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散文 > 企业经营的真谛 > 与财务部长的争论中产生的会计学

与财务部长的争论中产生的会计学




有一位在京瓷创建几年后进公司的财务部长,他曾在历史悠久的企业里积累了丰富的业务经验,是一位财会专家。他并不因为我是社长,就会对他相信的东西轻易让步。

但是,不管多么小的事情,只要我有疑问,都会毫不客气地向他提出:“为什么要使用这种票据?”“从经营的立场上应该这么做才对,为什么在会计上却不这么处理?”等等。我总是刨根问底,反复追问“为什么”。

即使他大声说:“反正企业会计上就这么规定的。”我还是不肯罢休:“这种回答没有说服力。不能回答经营者想知道的事情,这样的会计没有价值。”我不愿妥协,直到他的说明能让我接受为止。

最初他对我的提问很吃惊,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作为财务专家他很自负,对他而言,我似乎提出了一系列奇怪的问题。但过了几年,他的态度突然转变,开始认真诚恳地倾听我的意见。

作为经营者,我从“正确的经营应该是怎样的”这一立场出发,对会计发表看法。他理解了我的观点。作为财务人员,我的这种立场他过去没有考虑过。

“会计真的是应该为经营服务的。”他主动吸取了这一观点。

后来我问他时,他说他意识到我提出的问题“直逼会计的本质”。

后来,他以财务部长的身份参与了公司股票在日本上市和在美国发行股票(ADR)。在京瓷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把会计系统改进得更加完善精致。

在京瓷成长发展过程中,我遭遇到各种财务和税务上的问题,我都根据自己的经营哲学,从正面认真研究,做出判断。

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深入思考,对于会计、财务本来应该是怎样的,它的理想状态是什么,我都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种思维方式作为“京瓷会计学”,和京瓷独创的“阿米巴经营”管理模式一起,渗透到京瓷公司内部,成为京瓷快速成长的原动力之一。

“京瓷会计学”就是这样产生和培育的,它是经营者用于经营实践的会计学,主要由七项原则组成,下面我想逐条解释。



1.以现金为基础的经营原则


这里的数字不是会计上的数字,而是把重点放在“现金的流动”上,这也是从基于事物本质的经营中产生的观点。

在近代会计学中,当收入和支出的事实发生时,就算有了收益和费用,计算入账,这叫作“发生主义”的会计处理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实际的现金收入和支出发生时,作为收益和费用,在会计上的认识是不同的。

其结果是,结算表上显示的盈亏数字的变动和实际的现金流动脱节,对经营者而言,就很难弄清楚经营的实态。例如,报表上有利润,实际上不是以现金而是以库存或尚未到账的应收款等各种形式存在。这样,就会发生决算虽然盈利,却又必须向银行贷款的情况。

经营的基础归根结底要靠手头的现金,不是会计报表上有利润就可以安心了。经营企业必须经常考虑“赚到的钱哪里去了”,要增加手头的现金。以现金为基础的经营原则可以给企业带来稳定。

在日本,有的经营者因为“票据没有贴现”四处奔走筹款,总算贴现了,就自以为经营很有本事。但总是为紧急筹款而奔走不停,像自行车一停就倒下一样,这样做至多不过是把亏本经营挽回到收支平衡、不盈不亏的状态,不可能让企业成长发展。

另外,日本有很多经营者认为,靠银行贷款来快速扩张事业是个好办法。但俗话说,银行是“晴天借伞,雨天收伞”,企业一旦有危机,银行就很无情。因此,企业必须在任何时候都要靠自己的力量保证不挨雨淋。

同时现代社会技术革新日新月异,在很短时期内,事业环境就可能发生巨大变化,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持续推进事业,就要将必要的资金,在必要的时间,投入到研发和新设备投资。

因此,经营者必须保留充裕的自有资金,才能根据需要加以使用。为达此目的,企业除了积累雄厚的内部留存外,别无他法。也就是说,必须提高企业的自有资本的比例,这是衡量企业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前面谈到,日本企业大多倾向于以向银行借贷的方式经营企业,不是累积自己的利润,以自己的钱来经营,而是考虑向银行贷款。他们认为,与其获利后交税和分红,借钱付利息反而能节税,这样做好处多多。

