。

但是,碎片化学习真的一无是处,甚至是“一场骗局”吗?

在我看来,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分为三个层次来分析:首先,搞清楚什么是碎片化学习;其次,明白碎片化学习有哪些优点和缺点;最后,了解碎片化学习的适用条件,“扬长避短”,正确、有效地利用碎片化学习。

(1)什么是“碎片化学习”

就像人们对于“学习”存在很多认识上的误区一样,对于什么是“碎片化学习”,也没有严谨、共识的定义。

根据我的观察,一般人会认为,“碎片化学习”是利用零散的“碎片化时间”获取信息,进行“学习”;另外一些人则认为,“碎片化学习”是将大的知识体系(通常需要较系统、较长的教学过程)拆分为小的、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碎片化知识”(如“微课”),从而使人们学习起来更容易的一种学习模式或教学设计。相对于前者,后者常见于少量专业人群以及部分在线学习实践者。

但是,从个人实践的角度看,碎片化学习既包括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信息,也包括循序渐进地积累“小块儿”的内容,进行知识建构。二者都是个人在信息时代学习的必备技能。

(2)“碎片化学习”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首先,从本质上讲,任何学习都是“碎片化学习”,也就是说,任何人都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或者打一针,就掌握了某种技能,那仍然只是科幻故事。每个人的学习都需要从一点一滴开始、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从这种意义上讲,学习过程本身就是“碎片化”的,经过精心设计的“碎片化”内容更有利于学习。相反,想“一口吃个胖子”或吞掉太大块儿的内容,反而不便于消化、吸收。因此,这是“碎片化学习”的优势之一,也是近年来“碎片化学习”兴起的重要驱动力。

当然,学习也是系统化的,吸收到的“碎片化”内容,要被整合形成一个体系。二者缺一不可。

其次,不可否认,在当今信息时代,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无所不在的移动通信网络和功能强大、易于使用的智能手机,我们可以快速获得最新的信息,也有利于学习。因此,“碎片化学习”的另外一个优势就在于快捷、简单,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让人们“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

但是,碎片化学习也不全是好消息。

在我看来,碎片化学习的弊端或劣势可能包括如下两个方面:首先,如果你所学习的那些碎片化内容,未经过“系统的设计”,它们可能是片面的、零散的,你即便花了很多时间,把它们都学习完了,也可能效果不佳,完全没办法构建起一个体系。就像现在许多知识付费产品一样,由于缺乏良好的“碎片化”设计,学习过程也未被有效地指导和管理,因而普遍达不到预期效果。

其次,即使信息经过了“碎片化设计”,借助社交媒体网络和人们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仍然面临诸如“专注力”的缩短、学习过程的“心理孤单感”以及对“深度思考”的干扰等挑战。早在数年前,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就在《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一书中提出了这一问题,他认为互联网会干扰人们的深度思考,让人变得浮躁。脑科学研究专家在《让大脑自由》中指出:大脑处理信息的机制仍然需要专注,所谓的“多线程处理”“多任务”模式只是人们虚妄的奢望。

因此,碎片化学习既有优势,也有缺点,要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需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

那么,如何正确地看待并利用碎片化学习呢?

(3)“碎片化学习”真的适合你吗

要让“碎片化学习”这种方式发挥作用,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认真选择适合你的、事先经过“碎片化”设计的系统化产品;第二,学习者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第三,对学习过程加以有效指导或管理。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所谓的“碎片化学习”纯属浪费时间。

对此,让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单的故事。

有一位农民甲,每天拿着一个洗脸盆,追逐着天上的云彩,期盼着能下点雨,让自己可以接点雨水,去浇灌地里的庄稼。结果,天上的云彩飘过来,又飘过去,偶尔有一两场雨,自己接到的也只有那一两盆,而他的耕田因为没有打理,土壤板结、沙化,根本存不住雨水。一季下来,农民甲累得筋疲力尽,可是地里根本长不出庄稼,颗粒无收。

另外一位农民乙知道,要想有丰硕的收获,首先需要精心打理自己的耕田,深耕细作,让土壤保持肥沃。其次,水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不能只靠天上的雨水,还必须有地下的泉水。为此,他选准一个地方,向下深挖,挖到了可以持续喷涌的泉水。这样,不下雨的时候,泉水可以持续地滋养他的耕田;下雨的时候,他的耕田里肥沃的土壤、茁壮生长的庄稼,都可以充分地吸收、蓄积雨水。因此,不管旱涝,农民乙的庄稼都郁郁葱葱,每年都是丰收年。

