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如何讲好一件事 > 故事讲述的基本要素

故事讲述的基本要素




下面的内容是故事讲述的5种基本要素。我们在本书中将不断地提到这些要素,因此我想在这里完整地介绍一下。

三幕结构

当你到商场、饭店或影院时,是否担心楼层会塌陷,把你摔到下面一层?在家中你是否经常担心房顶会塌下来砸到你?希望不是如此!这些问题可能听起来有些荒诞(至少在较为发达的国家里是这样的),但我旨在利用它们指出结构的重要性。

结构不但对建筑物来说非常重要,对故事而言也是如此。如果建筑物的结构稳固,我们就不会担心。事实上,我们甚至不会这样想,因为没有必要。当事物运转正常时,我们甚至不会注意到它。对故事结构来说也是如此,如果其结构把所有要素整合在一起,我们通常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事实上,所有精彩的故事都有同样的基本结构:三幕结构。

无论是你最喜欢的小说、情景喜剧还是电影,其中出现的故事几乎都可以分成三部分,或者三幕。在第一幕中,你会熟悉故事的时间、地点和背景,认识主要人物。在理想的情况下,你还会被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所吸引,因为在这一幕结束的时候会出现吸引听众的手段(参见下一小节)。第一幕通常是故事中最短的一部分,因为故事中的伏笔需要尽可能迅速地发挥其魔力,防止听众丧失宝贵的对故事的兴趣。接下来,第二幕展现的是故事的主要过程。这一部分通常在所有故事中都是最长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大大小小的挫折困难、柳暗花明的时刻、新见解以及各种已知和未知的障碍。在第二幕接近尾声时,主人公通常会正面遭遇最严峻的挑战。在第三幕中,我们会看到主人公如何战胜困难。随着问题的解决,主要角色及其所面临的形势也会发生变化,通常是变得更好。这就将故事引向最终令人满意的结局。

既然三幕结构如此重要,那么下面我们就以著名电影《音乐之声》为例,再次讲解一遍。

在第一幕中,我们会认识主人公。在电影《音乐之声》中,天才的女歌手、见习修女玛丽亚是主人公。剧中她第一次歌唱是在“二战”前阿尔卑斯山的一座色彩绚丽的山峰上,具体时间是在1938年德奥合并前夕。接下来我们看到的就是故事中的伏笔,电影导演希望借此可以让我们保持对这部电影的兴趣。听众很快就发现,这一伏笔就是玛丽亚根本不确定自己是否找到了合适的职业,因此当她同意担任冯·特拉普上校家的家庭教师时,我们知道这是需要考验的。故事就此展开。

在第二幕中,事情通常会变得复杂,而主要人物也会面临一系列的考验或困难,这是故事发展的一部分。对玛丽亚来说,这意味着需要努力争取冯·特拉普的孩子们的认可。之后是这位上校的爱情。当时他已经同施瑞德男爵夫人订婚。历经多次磨难之后,玛丽亚终于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谁(注意:不是修女)。但现在她同冯·特拉普面临着落入纳粹之手的危险。这一幕通常在结束时会留下悬念——主人公是否会安全脱险(无论是在字面意义上还是比喻意义上)并成功克服不断增加的、看似难以逾越的障碍。

第三幕通常会回答故事中的所有核心问题,让主人公及听众得到满意的答复。在《音乐之声》这部电影中,冯·特拉普一家人逃脱了纳粹的魔爪,走进具有象征意义的夕阳余晖之中,在本片中,他们徒步进入了美丽的山区。大幕至此落下,爱情赢得了胜利。

故事中的伏笔

“在故事中埋下精彩的伏笔,吸引住听众的注意力”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比较困难。因此,如何设置精彩的伏笔呢?尽管可能会有无数有效的伏笔,但设置伏笔(即使你不觉得这样的设置特别有创造性)更为系统的方法是遵循“3C”原则:冲突(conflict)、对比(contrast)和矛盾(contradiction)。我将逐一解释,然后提供例子。简单说来,“冲突”就是向相反方向运动的各种力量或需求之间的碰撞。但是请注意,冲突无须是像战争或饥荒那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它可以是夫妻吵架或某人一心想要睡觉却无法入眠这样的小事。“对比”通常是把两种特性截然相反的事物并排放在一起:重与轻,多与少,积极与冷漠,等等。“矛盾”就是与听众的期望相背而行。下面的例子都来自我的客户所写的故事的开头。看一下你能否弄清楚每个故事是否或如何展现冲突、对比或矛盾。

