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增长思维 > 第二节 用户到底信什么?

第二节 用户到底信什么?




排除信任顾虑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1)品牌承诺,(2)用户体验,(3)第三方背书。



品牌承诺的心理博弈


先说说第一个:品牌承诺。它指的是产品方向用户做出承诺,且兑现承诺。大家都知道商鞅变法。卫国人商鞅受秦孝公之邀在秦国开展变法,历时数十年,这成为秦国由弱变强最后统一华夏的重要转折点。你还有印象吗?在变法之初,商鞅做了什么才取信于秦人,让秦国百姓相信他变法的决心?没错,就是“南门立木”。

当时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他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金子。”不一会儿,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开玩笑的吧。”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金子。没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合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扛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开了,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有了信任,法令才能够存在。

治理国家是这样,面对消费者就更是这样了。

2011年左右,团购非常火爆。这个概念来自美国电商网站Groupon(高朋),团购指的是我们大家一起以低价来买一个商品,如果没有成团商家就会退款,如果成团了商家则不退款。这一概念在移植到中国之后就发生了变化。团购的用户会有什么顾虑?他们可能会想,我要先付费去买一个产品,如果我后面不用了,这些钱不就浪费了吗?针对这个顾虑,中国的团购网站推出了“随时退款”的策略,让用户不必担心自己的钱白花,同时又有那么大的便宜可占,至少可以先占上,用不用再说,反正可以退款。而实际上数据显示,真正退款的用户并没有多少。

在电商刚刚兴起之时,我们曾经以为在网上是无法购买服装的,因为平时我们购买服装的场景是去商场里试穿,最后找到适合自己的买走。而用户在电商平台是无法试穿的,那用户怎么敢买呢?万一不适合自己怎么办?后来的发展我们都是知道的,电商平台通过一个品牌承诺就解决了这个问题:7天无理由退换货。到后来这甚至演变为整个行业的规矩,被写入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在网贷行业,也有个很值得品味的例子。有理财经验的朋友都很了解,网贷行业这两年从野蛮生长到合规洗牌,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跌宕历程。因此,投资者对平台的风吹草动都异常敏感,一旦出现逾期的负面信息,投资者就很容易撤离。唯独有一家平台,在出现大面积逾期的时候,投资者不但没撤离,反倒纷纷助推,使它人气更盛。这家平台就是红岭创投。作为网贷的老平台,红岭创投拥有高人气和高用户黏性的一部分原因,正是平台所做出的品牌承诺。红岭创投在成立之初,就宣布采取刚性兑付的措施。当时公司规定,只要投资者缴纳180元的会员费,公司就会为会员垫付本金。投资理财本来应该由投资者自负盈亏,而有了这个刚性兑付条件之后,大量的用户被吸引而来。尤其是原本以购买银行系产品为主的理财用户,他们习惯了保本保息的思维,对于网贷这个新生事物持观望态度,刚性兑付的条件恰好打消了他们的这一顾虑。整个网贷行业也由此开启了刚性兑付的模式,但最终能像红岭一样言出必行的平台为数不多,这也是红岭的用户信心可以燎原的原因。当然,现在的监管政策已经不允许刚性兑付了,但在发展初期这不失为一个刺激用户的好方法。

除了上面提到的退货、刚性兑付等方式,品牌承诺实际上还包含一个维度:品牌给用户带来的承诺感。因为大品牌的违约成本高,所以消费者会倾向于买那些大品牌的东西——质量有保障,投诉的时候有人受理。这也说明了做品牌的重要性和益处,好的品牌本身就能降低顾虑。2018年世界杯期间,中国家电公司华帝发布公告宣称:法国队夺冠,华帝退全款。这也是品牌承诺。不论对品牌的影响如何,单从销售数据上看,活动期间“夺冠退全款”指定的线下渠道销售额约为5000万元,线上约为2900万元。整个6月份销售额达10亿元,这个数额是其2017年整年营业收入的1/6。从结果导向来看,华帝即便退还消费者部分费用,带有品牌承诺的营销仍然提高了华帝的品牌曝光度和销售业绩。而在这个案例中,如果这个品牌不是华帝而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品牌,即便它承诺了退货,大家也未必敢买。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品牌带来的承诺感。



