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增长思维 > 第三节 价格越低就越好?

第三节 价格越低就越好?




除了信任这个点之外,用户对一个产品的购买还有一个顾虑点:价格。用户体验过产品了,对品牌也信赖,但还是不下单,觉得太贵了。这时候怎么办呢?难道只有降价才能刺激他购买吗?其实并非如此。

排除用户价格顾虑的方法论至少还有:心理账户、沉没成本、比例偏见、损失规避、价格锚点。我们接下来一个个分析。

心理账户是指,用户为不同的产品所花费的钱,是放到不同的心理账户里的。心理账户的概念由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理查德·塞勒提出,他认为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所以,当你设法刺激用户实现首单时,你要把你的产品放到用户愿意花钱的账户类别里。比如,平常你很难花几百元给自己买盒高档巧克力吃着玩儿,但如果是买来送给心仪的女孩你就很愿意。因为前者的消费是在吃零食的心理账户,而后者则是在追女孩的心理账户。那如果你是这个巧克力厂商,你怎么想办法刺激用户下单呢?你可以把广告语写成“爱她,就送她××巧克力”。再比如,我们之前给一个儿童夏令营产品做咨询,这个产品可以划到给孩子长见识的账户,也可以划到教育的账户,前者是锦上添花,后者则是刚需,家长愿意花费的价格自然也不一样。在传播的时候强调哪个点,决定了用户将这笔钱划分到哪个心理账户里去,用户的决策行为也完全不一样。

理解了这个逻辑,我们再反过来看戴森和苹果的营销手段,就很容易理解了。戴森出个吹风机卖2000多元,再出个卷发棒卖3000多元,这简直是天价,但是全世界都为它疯狂,并且大家都认为“贵不是戴森的问题,是我的问题”。苹果也引领了同样的消费热潮,不管每代苹果手机多少钱,总会有大批忠实用户第一时间抢购。随着苹果价格越来越高,网上讨论的不是还买不买,而是该如何想办法买,比如割肾换钱,当然这只是互联网上的黑色幽默,但这足以显示大家都已默认了苹果手机应该贵这个事实。在戴森和苹果的案例中,消费者显然把它们放到了“显示身份和品味,体现经济实力”的心理账户里,而不仅仅是“吹风机”或者“手机”的心理账户里。

沉没成本是说,用户前期投入的成本越大,离开就越难。不管是时间、金钱还是精力,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都叫沉没成本。我的家人有一次在外地看中了一套避暑房,由于一些特殊原因,那套房价格很便宜,所以非常抢手,但缺点是地理位置不太好。我家人一直犹豫不决,中介于是建议他,最好先交2000元定金,可以保留3~5天的购房资格,不然等想通了再要买就没有机会了。如果最后不买,定金是不退的,但既然是抢特价房,这点成本也不算高。我家人同意了。回来之后,我们商量来商量去,始终觉得那套房不够满意,但最后还是拍板买了。原因就是,我家人觉得2000元定金也是钱,白白损失了不划算,房子也算差强人意,干脆就要了吧。所以,如果你能在前期想方设法收一点点定金,给用户制造沉没成本,2000元的定金也可能撬动上百万元的销售。

比例偏见是指,在很多场合,人们本来应该考虑数值本身的变化,但现实是人们更倾向于考虑比例或者倍数的变化,也就是说人们对比例的感知,比对数值本身的感知更加敏锐。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就是,假如你卖一个1000元的锅,为了促进销量,还打算送一个价值50元的勺子给用户。你满心以为用户会感激,并且会因此提升锅的销量。但结果呢?大家并不在意。是因为送得少吗?并不是,只是你让用户“感觉”送得太少了。买1000元送50元,才给了5%的优惠,算个什么呢?你觉得付出了成本,用户却觉得没诚意,这就是比例偏见。那该怎么解决?你可以说,买了1000元的锅,用户就可以加1元得到价值50元的勺子。这个结果看起来和前面没有本质的变化,但用户心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原来用户是用50元跟1000元对比,觉得优惠的比例只有5%,而现在他会用50元跟1元对比,觉得用1元钱买到了50倍价值的东西,捡了个大便宜。

那这么说,是不是促销的时候用打折的方式,会更能刺激用户实现首单呢?我们来对比两个例子。买书的时候打5折,大家会觉得很划算,但书的售价一般是几十元,5折也就节省了二三十元。但是假如买一个5000元的包,即使便宜了500元,按折扣也只是9折而已,听起来反倒不划算。所以,我们在传递促销信息的时候,低价商品要用打折,高价商品要用降价来表示。

还有一种运用比例偏见的方式,是比较销售。我看到一个案例,淘宝一家卖单反相机的店铺,套餐一7803元(机器+8G内存卡+专业遮光罩+相机包+教程+读卡器+膜+布+镜头笔+气吹+全国顺丰包邮),套餐二7963元(机器+16G内存卡+备用电池+专业遮光罩+UV镜+相机包+教程+读卡器+膜+布+镜头笔+气吹+全国顺丰包邮+防丢器+水平仪)。有什么感觉?是不是套餐二只比套餐一贵160元,但是得到的商品似乎多很多,尤其在内存卡那里,一个是8G,一个是16G,给人一种两倍的感觉。“精明”的你,会做什么选择也就不难猜了吧?