第一个例子

2002年6月21日这天从一开始就糟透了,在世界杯足球赛中英国队输给了巴西队,而且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在这让人郁闷的一天结束时,我们最终被美国海军救了。

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圈出来:

冲突 对比 矛盾

第二个例子

我在纽约市出生长大,认为自己是个美国人,但更是个纽约人。然而几年前,我的工作把我带到了苏丹一个沙漠中的小村庄。

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圈出来:

冲突 对比 矛盾

第三个例子

当时是星期二上午10点3分,我到一家新单位的第二天。软件工程师克里斯正在向我介绍公司的技术情况。在我们谈话期间,他收到一条即时消息,然后立刻起身对我说:“我该出去买蛋糕了!”

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圈出来:

冲突 对比 矛盾

现在让我们讨论一下。第一个例子中的主要、典型因素是冲突。事实上,对一个较长的故事来说,这个开头部分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冲突。其一,在任何团体竞技运动中,都是两支队伍互相博弈,双方都想获胜,但只有一支队伍能够胜出。其二,这个开头部分的第二种冲突是,在一切安好的时候,人们绝不会想到需要有人前来救援,尤其是不需要海军救援!因此,这个故事中的冲突是生存需要和危及生命的事件或力量之间的冲突。因而大多数听者会问:“讲故事的这个人到底身处何种困境,以至需要海军介入?”许多听者众还指出,这一伏笔也体现了矛盾:为什么观看世界杯比赛的人会突然身处险境,需要海军救援?的确,这一伏笔也可以是矛盾。任何伏笔都可能是3C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

第二个例子彰显的是对比。即使你从没有去过纽约或者苏丹,你也可以很容易想象出两者之间明显的差异:一个是繁华的大都市,一个是贫瘠荒凉、人烟稀少的沙漠村庄。这种对比效果直观而强烈。

第三个例子无疑可以视作是矛盾。在大部分工作场合,人们不会仅仅为了出去购买甜点就毫无征兆地中断与新同事的对话!

无论上述伏笔究竟属于哪种类型,这三个例子都让我们想知道接下来的故事,让我们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这正是伏笔的作用所在:吸引听者,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更多内容。

挑战与变化

创作热门电视剧《广告狂人》的马修·维纳曾经说过:“那些婚姻美满、教子有方、没有任何麻烦的超级自信的人不是合适的消遣对象。”同所有的著名电视、电影或广告界领军人物一样,维纳也明白挑战能够产生兴趣,而兴趣反过来又能够促使听众产生持续的注意力。故事中的重要挑战也会给主要人物、他们面临的形势,或者这两者(在理想的状况下)带来变化。如果说挑战是故事的神经中枢,那么变化就是故事的灵魂。如果所有人或所有事情在故事结束时都没有任何变化,那么该故事又有什么意义呢?从内心来说,听众不仅想要知道故事里发生了什么,而且想知道最终有何变化,以及为什么产生这种变化。

清晰的主题

当被要求在小组讨论或类似场合中介绍你自己时,你通常会讲些什么?你的介绍很有可能充满了各种客观事实(你的籍贯、学历以及工作经历),你按照基本的时间顺序进行介绍。遗憾的是,陈述事件或资格条件(无论这些东西多么令人印象深刻)与讲故事不一样。故事需要主题,而按照时间顺序讲述的做法远远不够。为了能够让听众理解故事主题,讲述者必须在讲故事时把事件和想法编织在一起。在《财富》杂志最近刊发的一篇文章中,PerformLine技术公司总裁亚历克斯·巴伊登分享了他从公司几乎破产这件事中所得到的经验。他写道:“比(来自风险投资人的)所有反对声音更糟糕的是,有人认为作为公司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我曾经发誓永远不会发生的一件事看起来很有可能成为现实:我可能发不起工资了。”本来巴伊登可以开门见山地告诉我们:“看起来我发不起工资了。”但他没有这样做,他把自己对无法给员工开工资这件事的想法融入其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经历进行了反思!通过他对这件烦心事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巴伊登的价值观。这体现了这样一个主题: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即使面临巨大困难。这对听众来说更有意义。

开放式结尾还是封闭式结尾?

