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腾讯管理法 > 感谢那些年的失败案例

感谢那些年的失败案例




坐拥数亿用户的腾讯,其实有过不少失败的案例。百度占领的是广告媒体市场,阿里占领的是电子商务市场,腾讯占领的是社交网络以及游戏市场,如果偏离了它的市场根基,很可能一不小心就创下一个失败的案例。不过这些失败的案例并没有让腾讯一蹶不振,反而让它越挫越勇。腾讯甚至感谢那些年的失败案例,有了它们,腾讯才有了现在的成功。

2012年,马化腾在分享腾讯14年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时,把腾讯的发展经验总结为创造生物型组织的“灰度法则”。其中,他提到了一个词语,叫作“冗余度”。

所谓冗余度,即容忍失败,允许适度浪费,鼓励内部竞争、内部试错,不尝试失败就没有成功。

在实践中,很多员工都会面临这种压力:“如果我做的这个产品失败了怎么办?”

马化腾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在创新的问题上,要允许适度的浪费。即使有一两个团队同时研发一款产品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你认为这个项目是你在战略上必须做的。很多人都看到了微信的成功,但大家不知道,其实在腾讯内部,先后有几个团队都在同时研发基于手机的通信软件,每个团队的设计理念和实现方式都不一样,最后微信受到了更多用户的青睐。你能说这是资源的浪费吗?我认为不是,没有竞争就意味着创新的死亡。即使最后有的团队在竞争中失败,但它依然是激发成功者灵感的源泉,可以把它理解为‘内部试错’。并非所有的系统冗余都是浪费,不尝试失败就没有成功,不创造各种可能性就难以获得现实性。”

马化腾的这种观点,给了很多员工在精神、技术以及战略上的支持。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虽然内部有不少产品失败了,但是这些团队却促使腾讯实现了突破性的成功。

在腾讯内部,可以容忍失败;在面对其他竞争者时,腾讯也同样不害怕失败。

有的产品,只研发一次可能不会成功,需要在反复研究、调整方向之后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在这种从反复失败到取得成功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但是有的产品,不管你做多少尝试,也无法挽救它走向衰落的结局,那就放弃它。虽然整个团队在这个项目上花了很多时间,但至少通过这种尝试,知道了这条路走不通,以后就可以放弃类似的项目了。

腾讯之前做过很多产品,只要是觉得跟腾讯有关的,基本上都有涉猎。即使作为互联网界的“大神”,腾讯也不是万能的,也有很多做不好的产品。面对这种情况,腾讯发现,砍掉那些不必要的业务,把那些不擅长又做不好的东西让给别的合作伙伴去做,自己则安安心心研究自己擅长的产品,将它们打造得越来越好,才更有利于企业实现长远发展。

2008年,腾讯开始推出QQ旋风,并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将迅雷作为竞争对手。2009年,在迅雷收取会员每个月10元的离线下载费用后,QQ旋风及时在2010年推出了免费离线下载的服务。当时,这一免费策略让很多业内人士预言腾讯将取代迅雷在下载市场的“老大”地位。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迅雷在下载市场上的地位依然稳不可破,没有被撼动半分,早先业内人士的预言落了空。

2009年1月,腾讯推出朋友网。朋友网原名QQ校友,是腾讯公司专门为用户提供行业、公司、学校、班级等真实社交场景的社交平台。朋友网曾试图抗衡人人网,但由于朋友网的功能与QQ空间差不多,创新度不高,几乎没有什么人使用,更别提与人人网抗衡了。

2010年4月,乔布斯推出iPad,打开了移动时代的大门,新浪网抓住机遇成功打造出中国版“推特”,加上新浪内部很重视这次机会,全力推广,最后成就了新浪微博至今也难以被取代的地位。由于新浪微博这个新型社交产品的出现抢走了不少QQ基础用户,有危机意识的马化腾觉得此时也很有必要把腾讯微博推出去。虽然在时间上只晚了8个月,腾讯在推广微博的时候也花了大量功夫,但是由于激励机制不足、运营水平不高、定位不准确、求胜欲不强等原因,腾讯微博始终没有发展起来。

2013年5月,腾讯推出新版手机QQ,由于它复制微信,让很多用户不满,大家对2013版手机QQ的评价低至一颗星。之后,马化腾赶紧陪同手机QQ的团队熬夜加班,将2013版手机QQ进行优化改造,以减少新改动带来的影响。

从成立至今,腾讯失败的案例自然不止这些,这些案例让马化腾意识到, ;即使腾讯在做产品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也有辉煌的历史,甚至有很多优秀的经验,但是之前的做法不可能在每一款产品上都奏效。而只有认真对待每一款产品,结合产品实实在在地分析和思考用户的需求,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打造出吸引用户的产品。

因此,腾讯感激那些失败的产品,虽然它们失败了,却让腾讯的领导者和员工看到更多,想得更多。如今腾讯的QQ、微信、游戏等产品在推出之前下了足够多的功夫,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才让用户的满意度越来越高。

有时候,失败比成功更宝贵,失败会让人变得更理性、更冷静,看事物更全面。因为在失败中积累的经验,就是缔造下一次乃至下下次成功的宝贵财富,而这些,未必能从一次成功中总结出来。作为一个互联网企业,只有勇于挑战新事物,不怕失败和挫折,不断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有所成长和进步,才能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