但是,以借贷方式筹措资金,会受到市场利率、资金供需变动,以及政府、金融机构政策方针的影响,在开拓新事业或扩大生产设备的投资上,往往因此而错失良机。

处于这样的理由,自创业后不久,我经营企业就下功夫尽量增加手头的现金。其结果,不仅让京瓷成了具备高收益体质的企业,而且很早就实现了无贷款经营。

再则,努力实践以现金为基础的经营,身边有了充裕的资金,那么当新的商业机会来临时,就能果断出手,在推进新事业中占据优势。

可见,“以现金为基础的经营”不仅可以给企业经营带来稳定性,而且还可以构筑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盘,所以这是一条基本原则。



2.一一对应的原则


所谓“一一对应的原则”,就是物品和现金流动必须开票,票据随物品和现金一起流动。公司内彻底实行“一一对应的原则”,一张张票据上的数字累加起来,就成了公司的整体业绩,企业会计就表达了公司的真实状况。我意识到这一原则的重要性,是出于以下经验。

京瓷创建后第三年,即1962年,我第一次去美国。当时的日本,精密陶瓷的市场很小,我很想把精密陶瓷的产品卖到美国去,在那里,最尖端的电子和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

最初竭尽辛劳却拿不到任何订单,到1968年,我们在后来成了半导体产业发祥地的硅谷附近设立了销售据点,开始了销售活动。当时我派遣海外经验丰富的贸易部长,加上一名刚进公司的年轻员工,赴美国长驻。

当时的这位新员工后来成了京瓷的副社长,全面负责海外有关业务,工作得很出色。但他出身于理工科,当时既不会讲英语,也没有会计知识。于是,我委托当地日裔第二代的注册会计师指导财务工作。这位新员工负责处理票据等工作,他很用功,但他学得不顺利,很辛苦。

因此,我去美国出差时,曾邀他一起去旧金山郊外的斯坦福尼亚大学图书馆学习财务。那里的书架上不仅陈列着难读的专业会计书籍,还有教授零售店店主记账方法的通俗读物。当时我想,美国果然是一个讲究实学实用的国家。现在我还记得我们俩人从基础开始自学会计的情形。

美国的业务不久便顺利展开。正好硅谷半导体产业处于勃兴期,来自半导体厂家的订单快速增加。这位新员工从营销活动、发订单、交货管理,到财务会计,一个人处理得井井有条,他像超人一样工作。

正在这时我又去了美国。他把表述业绩变化的会计资料给我看,兴奋地向我报告:“社长,公司增长顺利。”看半年期的报表,销售额、利润确实都增长了,但月度结算却很不平衡,有时赤字很大,有时盈利很多,经常出现或高或低的情况。

我问道:“出现这种情况不正常吧,这个月卖这么多,有这么大的赤字,下个月销售额相同,却有这么大的盈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但他却说:“我们是按注册会计师的意见处理的,结果确实如此。”于是我认真核查了具体内容,不出所料,“一一对应的原则”并没有实行。实际的处理过程是这样的:在客户的催促下,产品从日本空运到美国,一到机场,这位新员工就急忙送到客户那里,并当场开出销售票据。但是,从日本京瓷发给当地的出货凭证“装箱单”却要经由银行推迟一个星期后才能到达美国,到时他才能据此计算进货成本。于是,他卖出的产品只有销售发票而来不及开进货发票,所以凡是月底从日本大批进货后送交客户,这个月的销售额就发生了,报表上就出现大幅利润。一星期后一开进货发票,又出现大幅赤字。这样,月度盈亏波动就很大。

我指出这个问题,要求彻底实行“一一对应的原则”。就是说,进货时一定要开进货票据,作为对日本总公司的应付款记入成本。等装箱单来后,再和进货发票对冲,将应付款转为应付银行债务。就这两点,我向他做了具体的指示。

不管每项交易处理得如何正确,但如果处理时没有一一对应,经营资料就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就有可能将公司导向错误的方向。

有关在美国的会计处理事宜,有如下一则逸事。

京瓷在准备股票上市时,我们请人介绍了一位注册会计师。我正要去拜访,他倒先来了电话:“我要看看你是怎样的经营者,才能决定是否接受委托。你委托我,我很荣幸,但接受还是不接受,要看了委托人的人品才能决定。”

与这位注册会计师见面后,他的话就更苛刻了。“有的经营者会对审计师说:‘这么一点就不要计较了,这样妥协一下不就行了嘛,不要太死板了。’我决不和这种人合作。经营者必须光明正大,如果不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我就不接受他的委托。你能同意我的观点吗?”

