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腾讯公关法 > 第一节 员工是最好的代言人

第一节 员工是最好的代言人




许多企业做品牌公关,耗费百万元请明星做代言人,或者凡推出新品必定大肆宣传。殊不知,在中秋节的时候给员工发月饼,组织员工每年一次旅游,给员工发红包奖励,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其实都具有很大的公关价值。

公关应该是懂营销的,不仅营销产品,还营销公司形象、营销老板、营销员工。如今,越来越多的公关开始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我们看到,许多公司内部的传说、故事开始向外界流传。你以为这是偶然?幕后的推手即是公关。

让员工成为代言人,做得最好的是星巴克。星巴克的品牌价值之一,就是让人们觉得在星巴克工作是一件自豪的事情。从入职开始,员工就已经在为星巴克代言了。

尽管近几年中国涌现了多种咖啡品牌,但星巴克仍然是格调与小资的代名词。“我在星巴克工作,我是咖啡师。”任何一个星巴克的员工都不会羞于说出这句话,反而很乐于这样介绍自己。

如果谁因为没有在电视上看见过星巴克的广告,就认为它是一家不做广告的公司,那只能说,这样的结论太天真了。星巴克的广告,投放在更加精准的地方。很早以前,星巴克就开始利用伙伴(星巴克员工都被称作伙伴)来宣传自己了。

星巴克最喜欢招校园兼职伙伴(一般是招大一、大二的学生,兼职时间较久),每个伙伴工作满一定时间后每月能够获得10张免费咖啡券。实际上,星巴克的员工在上班的时候都能够免费喝到咖啡,10张免费咖啡券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非常需要。但是,公司又明文禁止将咖啡券拿去售卖,但鼓励赠予朋友、同学。

星巴克的兼职伙伴很多来自大学校园,大量的免费券实际上是给了这些尚未养成或正在养成喝咖啡习惯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正常情况下,是被三十几元一杯的咖啡拒之门外的,而从天而降的免费咖啡券让他们可以无后顾之忧地享受各种口味的星巴克饮料。这些大一、大二的学生几年之后将会踏入职场,变成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白领,而星巴克则在他的整个大学生涯中就为他养成了喝咖啡的习惯,并成为他喝咖啡的不二选择。

如此,星巴克将广告费和员工福利合二为一,成本就是咖啡的原料,广告还精准地投放到了最有消费潜力的人身上。

在国内,有一个员工群体不经意之间走红了,成为行业和企业的代言人,他们就是快递员。

只需在百度简单搜索快递员,便不难找到一群出现在物流圈的知名人物。2014年,有位帅气的快递小哥在微博走红。网友“伊酱VV”在微博中晒出了一位快递员的照片,并在微博中兴奋地写道:“哈哈,快递小帅哥的照片我手快存下来了,想要的快来存吧。”该帅哥肤白,气质佳,五官颇有明星相。此微博也迅速被网友转发了万余次,这位快递小哥一夜走红。

还有徒手接下坠楼少女的快递哥姚腾飞,被媒体报道出了他更多的好人好事。比如2011年冬天,天气十分寒冷,姚腾飞在宁海火车站附近送快递时发现一位老人没有坐上车,在寒风里瑟瑟发抖,他走上前去询问了老人的地址,骑摩托车把老人送到了10里多外的家中。

类似的人物还有很多,而这些还只是通过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快递员的形象。近年来,新媒体的玩法变得更加有趣。在微博上搜索快递小哥,会出现一个名为“快递小哥吴彦祖”的账号,他的粉丝有109万,他的微博有680多条,许多与快递相关的内容十分搞笑,比如短信:“你好,是快递叔叔吗?”“不,是哥哥。”“好的,叔叔我想寄个件。”

微博上还有很多收件人与快递员的搞笑对话,或许这些幽默是真实存在的,但一定不是常态。就像快递小哥吴彦祖,他的微博简介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快递员”,但明眼人都很难相信,这是一个独立的快递员运营的微博号,其更有可能是与快递业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微博大号。

大众并不会去纠结谁发了这篇文章、谁建了这个微博账号,他们只是从这些快递人物的事迹和幽默的小故事中,改变着对快递员的看法。快递员的个人魅力,不仅代表他们自己,还代表着他们所服务的公司和行业,让用户感受到不同的快递公司所传达出来的不同的企业风格。

对于是否应该让员工成为代言人,许多公司内部存在过争议。许多公司十分忌惮社交媒体的兴起,员工的舆论又不好控制,管理层非常担心员工在平台上泄露公司的机密和丑闻。

但随着社交媒体日益壮大,覆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完全控制或限制员工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是极其不理智和不人道的行为。因此,一些公司又开始商讨谁应该在社交媒体上代表公司发表言论。我们看到部分企业强制要求员工将官方的社交内容转发到自己的账号,也有公司禁止员工在社交网络谈及有关公司运营的任何话题,并仅允许指定的社交发言人承担这一工作。

事实上,这两者都不是最好的办法,最好的状态是平衡,企业需要在两个稍显极端的方式中寻找一个平衡点。社交媒体的发展应该对企业传播产生正面的推动作用,公司可以鼓励员工成为自己的宣传大使,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培训、支持和政策鼓励。

想象一下,在过去,只有公关部才被认为是官方指定的发言人,但他们说出来的内容,刻板、没有感情,这是不少企业公关的通病。如今,公关若能正确认识到传播过程中的壁垒,利用好社交平台,做好员工形象塑造和企业文化传播,应该能够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