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增长思维 > 第四章 认知:让用户发现你

第四章 认知:让用户发现你



第一节  找到你的待办任务


用户增长的本质是用户行为的增长。从本章开始,我们将逐一拆解用户生命周期的8个环节:认知、接触、使用、首单、复购、习惯、分享和流失。我们会在每个环节配以相应的供给策略,实现在这个环节上用户的增长。本章将开启第一个环节:认知。与之相对应的供给策略是品牌,即我们一般用品牌的方法实现用户对产品的认知。

品牌这件事在增长领域里一度比较尴尬,因为市场上的增长概念起源于互联网圈,而互联网圈做增长又以“效果可衡量”和“数据驱动”为主要特点。品牌与以往的增长理论格格不入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效果很难衡量。广告圈里有一句名言,是著名广告大师约翰·沃纳梅克提出的:“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被浪费了,但遗憾的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为什么他不知道是哪一半?就是因为目前大多数和品牌相关的媒介场景无法提供数据,人们没有办法监测和衡量效果,只能做定性判断。

但我仍然认为品牌在增长体系里有一席之地。原因并非是我自己做了十几年品牌工作,有感情,而是因为:第一,把认知这个环节纳入用户生命周期,形成闭环,有其必要性,而用户的认知主要是靠品牌的方法来塑造的;第二,我们实际看到过很多案例,品牌的得与失给这些公司的增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无法准确衡量效果只是品牌的一个细小特征,我们可以通过转换维度的方式(本书就是这样做的)尽量将品牌纳入增长体系里,完全放弃品牌则是因噎废食。《流量池》的作者、瑞幸咖啡的CMO杨飞曾经在书里提出,品牌是流量池。对此我是非常认可的。

在增长体系里,品牌有一个新的维度:待办任务。什么意思呢?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2018年底,我去昆明参加混沌大学的毕业典礼。活动期间我的手机快没电了,而充电器在酒店房间里,于是我回去拿。走到半路我发现自己没有带房卡,于是打电话给在前台办事的室友,混沌大学南京分社的社长黄智威,借了他的卡继续回房间。到了门口我又发现卡消磁了,刷不进去,我开始找服务员,喊了半天没有人理我。我忽然想起室友还在前台,又给他打电话,请他跟前台说一下,帮我派一个服务员过来。然而10分钟过去了,服务员还没有过来,我有点气急败坏了。当我想第二次给室友打电话催促的时候,我忽然反应过来,我这是干什么呢?我原来要做什么,现在又在做什么?

现在我在做的事情是找一个帮我开门的服务员,而我原本要做的事是找充电器。我在为当前在做的事情着急上火的时候,竟然没有去思考完成这个任务背后的任务是什么?现在的任务遇到阻碍,那我有没有其他方法去直接完成那个背后的任务?想到这里,我打给室友的电话就换了内容:“你有华为P10的充电器吗?”“我有啊!”“在哪里?”“我手边。”

大家体会到了吗?待办任务就是你要完成的任务的根本目的,你需要不断抽丝剥茧,追问自己完成每一个任务是为了什么,从而找到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待办任务,这时候原来的任务就显得不再重要。我再用一个虚拟的例子来说明:有一个人请我帮忙买一些钉子,我没有买到,这时候我可以问他,买钉子是要干什么呢?他的待办任务是什么?我得到的回答是他要在墙上打一个洞。好的,我没有办法帮他买到钉子,但我有别的办法帮他在墙上打一个洞。“在墙上打一个洞”就是“买钉子”这件事背后的待办任务,虽然我没有帮这位朋友买到钉子,但是我有其他的方法帮他完成这件事背后的待办任务,那原来的任务就变得不再重要了。继续推演,如果我也没有办法帮他在墙上打一个洞呢?那我就可以继续追问待办任务,“在墙上打一个洞”的待办任务又是什么呢?他可能是要在墙上挂一幅画。好了,我没有办法帮他在墙上打一个洞,但我有其他办法帮他在墙上挂一幅画,比如把画贴上去。这样,“在墙上打一个洞”这件事也变得不再重要了。

