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增长思维 > 第三节 不同阶段企业的增长实践

第三节 不同阶段企业的增长实践




在我看来,基于增长的第一性原理,如果一个企业想把增长做好,以下几个细节是尤其要关注的。

第一,增长文化。增长文化≈实验文化。如果不断地进行实验,企业就会有两个特点,一是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二是实验失败的可能性也很高。所以公司里做增长的人要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只是循规蹈矩或者只知道抄袭别人的点子的人,是做不好增长的。而创新和实验,失败率是很高的,前面我跟大家说过,我们公司做过不少于100个大大小小的实验,现在真正还在使用的方法不超过10个,实验的失败率超过90%。这就要求企业老板给公司创造一个氛围,让大家意识到实验失败是很正常的,没有必要为了一两次的实验失败而影响个人心情和整体士气。

对抗实验失败的利器就是实验频率,越多次地进行实验,成功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第二,例会制度。承接企业实验文化这个点,例会制度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可以的话,你最好每天都花几分钟分析一下过去一天的增长实验的效果,最好在一周之内开一次例会。员工要对照着指标和目前正在进行的增长实验,分析得失和提出改进建议,同时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想出新的实验。

第三,数据化。增长黑客最初是来自互联网公司的。稍微大一些的互联网公司做增长都要实现数据化,通过各个重要指标的数据变化来分析问题所在,同时,所做实验的效果也要反过来通过数据去验证。这样你才能更好地驱动企业长期增长。

我们前面说过,除了互联网公司之外,还有很多比较传统的公司希望学习增长思维,但是它们没有数据或者没有应用数据的习惯。所以,本书没有完全从如何应用数据、如何选取数据指标、如何观测数据变化以及如何分析数据的角度去讲增长思维,而是从更加普适的方法论出发,帮大家增加“内力”。大家也看到了,我们所讲的案例并不都是互联网公司,也有很多传统公司。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略了数据的重要性。有人把“增长”描述成“可衡量的市场营销”,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你完全没有数据,该怎么衡量增长呢?

我相信阅读本书的朋友,有的是公司老板,有的是公司里具体负责增长的员工,也有的是对增长感兴趣的“小白同学”。大家所处的公司,有的是创业公司,有的是成熟公司,在我们的经验里,不同阶段的公司对增长这件事的侧重点其实也是不同的。

1.早期创业团队。如果你的公司是早期的、不到30人的创业团队,你可以成立一个1~3人的增长小组,最好是由CEO牵头。按照增长思维去实验增长,最大化地利用现有资源,尝试那些低成本的增长方式。低成本的增长方式往往具有不可控和时间长的特点,对于起步公司比较适用。同时你要在公司里打造增长文化。

2.创业初期30人以上的公司。最好有5人左右的增长团队,团队成员要能渗透到各个业务板块,可以从用户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干预,而不仅仅是获客端。这时候的公司应该有不少的业务板块和方向了,公司应该挑选改善后可以带来更大收益的板块,全力投入进去,单点突破。

3.大型企业/成熟企业。这时候你要系统地建立增长团队,最好根据不同的阶段建立分部门的增长团队,进行专业化运作,比如有的部门专门负责用户分享,有的部门专门负责复购。同时搭建数据系统,让增长系统化。

开始做增长之后,你可能在第一步,通过一些运营方法的改善,在大面上看到了增长的效果,但这很有可能是摘掉了“低垂的果实”,把你的增长水平从20分提升到了60分,但是你如果想提升到80分、90分,去摘取树头的果实,没有数据的精细化运营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即便是传统公司,你也要想办法将自己的增长实验数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