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增长思维 > 反AARRR的增长模型

反AARRR的增长模型




在VIPKID,品牌沿袭了传统的路径。它对外建立品牌,就是用品牌内容+户外媒介+娱乐营销IP+国际大片IP,任意组合搭配。

正如我在上文所强调的,不是必须有数据才能做增长,但你应该有数据化的意识。VIPKID做品牌就体现出了数据化的意识,而做法并不复杂。后端是一套完整路径,包括用户注册、用户下载等传统数据。不过,前端的投放并不以后端数据为参考,比如投放2000万元不一定要有200万名会员的注册。前端更关注的是,投放什么样的地方数据可能更好,以此指导下一波投放。这是对外影响用户。

也就是说,品牌对外的影响,并不对最终的转化负责。其更核心的逻辑在于品牌对内的影响。在内部,品牌的作用则完全服务于增长。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投放《侏罗纪世界》《蜘蛛侠》,企业签这些IP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对外影响拉新,更大的作用是对老用户产生影响,刺激他们去做用户推荐。

更具体地讲,VIPKID在内部将品牌、公关、前后端运营全部打通,联动起来为用户推荐服务。当品牌拿到一个娱乐资源,运营就紧跟着做相应的活动,同时营销推出匹配的服务,再加上用户推荐机制的产品,这些加在一起会刺激老用户做更多用户推荐。与此同时,对于已经开始上课的用户,它还有一套用户运营的逻辑,即如何将池子里的用户进行转化的逻辑。

换言之,所有的一切都要为用户推荐服务。以用户推荐为核心做增长,就是VIPKID自有的增长模型。

在这个逻辑下,获客端采用数字营销+社会化营销+商务拓展营销的组合拳,重点运营微博、微信、社群、线上线下商务拓展等,寻找各种各样的流量,同时辅以品牌媒体宣传。在后端,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最后的用户推荐环节展开。

明白了这个逻辑,再回头看其认知环节,你就会了然——品牌的核心功能是为用户推荐赋能,为内部团队、用户团队、老用户赋能。确立了这个待办任务,其品牌的打法就会看似常规,但内核完全不同。

在VIPKID的增长体系里,用户推荐环节的性价比最高,转化率也最高。因此,它的整个增长模型并不围绕AARRR或者增长八卦模型的所有环节做文章,其底层逻辑全部指向了用户推荐。这是VIPKID基于自身业务场景,对于增长的全新思考。

“我认为我们是反AARRR模型的,或者说重构。”关海涛直言,不是所有公司都适用于同样的增长模型,你必须根据自己的公司形态去转化它。有些公司就是拉新最重要,教育行业就是用户推荐最重要,这取决于公司的业务场景和所处阶段。

在VIPKID,新用户即使还没有变成真正付费的用户,也可以做用户推荐,推荐成功之后,他同样可以得到奖励,并且这种推荐关系会一直有效。也就是说,不是只有经过前面的AARRR模型漏斗筛出来的用户才能进入最后的环节。同时,奖励的形式非常多样化且具有区分度。比如,一个一线城市的家长,他想要的是启发自己教育孩子的理念,所以VIPKID会给家长提供联名借记卡、小课红包、自然拼读等奖励。三线城市的家长就未必想要这些,可能一套绘本、一个毛绒娃娃反而更能满足其需求。关键是,要让用户相信他把一个好的东西传播给了别人,这本身就是一种赢得别人尊敬的方式。

而VIPKID形成这套打法,源于其对行业和用户的深度洞察。当老用户愿意把VIPKID推荐给一个好友,就代表后者一定有相应的需求。而有需求就代表好转化,当呼叫中心打电话给被推荐用户时,其转化效率就会远高于普通用户。



好战略需要好战术的支撑


审视教育行业本身,它通过口碑转化的效率最高,这已是业内共识。那VIPKID的用户推荐增长逻辑为什么会效果出奇?

我想有两个原因。第一就是我在本书开篇强调的,好产品是做增长的前提。VIPKID的产品体验佳、学习效果好,本身就会带来用户口碑的提升,成为发力的基础。

第二,VIPKID在战术层面有精细缜密的打法。比如,关海涛提炼了在用户推荐环节如何让用户认可并愿意分享的方法论。他认为,用户愿意分享的时刻一共就那么几个,只要能抓住,就会有机会。

当用户处于“小白时刻”,也称为不清醒时刻时,他的心理动因首先是“想知道”,他需要了解你的平台,了解孩子上课的所有内容。其次是“想嘚瑟一下”,我的孩子第一次的“触网”经历,我的孩子第一次上纯正外教课。当用户处于“荣光时刻”,他会因为感觉到自己“牛”而更愿意分享。

