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腾讯公关法 > 第二节 内部融合之力

第二节 内部融合之力




腾讯和阿里巴巴这几年的“仗”,来来回回打了几次。

2013年7月26日,微信实施公众号“整顿”方案,实际上封杀的微信营销账号里,有许多是接淘宝广告的公众号,这不仅在为微信营销铺路,也在扫除其他的障碍和威胁。紧接着,8月5日,“颠覆”的微信5.0版(iOS版)正式发布,该版本在功能上引入了微信支付。

阿里巴巴也迅速回击,7天后,对外宣布将在1个月内全面屏蔽外链二维码图片,如果商户发布外链二维码图片,将会被当作滥发信息行为处理。随后几个月,阿里巴巴又拉拢自己有资金投入的一些平台,一起抵抗微信,比如新浪微博、虾米音乐,并取消了分享至微信的按钮。

除了组成“抵制联盟”,阿里巴巴还在2013年9月23日正式发布了一款跟微信非常相似的产品,定位于熟人和朋友之间沟通分享的好友互动平台——来往,拥有语音和文字的基本通信功能等。在推“来往”这件事上,马云充分发挥了阿里巴巴一贯“狼性”的企业文化,给员工下达了明确的推广指标,只要有人联系他们就必须安上“来往”,但最终马云的强推并没有换来“来往”的成功。

让阿里巴巴始料未及的是,2014年春节,腾讯在微信上推出红包功能,让抢红包、发红包在这个春节成为一件停不下来的事。每个人手里都拿着手机,甚至连五六岁的小孩,也能拿着手机去拼速度、抢红包,所有人都玩得不亦乐乎。而在这场游戏的背后,暗藏着两大互联网大佬的争夺。

这一次,腾讯在公关层面的收获的确让人津津乐道。舆论导向浓缩为一句话,“微信一夜之间干了支付宝8年的事”。仅微信红包推出前几个月,马云还在阿里巴巴内部邮件中指示,要用“来往”把“企鹅打到南极老家去”。

谁会想到几个月后,微信仅仅用春节红包这样一个不花钱去推广的互动程序,就让支付宝在移动支付端的地位受到重创。那一年的微信红包盛况令人惊叹,马云称其为“被偷袭的珍珠港”。

2013年8月,微信支付首先出现在了微信5.0的功能里面,这是腾讯要开始直接对飙支付宝了。事实证明,微信支付上线之后,两种支付方式之间的较量就开始了。

2014年春节前,暗潮涌动。微信支付一直处于下风,其采取的是与银行卡绑定的方式,并主打快捷和安全牌。绑定银行卡后,用户只要输入微信支付密码,即可一键支付。

但遗憾的是,实际情况与微信支付团队设想的初衷并不太一致。2013年第三季度,微信上的月活跃用户达到了2.72亿。虽然微信拥有亿级用户,但开通微信支付对用户来说并没什么必要。一是用户习惯尚未完全养成;二是已经有支付宝在前,用户只将微信当作一个社交工具,并没有将其作为支付工具的动力。这是内忧,而外患则是京东、淘宝都对微信支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打压。

微信支付的开头并不顺利,但这一切都在2014年春节改变了。在人群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新春气息的春节前几天,微信朋友圈开始悄然出现一些关于“微信红包”的文章——《微信抢红包一夜爆红》《微信红包是如何诞生和引爆潮流的?》《微信红包红了:一天发出1800万元》,等等。

一些有心人当即查证了此事,发现这个时候真正知道微信红包的人没有几个,而已经在微信群里开始发红包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这些人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特征——媒体人!媒体人怎么就能比普通人多了发现新鲜事物的敏锐触角呢?这当中的原因不言自明。

而就在同一时间,百度搜索“微信红包”,已经能出现约2680万个相关结果了。此时,距离微信红包大战还有3天时间,一场精心策划的公关大战已经拉开了帷幕。

2014年1月30日是除夕,1月25日微信5.2上线,推出了抢红包功能。而在1月27日,就已经有媒体开始以“‘微信红包’引爆社交,腾讯做对了什么和会得到什么?”为标题为微信红包助力了。报道描述,微信红包刚刚推出,就已经在很多人的微信里刷屏,并称微信红包是一款四两拨千斤的爆款产品,预言春节期间微信红包势必会更大范围地传播。腾讯几乎没花任何推广费用就引爆了马年第一个全民话题。这篇报道出现之后,各大媒体开始纷纷转载。

接下来,腾讯步步为营,每一次发招的时间点、方式和内容都为微信红包制造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在上一篇文章走红之后,网上开始接力出现各种抢红包攻略、技巧等。更厉害的是,就在1月28日,网上出现《微信红包开发负责人吴毅否认红包让支付用户一夜过亿传言》一文。1月29日,网上出现《微信红包一夜爆红背后:低调再战阿里》的文章。文中说到,“通过微信红包,腾讯在移动互联网阵地与阿里的PK中占了先机”,微信红包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微信支付的走势。