在上面这个故事中,“耕田”就是每个人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积累,“雨水”就是持续的“碎片化学习”,“泉水”则是更为系统而经典的智慧来源,平衡“雨水”与“泉水”就是对学习的管理。

结合我前面提到的“石沙土林”的隐喻,我认为,要有效地利用碎片化学习,大致需要分成三个阶段。

阶段1.明确自己要耕的“田”

毫无疑问,只有符合你需求的东西,才是有用的。所以,不管你要采购的知识产品是否经过了科学的设计,它符合你的需要,才是最主要的。为此,你要先明确自己要耕的“田”,也就是自己关注的知识领域,并且梳理出相应的知识体系,然后制订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

这个道理很简单:只有有了一片厚实、肥沃的土壤,才能吸收、蓄涵雨水,并将其转化为滋养庄稼成长的营养。否则,如果你还没有自己关注的知识领域,你的知识还处于一盘散沙的地步,没有建构起相应的知识体系和积累,这样的话,你订阅了一堆知识产品,每天利用各种碎片化时间,听这个所谓的“专家”这么讲几句,听那个“大咖”那么说几段,或者这儿听听书,那儿参参会,时间看似花了不少,也接了一堆雨水,可是自己完全吸收不了,也没有什么留存。结果,自己被淋成了一个“落汤鸡”,但还是没有什么积累和建树。

在我看来,一个朴素但亘古不变的道理是:任何生长都需要时间。想要在一夜之间或者不经过艰苦的努力,就能够有所成就,肯定是不现实的。在当今时代,虽然信息传播速度很快,你可以廉价、快捷地占有大量的信息,但是,吸收、理解它们,形成自己的能力,并非一蹴而就。我们要想在某个方面有所建树,还是离不开专注、坚持和长期的努力。

如果你知道某个付费性知识产品,刚好符合你希望关注的知识领域,同时它也是由那个方面的专家主讲,基本上品质不会太差,而且内容经过了有效的碎片化处理,那么,你付费去购买,然后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按照计划去学习,快速了解这个领域的知识概貌,再配合上其他学习方式,就可以快速入门。这是有价值的。

要是没有这样的产品,我们只能自己通过读书、请教专家、系统地学习等方式,梳理知识体系,并积累必要的知识,之后再去阅读收费性的知识产品。这样才是有价值的。

根据我个人的初步观察,目前许多知识付费产品的质量并不高,它们还很难完全取代我们系统化的学习。也就是说,购买某一个或系列知识付费产品,或者只是听听别人的讲书、参加一些短时间的微信分享,我觉得肯定是不够的。这一方面受限于技术手段,另一方面受限于知识产品的教学设计。

如果你现在每天接受着各种“雨水”的滋养,但是还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积累,我建议你尽快发现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一些领域,然后赶紧停下来,别再忙着去接雨水了,而是要深入去探究、系统地学习。为此,你需要制订一个主题阅读计划,也就是说选择那些经典的书籍,进行系统化的阅读,深入地学习,或者选择一个系统的学习计划,保持专注、付出努力。就像你需要主动地弯下腰来,在你选定的田里,认真地耕种、辛苦地劳作。这里面有方法和技巧,但没有捷径可走。

阶段2.持续地吸收“雨水”

现代社会,变化无所不在。一个人在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以后,决不能止步不前。你需要持续地吸收新信息,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技能。这就好像是你的田每天接受“雨水”的滋养。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

具体的途径有很多种,比如说:有选择地进行主题阅读,定期去图书馆检索、浏览某个知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或动态,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检索,等等。而优质的付费性知识,也是其中一种选择,你可以有选择地使用。这是个人持续学习与成长的第二个阶段。

当然,还是那句话,选择哪些方式,如何组合,是否有用,这都取决于你。

阶段3.挖通自己生命的“泉水”

第三阶段,就是要挖通自己的“泉水”。所谓“泉水”,就是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你长期的、系统化滋养的一些经典或智慧源泉。

拿我个人的例子来讲,我一直研究个人与组织学习,通过硕士和博士两段研究经历,奠定了自己在这个领域的知识结构,也做了相当的积累。这是我个人学习与成长的第一阶段。

之后,我一直不间断地更新自己在这个领域的知识,包括每年阅读该领域的一些新书,定期去图书馆或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并关注少量该领域的权威期刊;同时,保持与该领域研究、实践者的联系,自己也不断地进行知识创造与输出,让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积累保持动态的更新与进化。这是第二阶段。

