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增长思维 > 第三节 从“罗辑思维”到“得到”,用户为什么越来越肯花钱?

第三节 从“罗辑思维”到“得到”,用户为什么越来越肯花钱?




上一节主要讲的是增加替换成本的方式之一:增加会员价值。而增加替换成本的第二种方式是:提高顾客的满足率。满足率越高,产品的替换成本就越高。

我们愿意第二次、第三次买一个产品,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这个产品做得足够好,所以你的产品首先要让用户满意。比如我们买苹果手机,从第三代买到了第十代,有相当一部分的消费者是只要新的苹果手机一出,他就会买。苹果笔记本电脑除了操作便捷流畅,还有一个优势。当我们更换新电脑时,很烦琐的一个工作就是要把原来的文档、照片等都一一备份,那些浏览记录、使用习惯等则需要重新设置。而苹果笔记本电脑可以用外接硬盘备份整个系统,如果你新换的电脑仍然是苹果的,你只需要插上硬盘,点击还原系统,就能直接导入你所有的资料、应用、设置,甚至会恢复到你上次备份时停留的界面。想想看,用户只需要睡个午觉起来,看到的就是一个内容和原来一模一样的电脑,该有多惊喜。这个替换成本使用户在考虑复购时,沿用苹果的概率增大了。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用户是否复购,可以用来验证我们的产品做得是不是足够好,这也是改进产品和用户体验的指南针。

在满意度的基础上,更深一步讲,我们的产品其实是满足了用户某个类型的需求,当我们的产品作为这个类型的产品之一,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全部需求时,我们还可以针对这一类型的需求增加SKU,提升用户的满足率。

大家都知道,得到App是由“罗辑思维”升级而来的,从“罗辑思维”开始,我就是他们的用户。从“罗辑思维”到得到App,这就是一个通过增加SKU来提升复购的例子。“罗辑思维”的用户标签是知识爱好者,而这个人群如果只看罗振宇一个人创造知识的话,他们对其他知识的需求,就会被其他人或者产品盯上。所以,从“罗辑思维”到“得到”,其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单独一个SKU变成了一个品牌,从罗振宇个人的音频产品变成了引流工具,在这个平台上,用户也可以购买到其他老师的产品。你不是对知识有需求吗,那罗振宇就从各个领域来满足你,你不只是来听罗振宇的“罗辑思维”。如果想学经济学,你可以购买薛兆丰的“经济学课”;如果想了解西方精英思想,你可以购买万维钢的“精英日课”;如果想学心理学,你可以购买武志红的“心理学”;如果想了解前沿科技,你可以购买王煜全的“前哨”……

原来在“罗辑思维”我只买过他们的200元会员,现在在“得到”,我还购买了上面说的一系列课程,消费早就超过了2000元。更奇怪的是,我竟然还买过一个佛学课“熊逸·佛学50讲”,因为“得到”不断在用自己的流量推荐这个课程。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我现在又在“得到”买了很多其他领域的产品。所以,用增加SKU的方式来提升某一标签用户的满足率,是能够实现复购的。对“得到”这个平台而言,不管我买了谁的课程,我都是实现了复购。

不光是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产品如此,那些传统老牌品牌也在不断思索如何增加SKU,提升满足率,以挽留用户。可口可乐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早已深入人心,获得了全球无数拥趸。这个百年品牌也还在不断创新,推出越来越多类别的可乐产品,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比如不含糖的零度可乐,锁定的是那些既喜欢原味可乐的甜味又想保持身材的用户;健怡可乐主打零卡路里的无负担享用,满足追求健康的爱美人士的需求;少糖、含甜菊萃取物的生活系列可乐,热量只有标准可乐的1/3,适合“谈糖色变”的用户。每个系列产品采用不同颜色的罐顶进行区别,包装正面还会对产品的益处进行标注,以方便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选择。

