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腾讯管理法 > “管”好新生代的N条法则

“管”好新生代的N条法则




不少公司都会参与校招,那些即将从大学毕业的学生还是一张白纸,还没有沾染上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他们的型还没有定,正是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忠诚度的时候。但是,这些“白纸”有好处也有坏处,他们还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砺,还是一块原石,或许不太好管理,也不太好打磨。

一方面,随着新生代工作观念的转变,他们对“从工作中获得自我价值感和个人成长的要求”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工作与工业时代有显著不同,要求员工贡献更多的激情与创意而非模式化地执行任务。

由此,传统的管理模式把人力资源看作是效率工具,要求统一化行动,注重控制、制约、规范的模式,已经逐渐式微,这样的管理方式对新生代们不再有效。那么,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应该如何管理好这些新生代呢?

腾讯大大小小的项目团队,会自发形成教练辅导的机制。项目领导是教练,员工是学员。在这种关系里,教练会把自己所知道的以及掌握的技能教授给学员,带领他们一起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学员们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有教练领路,他们的学习效率会提高许多,他们会变得更自信,战斗力也会增强。

这种“传帮带”的方式是无形的,但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它带来的好处,因此它在腾讯保留传承了下来。其实,每一个行业都是如此。虽然说“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但并不代表师傅的角色不重要。

我曾经问过一个水果店负责切水果的员工:“你切得这么熟练,是在哪里学的手艺?有专门的培训班吗?”

他回答说:“有师傅带,自己多练习。”

“谁是你的师傅?”

“我们店里的老员工、店长都会教。”

“你们每个人切得都一样吗?”

“不是的,这要看师傅怎么教。有的师傅教横切,徒弟就会横切;有的师傅习惯竖切,徒弟也会竖切。”

水果店尚且如此,其他行业也是同样的情况。教练的习惯、方式方法会对徒弟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电影《摔跤吧!爸爸》里,女主角年少时在父亲的训练下发挥进攻优势,战无不胜。到了大学后,新的教练教她注重防守,她因此连连败退。教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个好的教练,不仅会将自己的经验教授给学员,而且会因材施教,在合适的时间用适当的方式教育学员。在腾讯,教练和学员常常在一起工作,共同解决难题,言传身教、活学活用的效果比学习“死知识”好很多。一个企业采用教练式管理,主要包含五条管理法则:

第一条,建立对信念、价值观和工作愿景的共识。

教练式管理是一门新的管理技术,能更好地激励员工,更加灵活,不会让员工思维僵化,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在腾讯员工的身上,我们能窥见一些教练式管理的影子。在腾讯,员工们都是互相称呼各自的名字,上下级观念在这里并没有那么强,员工们在称呼马化腾的时候会亲切地称“小马哥”或者“Pony”,而不是生硬地喊“马总”或者“马董”。

教练式管理是从20世纪90年代的体育场上移植过来的。如果把一个企业看作一个体育项目,把企业的管理者看作体育教练,就会发现两者的相似之处。一个企业管理者不用做到事必躬亲,因为教练水平再高,也不可能代替运动员上场比赛,只能对运动员进行理念引导、技术指导和纪律训导,最终的成绩还是要靠运动员取得。

第二条,提出明确可行的目标,并协助他们达成。

“明确”代表目标的可量化,如什么时间完成、需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水平。“可行”则意味着目标的设定要在下属的能力范围内。目标定得太高,完成任务的效率就低,效果也不好;目标定得过低,浪费了资源,也不能让员工得到有效的锻炼。

教练与自愿被教练者是在深层次的信念、价值观和愿景方面相互联结的一种协作伙伴关系。只有当一方迫切需要进步和发展,另一方希望帮助对方去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时,才能建立起这种卓有成效的协作关系。组织学专家保罗・赫塞(Paul  Hersey)和肯尼思・布兰查德(Kenneth  Blanchard)将领导定义为“通过与他人一起工作以实现某个目标”。

领导力权威专家约翰・科特(John  P.Kotter)也曾指出,领导是“通过一些不易察觉的方法,鼓动一群人朝某个目标努力的过程”。“教练”一词在英语中被称作coach,它的原意是一种马车。而教练者则是“coaching”,它的原始含义就是“把一个有价值的人从所在地送往目的地”。

