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型对话




当明确了两价性矛盾之后,就要进一步去整理和深化这一矛盾,让它朝着变化这一步骤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够引起变化呢?让变化成为可能的原理之一就是,只有让对方意识到矛盾的存在,才能够促使其做出改变。因此,为了让对方意识到矛盾的存在,无论何时都能够弄清并进一步凸显这一矛盾是非常重要的。

引导对方做出改变的又一原理为,人们在开始做出改变的时候,首先发生变化的是他的语言。也就是说,为了能够让某个人的行为发生变化,需要先改变他的语言。这也是衡量对方是否有了进步的标准。

这种表明想要做出改变的行为,在动机式访谈法中被称为“改变型对话”(Change  Talk)。焦点解决短期疗法中的解决型对话是以寻求问题解决为目标所进行的对话,而改变型对话则主要是让对方表明其想要改变现状的想法。在动机式访谈法中明确规定,进行面谈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加改变型对话,以此来促使对方做出想要改变的决定。这是因为,改变型对话增加,对方想要做出改变的这一意愿变得更加明确且强有力,可以促使对方在实际行动上发生变化。

实际上,在将来会有所变化的人,他们的改变型对话会有所增加,意愿也会变得更加坚定。反言之,几乎看不到其产生改变型对话,犹豫不定,甚至对改变这一行为产生抵触情绪且处于强烈不安状态下的人,即使在将来也几乎无法期待其有所变化。

当然,也会存在看到对方增加了改变型对话,但对话的内容并非发自肺腑,仅仅是在口头上迎合他人想法的情况。倘若如此,只会让两价性的矛盾变得更为强烈,这也会成为语言与行动相背离的一大原因。为了防止此种情况的发生,尊重当事人的自主性,并保持中立且富有同理心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强制性地增加改变型对话,不仅会让沟通变得无意义,也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如果让对方表明自己想要做出改变的决心,对方只是在口头上进行附和,便能够立刻明白其所说的并不是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并且在不久之后,对方就会因产生两价性的矛盾而在思想上有所动摇。

想要统一说明改变型对话的特点并非易事,因它也存在着不同的阶段。其中最开始的阶段为第一阶段:在语言上承认保持现状不做出改变而带来的影响。比如,“我知道再这样下去是不好的”“我知道即使为了家人无论如何也需要做出改变的”“我时常担心再这样下去会变得更加糟糕”,等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就是第二阶段在语言上承认只有改变才会带来好处。比如,“真若如此的话,那会比现在轻松得多吧”“我还是知道那样做会比较好的”“要是能够彻底解决问题,那该多好啊”,等等。再进一步强化这些想法,此类想要做出改变的想法就会转变成也许自己能够做出改变的想法,在语言上也会变得更加积极向上了。也就是说,进入了第三阶段在语言上能够说出对于改变现状的预期及自信。比如,“这个也许我也能够做到吧”“反正先挑战一下吧”“至少可以试着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吧”,等等。此后进一步发展的话,就是第四阶段在语言上表现出对于做出改变的明确决心。比如,“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必须要做出改变”“再也不想继续重复相同的事情了”“再也不想让家人为我担心,给他们添麻烦了”,等等。但是,这一阶段仍不是改变型对话的真正目的。更加强有力的改变型对话是第五阶段通过对话想方设法地引导出能够改变现状的具体方法。比如,“想要试着这么做啊,您觉得如何呢”“如果该方法不奏效的话,该如何做才好呢”“当时的情况下看着就会失败,所以才想着这样做的话会如何”,等等。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对方主动去思考方法、向我们寻求帮助,并积极地与我们商量自己的不安情绪了。

能够真正地做出改变的人最终会到达第五阶段,然而,无论谁都无法一下子就到达第五阶段,这是需要循序渐进的。为了能够帮助他们这样一步一步地前进,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尊重对方自主性的态度,并且要富有同理心地去保护他们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