企业如果想抓住这些时刻,一方面要增强动因,创造让用户感到荣耀的素材;另一方面要降低门槛,如果把用户需要的东西都工具化、产品化地提供给他,他就可以一键做完他想做的事情。

“荣光时刻”贯穿于用户的整个生命周期,因此配套的产品也随之变化。你的孩子连续得了A+,或者和老外进行了整段的对话,VIPKID会给你提供一段小视频;你的孩子完成了阶段学习,VIPKID会把他最精彩的瞬间全部截下来……把这些素材提供给家长,既会让他觉得无比荣耀,又能帮助他晒娃晒得很高级、很艺术。当家长得到的荣耀大于他发朋友圈或者推荐的时候带来的成本,他就会帮你做增长。

刺激未转化的用户分享,需要在试听课的时候给他植入最好的感受,让他即使不是VIPKID用户依然可能帮VIPKID做传播。在孩子的试听课中,VIPKID的后台系统会自动截图,把课程梳理成图片、视频、课堂报告,向家长展示孩子良好的表现。家长也许并没有被转化,但是这时候依然有感动的点,依然能拿出东西来“晒”。“用户的朋友圈也好,转发也好,你看到这个人就大概知道他在哪个阶层。所以,我们通常提供符合他身份感、阶层的东西。”关海涛说,VIPKID的后端有一整套路径,生产、提供这样的素材。

“喂用户就要喂到最后一口,无论在小白时刻还是荣光时刻,他不需要想任何东西。”关海涛认为,增长必须围绕用户的生命周期来做,所以讲到用户,设计路径是最好的。

而这也是传统的市场营销思维最需要转变的地方,只有能够统领前后端,增长的效应才会最大化。

在运营层面,VIPKID的战术同样自成体系。在数据上,它将用户分为已注册和已转化。已转化的按多个维度划分:每个月上几次课;当市场营销行为组合时,每个月参与几次……重点是VIPKID不是简单地根据用户的年龄、位置、收入等来划分,而是按照用户的行为做精细化区隔。VIPKID内部的商务智能系统识别了用户所有的东西,运营人员组合行为时,只需要拿一个组件抓特定人群,统一的营销素材就发出去了。比如,运营人员只要抓取“每月上课16次”“过去参加了两次营销行为”的用户,把一个营销素材或者一个产品化的东西发出去就可以了。

简言之,VIPKID抓取某些标签用户,通过产品化的组件,提供给用户特定的营销素材。

关海涛说:“你的核心没有变,跟市场营销一样,它是围绕用户的本质展开的,只不过是把用户本质在不同情况下的特质解构出来了,后面的商务智能其实是支撑前面历史性的数据,供你做判断和决策用的,这样效率会更高。举个简单的例子,广撒网没有意义,精准撒网之后单产量就是高,这就是数据、运营和用户细分之间的关系。”

VIPKID的另一个数据工具是增长仪表盘,用来监控老用户单人产量、月活跃用户等指标。增长仪表盘最关键的功能是建立起触发机制。用户使用的前几个月是高峰,过几个月是平缓期,再到几个月之后开始衰退,这其中还包括一些核心节点——续费节点、回访节点等,增长仪表盘据此建立触发机制,配套相应的运营。

用户一旦使用VIPKID,系统就会提供其“小白时刻”宝典,为他完整地规划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对用户而言,用户推荐就变得非常简单。比如,系统告诉你,在某个节点上推荐李老师,你会获赠10节课。对用户来说,10堂课价值1000多元,同时自己与被推荐人关系很好,而李老师讲课质量确实不错。这对自己有利且对他人有用,分享的动机就已经成立。更极致的是,即便用户觉得不好意思推荐,系统也会直接提供一个产品链接,展示孩子的学习效果。只要被推荐人点击链接,双方的关系就已形成,并且这个链接长期有效。

当有学员结束阶段一的课程,系统自动识别出来他马上要升至阶段二,就会提供其在阶段一的综合性成绩、所有精彩视频以及大数据海报,绘制出他在这一阶段的成长轨迹。把这一系列的素材给到家长,就给家长创造出了想要分享的“荣光时刻”。VIPKID推送的渠道是自建流量池,包括后台数据系统、微信公众号、App等。事实证明,这套东西非常有效。

跟关海涛告别时,落地窗外阳光正盛,照耀着北京这个充满创业生机的城市。2016年,VIPKID创始人米雯娟曾说,只需要三四年时间,VIPKID就能拥有100万名学生。2018年,他们正向着这个目标昂首挺进。2018年VIPKID还启动了“三年十城百国”的国际化战略。对VIPKID来说,它始于增长,成于增长。愿他们保持这般炫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