管理用户体验,越精细越可控


用户体验是什么?我们现在如果要去一家陌生的饭店或者酒店,下意识的行为是什么?去大众点评上看看点评对不对?点评上有价值的是什么?是用户的真实体验。小红书上的笔记功能,也是通过用户分享体验,促进他人产生购买。另外还有很多产品,我们在犹豫买或者不买的时候,如果这时候一个熟人来一句“我用过,挺不错的”,往往能促成你很快下单。哪怕不是熟人,如果你能够确认他是从一个使用者的角度给你提的建议,你往往也会相信,并打消购买顾虑。罗振宇曾经讲过一个案例。有一次他去美国,在超市购物,准备买一个类似于果酱的东西,都是外国字,他也分不清,很犹豫。这时候一个华人大妈看出了他的窘境,直接给他推荐了一个产品,说就买它,肯定没错。罗振宇毫不犹豫地买了。

上面说的都是他人的体验,用户从他人口中获得了有效的参考信息,从而打消顾虑。从另一个维度讲,我们还可以让用户自我体验,来达成首单的目的。前文我们介绍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体验金就是案例之一,一个用户如果真实完成投资是一个很复杂的行为,而且成本颇高,但体验金可以促使用户真正去实现投资。

在媒体圈有一个模式叫“易货”。对很多商品型公司,比起让他们花钱去打广告,他们更愿意把同等价值的货给到你,这样的话广告发了,货也由媒体发给了读者。让读者体验到产品,是让他们走向真正购买的很关键一步。

用户的良好体验可以有效促进购买,我们该怎么主动提升用户体验?那就要建立用户的体验管理体系。一是通过这些用户的体验反馈来改善产品,二是通过这些用户的体验促进真正的购买,三是通过用户的评价去影响新的用户群体。

所有教育机构的试听课,都是在管理用户体验。英孚少儿英语的试听课就做得特别好,它有专门的试听课教室,装扮得比正常教室更加宽敞漂亮,英孚会挑选最优秀的教师专门负责试听课教学。并且在试听课进行的过程中,咨询老师会随堂记录幼儿的课堂表现和家长的反应,既为了有的放矢地提供咨询服务,也便于优化完善试听课的教学。

盒马鲜生作为新零售业态的一种,其典型的特质是线下体验、线上复购。用户首先来到门店,发现体验不错,东西品质好、性价比高,消除了信任顾虑,后续才会持续在线上下单。并且,盒马目前的物流配送基本免费,线上消费与线下消费基本没有价格差,所以,解决了用户体验这一环节的问题就是排除了顾虑门槛。盒马有专门的用户体验团队管理这一环节。比如,新用户进入门店的第一单,会得到很好的引导。盒马的用户群体中老年人比例较高,而盒马早期的运营策略是不收现金,付款只能用支付宝。下载App、扫码支付对老年人来说门槛太高,于是店里会有“小二”的角色,可以手把手教会用户。

再比如,盒马鲜生的线下店是超市加餐饮档口的格局,各个档口是引入的第三方店铺。超市的货品需要在机器上自行结算,客人到各个档口加工烹饪的时候,再分别付款给商家。那如果用户兴冲冲地挑了一只面包蟹,到档口准备加工才发现没有付款,该怎么办呢?掉头先去找机器支付吗?不用,盒马已经将自营的货品和第三方店铺的支付结算全部打通,统一使用自己的交易系统。用户在店内购买货品,可以到任意档口结算。你看,让用户在店内“逛吃逛吃”的流程多么顺畅。