我马上表示同意。“好!我的人生观与你相同,你的想法正合我意。”不料他又说道:“开始时这种漂亮话每个人都会说。现在公司形势好,当然会这么说,当经营遭遇困难,状况不好时,肯定要我出主意想办法。”

这位会计师真是够顽固的。我说:“我是一个光明正大的人,请你相信我。”你来我往,交锋的结果是,他终于同意做我们的审计师了。

但直到京瓷决定上市时,这位注册会计师还是不放心,他唠叨说:“一个风险企业,这么快就要上市,公司内部的管理系统没有整合好,公司各个方面应该有各种问题。”他最初的工作是检查我们公司的内部管理。他首先选择我们关注不及的海外分公司,就是刚才提到的在美国的销售据点,他专程去了一趟。

到那儿一看,只有一位理工科出身的年轻人,连英语都说不好,却从营销到财务单肩独挑。这位注册会计师心想,这里一定问题不少。

然而他一查,所有票据都按一一对应的原则处理。打开存放现金存款的小保险柜,将现金和账簿对照,分文不差。这位注册会计师极为惊讶,从此对京瓷的会计系统全面信赖,刮目相看。

这条“一一对应的原则”必须在企业活动的每个瞬间都贯彻实行。

例如,出货给客户时,必须开出货单,计算销售额,然后作为应收货款管理,一直跟踪到回收货款为止。委托运输业者送货,或者销售人员直接给客户送货上门,手续都一样。

京瓷创建之初,有许多客户是企业的研究所或公共研究机构。那些机构的研究人员对我们提出要求:“想做这项实验,特别紧急,希望用新型陶瓷做这样的零件。”我们为此做过各种各样的产品,有时,虽然都约定了交货期,但依据客户的实验进度,客户急着在约定的交货期前要货。这种情况也不鲜见。

这时即使是深夜,销售人员也会匆匆忙忙将产品送去,放下后就回来。虽然销售人员想着“明天开票”,但无意中因为繁忙而忘记了。

一到月底,生产部门就会追问:“那产品怎么处理的,什么时候记入销售额?”销售人员慌忙赶到客户处,可客户却弄不清这产品用到哪里了,确认不了,结果货款拿不到。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情况。

因此,我构建了这种一一对应的体制,不管什么场合,不开票据,物品不允许流动。这点在今后企业推进IT化时也一样。如果现场不遵守这条单纯的原则,由电脑统计出的数字就毫无意义。

同时,物品流动、金钱流动,全部要一对一处理。这件事看起来似乎单纯至极,但它对保证企业健康运行具有重大意义。这一点,只要看看在企业经营中,这些年来层出不穷的违规处理、舞弊丑闻,就不难理解了。

例如,与客户串通,到了期末先开出虚假的销售发票,到下期期初做退货处理,以便对上账。这种做法横行的结果,不仅让人看不到经营的实况,而且使公司内部的经营管理形同虚设,组织的道德水准大幅下滑。这样的企业不可能持续发展。

现在,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都期待中国企业现在能够建立起健全的会计制度。为了实现健全的会计制度,在公司内部确立这个“一一对应的原则”非常重要。

“一一对应的原则”的本质在于“彻底遵守规则”。从最高领导人起,所有人毫无例外,彻底遵守“一一对应的原则”,就能将企业内部的舞弊防患于未然,还能提升企业的道德水准,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度。

通过一一对应的原则,企业各部门都贯彻光明正大的作风,只有这样的企业在现代的全球化经济中,才能走上持续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