损失规避是指,人们在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无论先后)时,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收益正效用的2~2.5倍。所以,用户总是本能地回避损失。很多人尤其是女性都有过这种经历,在网上购买一套划算的个人写真套餐,比如10张照片800元。到实际拍摄的时候,摄影师总是热情积极地指引你摆出各种造型,然后不停按快门一通狂拍。本来你还窃喜花钱不多却享受到了超长时间的服务,等到选片的时候你才发现痛苦所在:拍出来的100多张照片里,让你满意的远远不止10张,于是你要么选择忍痛割爱,一张一张挨个删除喜欢的照片,要么咬咬牙加钱买下超出10张的照片。在现实场景里,多数消费者往往会选择后者。原因就在于,用户已经花费了长时间参与拍摄,并且对自己的作品很满意,这时候让他一张一张地舍弃,那种损失厌恶感会相当强烈。

同样,商家制造的价格压迫感会让用户觉得自己很快要失去这个大便宜,损失厌恶会使他们更容易下单。天猫“双十一”的活动,总是采取“限时抢购惠”的政策,一过活动时间,产品就立马涨价。这是限购时间上的压迫感。新世相有一次刷屏的营销课最初的购买价格是9.9元,购买人数每超过1万人就涨价5元,14.9元、19.9元……直到最后涨回原价。这就给还在犹豫是否要购买的人群一种时间上的压迫感,促使一些用户匆匆就下了单。

有意思的是,我的同事还灵活运用了规避损失的方法论,去戏弄卖家。有一次他在闲鱼上看到一个商品,售价550元,而他的心理价位是500元。于是他先拍下了商品并支付,然后给卖家留言:你的东西我很喜欢,但是今天太忙了没来得及跟你沟通。我觉得价格有点高,我能承受的价格是500元,如果你能接受,那么就可以发货了,等收货以后返还我50元。如果你觉得不行,也没关系,你点击退款就行了。我同事用这种方式试了很多次,大部分卖家都选择了成交返差价。因为对方已经下单了,钱也预支付了,这时再退款卖家就感觉像白白损失了一个订单。

价格锚点是指,用户在消费时往往会避免极端、权衡对比,因此要给他们设立商品价格的对比标杆。在用户眼里,商品的价值是相对存在的,这件商品到底值不值这么多钱,这个定价到底实惠与否,都需要一个可供参照的标准。价格锚点是商家设定的参照标准。所谓锚点,你可以理解为“炮灰”,通过刻意制造出对比,商家让用户舍弃锚点而主动选择另一个对比物。买咖啡的时候商家通常会给你三种选择:小杯、中杯、大杯。回想一下,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是不是通常选择了中杯?数据显示,中杯的销量往往大于小杯和大杯,这个时候的小杯和大杯实际就是商家给出的价格锚点,其目的是增加中杯的销量。

《经济学人》曾经推出过三个版本,售价分别是:网络版59美元,纸质版125美元,网络版+纸质版套餐125美元。相对于网络版,最后结果是网络版+纸质版套餐买的人最多。因为到底是网络版59美元更划算,还是纸质版125美元更划算,用户其实不好判断,但是用户容易判断的是,125美元的网络版+纸质版套餐一定比125美元的纸质版更划算。

上面的两个例子都是对内的锚点,对外的锚点也能起到同样的刺激作用。混沌大学此前有研习社、创新院、商学院等几个不同类型的产品。其中商学院一直卖得很好,它的海报里写了这么一句话:“价值70万元的MBA(工商管理硕士)/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1198元就能上。”MBA的课程价格大家是了解的,动辄几十万元,把两个数字放到一起对比,你会立马感觉到1198元十分便宜。



本章小结


1.刺激用户产生首单的模型是顾虑排除:信任顾虑排除、价格顾虑排除。

2.信任顾虑排除的方法论:品牌承诺,用户体验(他人的体验、自我的体验),第三方背书(KOL背书、权威机构背书)。

3.价格顾虑排除的方法论:心理账户、沉没成本、比例偏见、规避损失、价格锚点。



刻意练习


举出几个你认为巧妙地实现了首单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