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如何讲好一件事 > 积极倾听

积极倾听




想象一下这种情况:你马上要开始帮助听众发掘故事,你已经准备好了问题,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准备接受听众愿意分享的任何内容;你也准备好即兴发挥,内心充满自信,认为自己可以在帮助听众感觉得到认可的同时收集到精彩的故事。

然而,尽管态度比较积极,可是一旦真正开始提问听众时,你的思绪就飘忽不定,想到了今天做什么晚饭,想到了需要回复客户的邮件,想到了刚才是否锁车,以及与当前任务无关的其他许多事情。

总之,你没有在倾听。

你也肯定没有在收集故事。

这就是为什么积极倾听如此重要。现代人的思维受到了太多不同事物的干扰。想要证明这一点,只需要看一看铺天盖地的冥想训练课、有关注意力的书籍以及“静心”策略就行了。《时代周刊》中的一篇文章说,我们现在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比金鱼还短:“微软公司发现,自2000年以来(或者说大约从手机革命开始以来),平均注意力持续时间从12秒降到了8秒。”毫无疑问,想要撇开我们的思维和忧虑,转而关注他人的讲话内容是比较困难也比较耗费精力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有意识地积极倾听。

我之前的老板、西北大学已经退休的传播学教授保罗·安特森过去常说:“讲1分钟,要听3分钟。”这种听与说为3∶1的比例是非常好的经验法则。我的同事兼融资顾问布莱恩·墨菲希望把“听”这一方面的时间变得更长。他喜欢跟人讲关于“通向思维的7个神圣渠道”的理念:两个渠道是通过我们的眼睛,两个渠道是通过我们的耳朵,两个渠道是通过我们的鼻孔,一个渠道是通过我们的嘴巴。布莱恩因此总结说,我们应当按比例来使用它们:这样留给嘴巴的时间就只有1/7,比1/4还要少!

故事讲述提倡者安妮特·西蒙斯建议:“真正的倾听是用心领会别人的语言和意思,即使是在他们的语言或意思可能与你自己的语言或意思不同或相悖的时候,或者说尤其是在这种时候。”清空自己的思维、接受别人的想法可能比较困难,尤其是当这些想法与你自己的想法“相悖”的时候。既然如此,让自己领会别人的语言和意思的最佳策略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