我自己做品牌工作十几年,待办任务本身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做用户洞察的一个方法,而用户洞察是做品牌策略的前提动作。不断追问待办任务有两个重要作用:第一,它让我们不被用户的表面需求所迷惑,转而去挖掘真正的需求;第二,它让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数量呈几何级增长。

在我寻找充电器的故事里,如果我的头脑里一直关注的是最终的待办任务“给手机充电”,我就不会被“回房间取我的充电器”这一单一解决路径所禁锢,在第一次联系到室友的时候我就可以解决了。

待办任务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思维工具,除了应用于在品牌工作里做用户洞察之外,它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也是用处多多。我们可以换一个维度,问这样一个问题:品牌在增长体系里的待办任务是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问另外一个问题:品牌在传统业务里的待办任务是什么?你的公司是否觉得做品牌是一件想当然的事,做与不做只在于领导有没有这个意识或者公司有没有预算?你们是不是看到别人拍了广告自己也想拍一个,看到别人做了发布会自己也想做一个?

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先回来思考品牌的待办任务,在不同公司、不同业务场景里,品牌的待办任务是不同的。创业之前,我在知名快速消费品公司蒙牛负责品牌工作。乳制品公司是市场上做品牌的大户,对这样的公司,品牌的待办任务其实是“提高记忆效率”。传统的快速消费品公司的购买场景和媒介传播场景是分离的,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牛奶的广告,但是要去商场里才能买。品牌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填补中间这段空白时间,所以卖点简单、不断重复就显得很重要,消费者在消费场景会更倾向于购买他头脑里印象比较深刻的产品。了解了这类产品做品牌的待办任务,我们就能够理解“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或者“恒源祥,羊羊羊”这种广告背后的逻辑了。

而当购买方式和媒介传播场景发生变化的时候,品牌的待办任务就会相应发生变化。比如最近两年蹿红的电商平台拼多多,它是一个“所见即购买”的场景,很可能你在群里或者朋友圈里看到朋友在拼团就下单了,这时候不存在记忆效率的问题。你发现没有,用户其实不太在意拼多多上的品牌。也就是说,当人找货的时候,品牌主打记忆效率是管用的;当货找人的时候,品牌如果还是只做记忆效率这件事,作用就不大了。

在增长语境里,我们认为品牌的待办任务有两个:第一,起到call  to  action(号召行动)的作用;第二,服务于产品的核心增长逻辑。

首先必须注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品牌必须要起到call  to  action的作用,就是要让每一个流量都最终指向变现。因为传统的品牌运作手法毕竟很难形成闭环,也就是我不知道这笔品牌投入能换回多少收益。所以在增长模型里讲品牌,call  to  action就尤其重要。这特别像电视购物,电视购物不仅仅是介绍一个产品的品牌,还希望刺激你马上拿起电话拨打进来,实现购买。我们看到现在很多品牌投放已经在尝试这么做了,他们在做电梯广告的时候,会让好文案跟着促销活动,配合二维码,如果有兴趣,你直接就能购买。而且,现在call  to  action的效率越来越高了,原来的场景需要产品通过品牌多次触达,现在的路径更简单,比如流行于微信的淘口令就是一个call  to  action的东西,用户复制淘口令之后打开淘宝App,直接就能跳转到产品页面,这大大缩短了从品牌到购买的路径。

其次,品牌要服务于产品的核心增长逻辑,比如VIPKID,教育公司的增长核心是用户推荐,他们花了很多预算去打品牌,但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用户推荐。所以在增长里,其品牌的逻辑不再是简单地曝光,而是创造用户推荐的动因和素材,这样,做品牌的出发点就不一样了。也就是说,首先我们要确定自己增长逻辑的核心,然后再围绕它去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