微信来做红包,最大的优势在于关系链。首先,微信让80后和90后能够发红包的范围更广了。其次,微信让大量70后、60后甚至50后都加入到发红包的活动中来。春节更是一个绝佳的时间点,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回到老家,将微信红包带给了老家的同学、朋友和亲戚;而家里的父母、长辈也加入到了微信红包中来,这将微信红包覆盖的年龄群向上延伸了。

想要参与微信红包大战,首先要做的就是绑定银行卡,开通微信支付。可以说,在春节这个时间点,微信红包带动了微信支付用户的海量增长。

在微信红包的公关大战中,腾讯公关发挥得流畅自如。规律性的策划、系统性的安排,以及媒体组合、时间节点、内容撰写,一看就是有备而来。新闻最重要的是要有亮点,红包结合春节,再合适不过。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配合战也打得漂亮,由《第一财经》首先发声,各个新媒体积极响应、转发、配合,宣传攻势一波接一波。

更引人注意的是,微信红包适度地挑起了腾讯和阿里的竞争话题。本身微信红包这件事,大家也就当个娱乐性质的新闻聊聊,而当这件事情上升到腾讯和阿里两个互联网巨头对战的高度时,就不仅一般民众会热心,更多财经人士、职场人士也会开始关注。同时,这一话题直接让以前和支付宝无法相提并论的微信支付上了一个台阶,从地位和用户数上,都开始与支付宝并驾齐驱。

一个称职的公关一定是懂营销的,他也必须了解企业,了解产品,了解市场。腾讯的公关,一直以来都应该具备这样的技能,但多年以前,腾讯吃亏于360,原因是太依赖逻辑、理论与技术手段,而缺乏情感的输出。

继微信红包大战之后,腾讯和阿里巴巴在支付宝、淘宝、微信之间又发生了接口互相屏蔽的事件。2015年2月2日下午,陆续有商户反映,“淘宝屏蔽了来自微信的浏览请求”。微信表示,这是淘宝屏蔽了微信所致,“等什么时候阿里系接入了微信支付,我们再来谈这个问题”。

在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几次掐架过招中,腾讯面对阿里巴巴的动作,不管是封杀还是推出近似的产品,都毫不退缩。公关作为腾讯发声的通道,也没有急于对外表态,而是积极融合内部,在第一时间搜集资料后,通过推出新服务、新体验的方式,从内至外地予以回击。

比如微信红包赶在过年前出现在微信朋友圈,突击了阿里巴巴最为得意的支付和金融板块,将红包和春节相结合,选择了最佳的时机。马云这句“被偷袭的珍珠港”透露出一种心服口服和无可奈何的意思。

微信红包这一产品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情感表达,选在春节这个时间点推出,无疑增强了情感输出的属性。再加上宣传文章的渲染,微信红包俨然有了替代实物红包的架势。可以看出,腾讯公关开始重视用户情感表达的需求。腾讯在做有感情的产品,而腾讯公关将这份感情强化后输出给了用户。

在公关运作的过程中,不仅公关部要发力,各个部门都要连通,需要产品部、研发部和管理层的支持与配合。如果没有其他部门的支持和沟通,不整合内部资源,公关部也孤掌难鸣。只有上下联动,各部门配合默契,公关部才能够快速反应,及时精准地搜集情报,再准确表达态度,通过产品去与公众沟通。

不难看出,近几年腾讯公关的地位不仅在不断稳固,腾讯公关与内部其他部门的交叉度和融合度也在提高。公关部与各个部门紧密联系,一旦出现危机,迅速联合内部,及时应对,一致对外,公关这个时候所充当的角色是多元化的。

2017年7月,微信公众号“鹿鸣财经”发布的文章《听说蚂蚁金服CEO想投资腾讯》这样描述阿里和腾讯的公关——“即使是公关部门,阿里系也忙到不可开交,去东南亚玩时还要忙着发稿,但腾讯公关部的人相对就清闲很多,动不动就去欧洲度个假,去柬埔寨遛个弯”。公关最需要做的事情是为公司内部提供舆情,推动业务部门改进,推动运营质量提高,在服务精良的基础上实现双向沟通。公关一定要相信,“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此时的腾讯公关已经很成熟,知道“度”在哪里,也知道应该怎么支撑展现在外的“冰山一角”。在一场场的公关战中,公关作为腾讯的发声通道,在给予对手反击上做到了应对自如,以实际行动去发声。

公关需要懂得深入每个部门,拥有内部洞察能力,引导老板做决策。公关需要积累企业的大量信息,战略性思考企业的发展。同时,公关还需要积累外部合作关系,不管是媒体的,还是商务合作端的。

公关是一个企业出现危机时力挽狂澜的重要武器,对于企业来说,不能等到需要公关了再去成立这样一个不创收的部门。一开始企业就要树立公关意识,不能只看重利润,不舍得为公关支出成本,这在未来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难以想象的损失。

公关,是企业运营的一块试金石,但并不是说有了好的公关就拥有了制胜法宝。一个错误出现一次,公关可以紧急救火,若再次出现相同的问题,再好的公关也无法拯救这样的企业。

此外,在企业内部,公关部的决策过程应该形成一套便捷机制。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下,公关部每天都要面对新的热点,而抓住热点快速反应、快速策划、快速洽谈、快速实现价值是需要内部机制去支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