随着自己学习的深入,近年来我发现,中国古代的一些典籍,如《荀子》,还有该知识领域的一些“大家”的经典性著作,如《第五项修炼》等,都值得反复参阅。虽然这些著作可能已经是几千年或者几十年前出版的成果了,但是,直到今天,它们揭示的这个知识领域的一些深层次的本质和规律,并没有过时,仍然值得我们系统地学习和借鉴。我觉得这些就是我个人生命中的“泉水”,可以给我深入而持久的滋养。

事实上,有的时候,“大道相通”“大道至简”,你把某一个东西搞通了,很多其他相关的东西,也可能都“融会贯通”了。

所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雨水”很多,关键看你是不是有自己的定力和目标,同时有一双慧眼,睿智地选择符合自己所需的精品。这一方面要求我们有开放的心态,勇于接纳一些有价值的高质量知识产品,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及时、持续的学习,不管是付费还是免费的;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谨慎选择,因为相对于金钱而言,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更为宝贵。

与此同时,我们仍然要塌下心来,摒弃浮躁,保持专注,选定自己的“耕田”,并能够深入地钻研,“深潜”到一些经典而持久的智慧源泉之中,挖通自己生命的“泉水”。只有这样,你才能不“靠天吃饭”,保持长期旺盛的创造力,并取得自己心仪的成就。

你现在有自己的“耕田”吗?你是被七零八落的雨水淋成了“落汤鸡”,还是挖到了自己生命的“泉水”?

(4)对待碎片化学习,要睿智取舍

如上所述,碎片化学习有其适用条件,并不适合所有人,也不应该成为每个人学习的全部形式。因此,在移动互联时代,我们必须学会正确有效地使用碎片化学习,充分发挥其便捷、广泛连接的优势,快速吸收对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更新有价值的高质量信息。同时,又不对其过于依赖,让自己在“碎片化学习”上花费过多时间,甚至不做主题阅读、系统的学习,这样也很危险。

对于“碎片化学习”,我认为应该坚持下列态度。

首先,不能排斥或逃避。我坚决相信,以微课、移动学习、社交媒体为载体的“碎片化学习”有其优势,快捷、无边界,符合当今时代企业快速变化的业务需求,也广受“新人类”的欢迎,将是企业学习变革的大方向之一,任何人无法逃避。我们不能对其不闻不问,一味采用传统学习方法。

其次,不能过于依赖。一方面,碎片化学习有其适用条件。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需要创新性的“碎片化知识”和教学设计作为基础。另一方面,个人知识基础的构建也是一个持续的系统工程,离不开专注和体系化。因此,即使是在当今时代,我们也不能只迷恋新的技术或手段(甚至“上瘾”),抛弃正式学习、系统的学习。过分依赖碎片化学习不是一个睿智的选择,尤其是对于那些尚未建立知识体系和不掌握学习方法的学习者而言,更是如此。

简言之,这种取舍的智慧是我们在移动互联时代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技能。

要想有效利用碎片化学习,我建议你对如下两个问题进行自检。

·我是否建立了某一专业领域知识的架构或体系?

如果已经建立了清晰的知识体系,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接收一些经过“碎片化”设计的信息,或者对未经“碎片化”设计的信息进行批判性反思、对信息进行有效鉴别,你可以持续保持自己在这个领域内的知识更新,对你的学习和成长是有利的;如果还没有,奉劝你,还是多花一些时间系统地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对你更有好处。

当然,系统学习的方法有很多,关键在于找到真正对这个知识领域有研究的“高手”,在他的指导之下,系统地进行学习(包括主题阅读、设计学习路径)。

·我所看到的信息是否经过“碎片化设计”,是否科学、可信?

如果你所看到的不是孤立的一段信息,而是经过专业机构或人员设计的一系列相关信息,那么,可以按照其设计,一步一步地学习。对信息质量的鉴别也较为简单。例如,在Coursera和edX平台上开课的老师和机构大都是世界级的权威机构,课程也经过精心、专业的设计,系统地学习这样的课程,哪怕只是每次看一两个视频,循序渐进,也是很有价值的。相反,很多平台上堆积了一大堆视频,未经设计,真的需要认真鉴别、筛选。

对于鉴别信息质量,一般来说,要看信息发布方的资质(是在某个领域有研究和实践经验的人士,还是“网红”或“大忽悠”),要区分信息的属性(是发布在正式刊物上的论文,还是个人随笔、杂谈)。若需自行筛选有益信息,比较理想的是观看一些权威机构发布的行业动态等信息,将其视为自己更新知识的线索。如必要,进行主题阅读、检索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