10年前,我的同事雷娜·坎萨的母亲和舅舅说服她拜见了孟买的一位算命先生。雷娜是一位专业工程师,并且天生极具分析能力。在她看来,这简直荒谬至极——自己从没见过的某个大师怎么可能具有特异功能,了解自己的过去,预知自己的未来呢!然而,当今天她在讲述此次经历时,她说自己当时完全被惊呆了,因为这位算命先生对她的生活了解得非常详细,并且他预测的许多事情后来都成为现实,他这样告诉她:“我找到了有关你的书。”雷娜跟许多不同的听众讲过这个故事。在结束时她会问每一位听众:“你相信在某个地方有一本有关你的书吗?你相信你的生平故事已经被写了下来,并且会像预期的那样展开吗?”

这种结尾并非偶然。我曾经与雷娜深入探讨过这个故事,我们认为开放式结尾——把故事接下来的部分交给听众——是结束故事的最佳方法。

无论是开放式结尾还是封闭式结尾,在任何情况下故事的最后一部分都非常重要,它必须是有意决定的结果。你希望自己的故事产生什么效果?你希望听众听到你的故事后采取什么行动?对雷娜来说,她确实不清楚该怎样理解自己几年前拜见那位算命先生的匪夷所思的经历。因此她迫切地想知道其他人的想法。或许他们遇见过类似的事,能够帮助她理解自己的经历。或许他们自己就是算命先生,或者了解一些算命的秘密,可以分享一下。

我们都清楚,通常来说,在有意识地让故事以开放方式结尾时,我们是在邀请他人分享他们的故事。关于我的同事兼故事讲述者雷娜,我有一点没有告诉大家,那就是她是一个典型的内向性格的人,喜欢听而不喜欢说。她过去讨厌参加社交活动,总是纠结于同陌生人该说些什么。但在讲述这个算命的故事时,雷娜终于可以多听少说了,因为她为听众开拓了一个诱人的开放空间,他们可以分享自己的故事。她采用了更适合自己特点的交流风格,而不是那种较为封闭的电梯间谈话方式,因而在社交场合和其他场合建立了令人难忘的人际关系。(我们将在第9章讨论电梯间演讲。)

但是有些时候,封闭式结尾会让你的故事更加精彩。假如你和你的团队正在开发一种新的保险产品,因而想方设法鼓动医疗专业人士中的目标群体购买保单,然而从法律角度来说他们没有义务这样做。对你有利的一点是,最近的统计数据表明,这些专业人士在没有额外保险的情况下行医时,他们承担的财务风险正日益增加。于是你开始讲述某人的故事:此人认为自己不需要额外保险,结果被起诉,继而败诉,被迫申请破产。到这个故事的结尾处,对于这些医疗专业人士应当如何去做几乎不存在任何疑问——购买额外保单。但故事讲述者很容易陷入误区,认为这样太过明显,没有必要讲出来。大家不要犯这种错误。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记住的内容感到惊讶,他们认为这些内容并不重要。同样,我的许多客户惊讶于他们的听众“怎么也记不住!”多半情况下,人们之所以没有记住,是因为重要信息表述不清。因此我们在保险这个故事中应当这样结尾:“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愿意把这款产品推荐给你,目的是防止你遭遇类似后果。”

总而言之,故事收尾的方法一定要考虑周全。无论是采取开放式还是封闭式结尾,一定要考虑你希望看到听众中的预期效果。你是否希望听众采取某种具体的行动?你是否在试图改变他们的看法?或者你是否想要创造交流对话的机会,从而收集故事?无论可能是哪种结果,你都一定要根据情况仔细设计故事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