教练者教练的过程不仅是实现一个目标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挖掘学员、团队最大潜能的过程,它既着重于目标的实现,也着重于学员、团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的成长。多数新人进公司一定是想学东西的,不管是学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作为领导者,应该知晓对方擅长的是什么,什么又是他所不擅长的,并在他擅长的方向引导他成长,让他实现自己的价值并散发光和热。一个好的管理者应该做到的也是如此。

第三条,了解他们的风格、特长以及职业发展期望,帮助其发现自身潜力,实现自我成长。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学习方式,每种工作情况也有不同的教育办法。有时候,一个技术员遇到技术问题,若有比他水平更高的领导为他指点迷津,就能帮助他免除走弯路的麻烦;而有的时候,员工需要走一些“弯路”来帮助自己认识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实现自我的成长。

邀请玩家内测,是许多游戏公司会采用的办法,腾讯也不例外。当一款产品进入内测阶段,项目团队就会启动测试程序。参加测试的不是项目组和项目管理人,而是用户。在腾讯专业的用户体验室,由用户来进行测试,整个过程就好比专业教练给学员打分。

测试的结果通常会让设计者感到意外。很多时候,他们觉得很棒的功能,用户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很美的页面,用户可能觉得很丑。每次测试,都可能让设计者产生挫败感。有时候,他们会坚持自己的意见,甚至据理力争;而更多的时候,他们会听从大量用户的测试意见,默默地修改出新的版本。

毕竟,产品做出来是面对大众的,而不是只面对公司内部,只面对项目负责人。要面对市场,就要迎合“市场教练”——用户的要求。技术人员即使心里再不甘,还是得根据用户的意见修改被否定掉的设计,而这就是用户对员工的训练。在这样的训练中,员工才能不断地提升。

一款产品的好坏,不应当仅由公司内部管理者来评判。这样的做法说服力不强,还可能让员工产生逆反心理;而如果让用户去“训练”员工,“逼迫”他们做出改变,这就容易多了。

一个好的程序员一定是谦虚的。他可能不会接受某个领导的意见,但他一定会接受用户“教练”的吐槽。把用户当教练这种方式,虽然拐了一个弯,但员工会更容易接受。他们会及时发现问题,做出调整,不会在一条错误的路上一错再错。

第四条,给予及时、恰当的激励。

一般在项目组完成项目、取得成功时,许多公司都会选择用奖金来奖励员工,得到奖金的员工自然都是开心的、充满干劲的。但金钱的激励只是一部分,口头的鼓励也是必需的,一味地批评员工并不能让他们得到成长。当然奖励也并不局限于口头表扬或者金钱,有一句话叫作“润物细无声”,多在其他无形的方面给予奖励,或许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每年,腾讯、华为、阿里等大企业的年终奖发放都会引来一阵热议。涨工资、发奖金、颁发荣誉奖章等激励方式,不单是表达对员工付出劳动的感谢,更是给团队打强心针,是鼓励士气最直接的方法。

比如,2017年7月,腾讯公告称,将发行合计约1787万股新股奖励给10800名员工。其中,根据2013年计划,分别于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间向1686位员工授予5519965股奖励股份,以及于2017年7月10日向9114位员工授予12350630股奖励股份。2016年年末,腾讯约有3.1万名员工,也就是说这次奖励了大约34%的员工,可见其奖励范围之广。

第五条,建立情感连接,和他们做朋友。

好的管理者会关心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留意他们的生活态度和情绪,和他们做朋友。这样不仅可以拉近管理者和员工的距离,让整个团队更具有凝聚力,还能及时地发现员工的自身特点以及不足之处,提出善意的建议。

当企业的管理者能够和员工一起吃饭聊天、拉家常,关心彼此的心情、最近的烦恼,憧憬对未来的希望……员工会感觉自己受到了尊重,和管理者是平等的关系。如此,他们会产生归属感,发自内心地和公司站在一起。

尤其在创业公司,如果管理者总是忽视员工的心情,使员工的负面情绪没有渠道释放,就很可能失去一个原本很好的员工。而如果能够吸引并团结那些志同道合的员工,创业公司会发展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