海底捞是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的经典案例。有网友用16个字总结了海底捞的服务:有求必应,无微不至,嘘寒问暖,小恩小惠。网上甚至流传了众多描述海底捞极致服务的小故事。我公司的同事大多数是因为听闻了海底捞的服务而去体验的,等到了餐馆却发现等位的人实在太多了,动不动就要排队一两个小时起,但是等位区的服务又确实非常贴心到位,女生可以免费美甲,男生可以打游戏,一个小时眨眼就过去了,所以大家都愿意花很长时间等下去,最终实现首单。并且你会发现海底捞的服务一直在不断丰富优化,到今天海底捞仍然在把这个单一要素最大化,比如用户被蚊子叮了,服务员主动跑到药店买风油精和止痒膏;有小孩子睡着了,服务员给搬来了婴儿床;用户要赶火车打不到车,店长亲自开着自己的SUV汽车送站……海底捞的招数一直在推陈出新,所以用户体验的口碑也越来越好,实际上仔细体会其背后的逻辑,海底捞就是把每件事细化成很多小的细节,努力为顾客解决好每一个在就餐时会遇到的问题,提供给用户最佳的服务体验。现在很多餐馆都想到了给戴着眼镜的顾客送上眼镜布,但在海底捞,服务员随时递上眼镜布这件事是不对的,而应该在顾客坐下来以后,需要用到的时刻,精准到秒地递上去。所以很多网友在用餐之后的评价是“海底捞的暖心服务真的是让人去了一次还想去”。你看,它连复购这件事都解决了。



明星带货背后的逻辑


第三方背书有什么作用?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人都是很懒的,能不动脑就不动脑。我们前面讲述的几个促进用户消除顾虑、实现购买的方法都在证明,我们的大脑习惯于间接但省力的方式,其中第三方背书尤其明显。第三方背书的逻辑在于你信任一个第三方,进而倾向于使用第三方推荐的产品。这里的第三方背书又分成了熟人背书和权威背书。

水滴筹是熟人背书的典型案例。相信很多朋友都在朋友圈里看过他们平台上的筹款链接。水滴筹从0发展到1亿多名付费用户,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它的产品的逻辑也很简单,一个生病的患者通过水滴筹来筹款,将筹款链接发送到微信上,他的亲朋好友给他筹款,这个好理解,这是一度好友。但如果只靠一度好友,他们是很难发展这么快的,大量的二度好友,也就是朋友的朋友,参与了进来,由此他们的用户数量才快速裂变起来。那么为什么二度好友要为一个自己不认识的人筹款呢?

这是因为用户与二度好友之间的中间人:一度好友。我们在某个筹款项目里往往会看到一度好友这样背书:“这是我亲姐姐,请大家帮忙!”“同学家的孩子,情况属实,请大家帮忙!”因为朋友的背书,我们会相信病例是真实的。

权威背书又包括KOL背书和机构背书。KOL是个人,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或者明星。虽然未必在现实中认识,但是用户会因为信任和喜欢这个KOL而信任他推荐的产品。有个网贷平台叫钱香,除了自家网站之外,他们只做了一个推广方式,就是自媒体推广,而且是以个人自媒体为主的,连行业媒体都不投。个人自媒体往往都有特定用户跟随,他们相信这个人的专业性,从而省去了自己分析判断一个平台的时间和精力,能不动脑,就不动脑。

KOL背书在网红产品小红书上体现得特别明显。知名投资人朱啸虎曾私下表示,是范冰冰等一系列明星拯救了小红书,他们不但给小红书带来了新增的流量,还带来了商业模式闭环。据说范冰冰如果推荐某款美妆产品,可以做到全球断货。这就是KOL背书的作用,它把用户对第三方的信任转嫁到产品上。

机构背书是指一些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背书。现在媒体这么分散,央视覆盖的受众已经远远不如以前,那么为什么大品牌还要把大预算投给央视呢?很简单,权威背书。中国的老百姓会认为上了央视的产品就是信得过的。那么多互金企业宣传自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理事单位”的身份,也是这个目的。

我来简单总结一下,在首单环节消除用户信任顾虑的方法有三个:品牌承诺、用户体验和第三方背书。大家可以用“我、你、他”的视角来快速记忆,品牌承诺就是“我”的视角,用户体验就是“你”的视角,第三方背书就是“他”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