除了增加SKU,你还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提升用户的满足率。比如,电商的“猜你喜欢”就是这样的一种方式。用户进入商品页面或者付完款后,平台会展示出一系列“猜你喜欢”的商品。比如你买了纸尿裤,系统判断你是个30岁左右的妈妈,那它就会根据这个人群还可能存在的其他需求,推荐相关的商品给你,刺激你继续购物。对用户而言,在这个过程中,用户会因为便捷地接触了符合自己各种需求的商品而产生满足感;对平台而言,这实际就是根据用户这一次的购买行为,不断刺激其产生关联的行为。

要注意的是,你不能为了提升顾客的满足率而牺牲满意度。凡客诚品曾经因为高性价比和完善的体验,成为备受年轻人追捧的平价快时尚品牌。其最初的产品品类只有男装衬衫、Polo衫两大类几十款。主要特点是款式简单、用色严收敛,虽然设计不繁复惹眼,却在做工和布料质地上有着较高的品质和流行性,在职场衣着上是非常得体的单品。最重要的是,它的价格非常亲民,一般的男士都能穿得起。物美价廉、满意度高就是一开始用户不断复购凡客的理由。

2010年,随着“凡客体”的一夜爆红,凡客迎来了海量新用户,也迎来了自己的鼎盛之年。当年凡客一共卖出3000多万件服装,总销售额突破20亿元,同比增长300%。在2010年业绩的刺激下,凡客开始“大跃进”,迅速拓展至30多条产品线,涉及服装、鞋、家电、数码、配饰、化妆品等领域,顶峰时期单品种类达到19万个。然而,凡客的用户逐渐发现,虽然凡客卖的东西越来越多,质量却越来越参差不齐,平台变成了一个低廉的杂货摊。凡客拼命扩张SKU,以为自己在提升用户的满足率,但对用户而言,其实满意度反而下降了。于是很多老用户渐渐不再购买凡客的商品。2011年末,凡客的库存达到14.45亿元,总亏损近6亿元。

凡客创始人陈年在多年后的反思中坦陈,凡客曾经为了达到年销售额100亿元的目标,倒推需要扩张多少品类、多少SKU,需要有多少人去承担这样的业务量。这是从用户的增长去预估业务的增长,以此布置SKU的思路。在那个时期,雷军曾对他直言不讳,说凡客这种盲目扩张是上个时代的做法,未来的企业会像小米一样,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用产品来塑造品牌。陈年对此不以为然,直到两个月后,他邀请雷军到凡客参观,清空了半层楼,把凡客所有的样品挂出来。陈年自述:“当我跟雷军在几百个衣架间走过时,我感到狼狈,因为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真实的产品。我挫败地发现,没有一件是拿得出手的。雷军说,他感觉不是站在一个品牌店,而是百货市场。”重新出发的凡客吸纳了小米“单品极致”的理念,陈年亲自担任产品经理,从做好一件白衬衫开始,慢慢积攒满意度的口碑。

黄太吉煎饼果子店作为“网红”餐饮也曾红极一时。创始人赫畅对于互联网营销手法的纯熟运用,比如年轻化的趣味文案、吸引眼球的开豪车送餐、外星人大会、最美老板娘等爆点,让一个只有13个座位的十几平方米的煎饼果子店吸引了大批用户。运营第一年,黄太吉就得到了700万元的营收。2014年,黄太吉不再满足于单品牌连锁店,陆续推出了炖菜品牌牛炖先生、大黄疯小火锅、来得及外卖、从来饺子馆等一系列新品牌,主打多品牌矩阵。然而用户对黄太吉的口碑反馈越来越差:价格高,口味却没有比路边摊明显好多少。有媒体实地考察了黄太吉的店面,发现门可罗雀。而多品牌矩阵同样面临考验,它最终因为租金成本太高、顾客消费频次低而无以为继。

黄太吉的问题同样在于煎饼本身的满意度基础还没有夯实,它就开始扩张品牌以求提升满足率。然而这些店面扩张的边际成本并没有下降,相当于是重新开了很多新店。并且这些新的品牌是分化流量的,音频节目我可以听好几个,“得到”增加SKU就能带来满足率的提升,但我每天只能吃三顿饭。所以提升顾客满足率的方法不能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