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示弱的勇气 > 36. 不受限于是非善恶的既有价值观,只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

36. 不受限于是非善恶的既有价值观,只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为道第六十二》)

分辨世间的是非善恶固然重要,但是世上也有“不善之善”。在一生当中至少能有一次从宇宙的观点来判断什么是善,就能采取让更多人的性命获得救赎的行为,即使被这个世界视作不善也无所谓。

老子说:“‘道’是万物之中最精微最奥妙的东西,善人经常视它为修身养命的至宝。即使不善之人,也会依赖‘道’,来保障自己。”

每个人的一生中,不妨有一次“不善之善”

谁是好人,谁是坏人,都是从“道”而生,所以是相同的。因此老子所说的“即使是不善之人,也没有舍弃‘道’”,说明了“道”接纳一切的宽大,是多么可贵。

但是这个论点可能导致错误的解读,引发“既然这样,何必当好人”的轻率思考。

事实并非如此,基本上还是希望我们不去做偏离“道”的行动。

老子在这里想说的是,有些事即使不被世俗观点认可为善行,有时就宇宙观点来看却是善行。

各位曾听过杉原千亩吗?他是出生于1900年的日本外交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日本驻立陶宛考那斯(Kaunas)领事馆任职。当时他从人道观点考量,违反外务省训令,发给遭到纳粹迫害而从波兰及欧洲逃亡的犹太人过境签证,因而拯救了超过六千人。

表面上来看,杉原千亩的行为违反当时的训令并非善行。

然而,他所采取的这个“不善”之举,现今在国外甚至于有人为他建造铜像,尊崇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我们不妨解读成:每个人的一生中,不妨有一次像这样不被认为是善行,甚至是跨越法律界限的行为。

或许你会认为如此伟大的义举,和自己无关,但领导者其实被赋予了这类超越法条措施的权力。

相信你也无法断言,自己的人生中永远都不会有“现在正是派上用场的时刻”来临。

虽然这样的事在生命中有可能会发生,也有可能不会发生,但能够在时机到来时,果决地不受社会框架限制,做自己深信正确的事,也是领导者的素质。

只要把它想成是“一生只能行使一次的权利”,或许就会鼓起勇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