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感的价值




当人真心实意地想要做出改变并且也真正地发生了变化的时候,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强烈的危机感发挥了作用。

我曾遇到过一位不顾家人感受一直沉溺于寻欢作乐的患者,因在一次交通事故中经历了濒死的状态,他便以此为契机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现在过着奔走于帮助他人的生活。

患有药物及酒精依赖症的人在彻底戒掉了这些依赖的时候,大多数也是以某种强烈的危机感体验为契机的。这种体验被称为谷底体验。

因突发心肌梗死而一下子戒掉了一直以来都无法戒掉的烟瘾,这种案例也很多。“再这样下去的话就会死掉或者灭亡”这样的强烈危机感具有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一个人的行为的作用。借用之前所说的话便是,当陷入不知该选择抽烟还是健康的重要性方面的矛盾境地时,若不戒烟就会导致死亡所带来的危机感,最终成功促使当事人下定决心去改变现状。

也就是说,当陷于重要性方面的矛盾境地时,对方对必须做出改变的认知还很浅薄。如果让其强制性地体会到了矛盾的危机感,这种矛盾就会消失,在想法上就会逐渐变成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只能去做出改变。真若如此,他的行动自然而然地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此时,不知自己是否能成功做到的不安感也会烟消云散,因为此时你只能这么做。

然而,诸多的案例中并不会经常出现危机感如此强烈的时刻。这并非意味着事情并没有那么糟糕。有时候真实的情况是,即使当事人是处于一种再这样下去就会导致灭亡的境地,但他仍然对这样的情况视而不见,因此就无法产生危机感了。也就是说,如果想要成功解决重要性方面的矛盾,其实就是要提高对方对重要性的认识并以此使其产生危机感。



出色应对抵触情绪


遇到的烦恼和迷茫越深,就越不容易成功地解决它们。时而积极向上,时而畏缩后退,这都是正常情况。此时就要紧紧地跟随它们,耐心地引导出当事人想要做出改变的意愿,并加强他们的这一意愿。此外,还需要以应对这一抵触情绪的心态,去逐渐除去他们内心的不安、眷恋以及怯懦等。接下来将介绍几种能够出色应对抵触情绪的重要沟通技巧。



1.莫要抵触对方的抵触情绪


处于两价性矛盾状态中的人自然会对“改变”这件事情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抵触情绪。此时的一大原则是“莫要抵触对方的抵触情绪”。如果我们与其发生正面冲突,强制性地要求对方,根据两价性的原理只会导致他们表现出更加强烈的抵触情绪,并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那么,此时该如何做才好呢?



2.回应抵触情绪


首先要如实地接受对方的各种情绪,并且,对对方的抵触情绪做出回应是最基本的要求,有时候还可以稍微极端地回应他们的这一情绪。

“想法还没有那么确定,觉得即使做了也是没有用的”,对于如此迷茫的年轻人可以将他们这种含混不清的表达转换成更加明确的意思,即“既没有决心也没有信心,你是打算放弃了,是吧?”

对于我们所提出的这种疑问,如果对方做出如下回应:“不是,并不是说要放弃了……”则可以进一步追问他:“并不是说要放弃?那么这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呢?”以此来引出对方的真心话。这是因为这样做能够促使对话朝着改变型对话的方向发展。

当对方表现出两种情绪的时候,则需要对他的这两种情绪都做出回应,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两价性矛盾比较严重的案例中,一旦只回应我们所期待的某一方面情绪,就会让对方产生自己在被我们诱导的想法,这样的话,即使当时他被迫迎合了我们的节奏,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内心中相反的情绪就会变得更加强烈。因此,只有对对方感到迷茫的两种情绪都做出回应,才能够让对方产生并没有被我们强求的安心感,同时去正面面对其自身的这种自相矛盾的情绪。这将会成为促使变化产生的原动力。如实地接受他们的抵触情绪反而能够让他们产生试图做出改变的动力。



3.进行认知重建


另外一种经常被我们使用的沟通技巧,就是通过不同的视角来重新看待当时的状况,以此使对方重新认识那些自己深信不疑的事物。因为该方法意味着要重新构建我们意识中的框架(frame),所以也被称为“认知重建”(reframing)。通过认知重建能够让对方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认为的好的事物实则是坏的,又或者是让其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认为坏的事物实则是好的。该方法主要用于打破对方的固有思想,并使之在认知上发生彻底的转变。

比如,有个人每天都会喝一口被誉为名水的井水,然而,不知道是谁跟他说了那口井里有幽门螺旋杆菌,喝井水的话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这个人也许会继续喝井里的水,也许会停止这个习惯。为何如此?这是因为那个人明白了原来自己一直以来认为是好的事物其实是坏的这一事实,这便是认知重建。可以说这是一种彻底颠覆他人判断标准以及看待事物方式的操作方法。

不愿做出改变的想法背后时常是因为当事人对于某些事情有了自己的固有认知。对于他们的这种固有认知就需要告知他们是毫无道理的,要让他们意识到事实是完全相反的。

再稍微复杂一些的进行认知重建的操作就是,突出事物的其他方面,让对方意识到事物其实还具有其他完全相反的意义在内。在具有两价性矛盾的场合下,有时就需要把焦点集中到相反的情绪上。

比如,以具有施虐行为的母亲的案例来进行思考,其中一个观点的视角是,虐待行为是一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的不良行为,大多数人也都会从这个视角出发去看待这一行为。其结果造成无论是周围的人还是孩子母亲自身,都会十分责怪自己。然而,只是这样做的话,只会越发地将这位母亲逼入绝境,对于问题的解决却没有太大帮助。此时,倒不如转换下视角,突出这位母亲好的地方,正是因为这位母亲一心只想着自己的孩子,爱之深责之切,所以才会导致她做出虐待行为。通过这样做,可以让这位母亲感到自己的心情被我们理解,于是就能够如实地向我们吐露她的心声了。

“母亲为了能够好好地培养自己的孩子是非常努力的。太过认真且不愿放弃的母亲在不经意间就会对自己的孩子过于严厉,这种情况也是经常会有的。”

此时,要使用不同的视角,并且要让其相信这并不是特例,而是谁都可能会遇到的,这样的说话方式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认知重建。

如果从正面去否定对方的固有认知,反而会引起他们的抵触情绪。所以就需要采用在照顾对方情绪上的两价性矛盾的同时,让对方意识到自己在思想上存在偏差这一应对方法。

“难不成你认为是……样的吗?啊啊,果然如此。对待事情十分认真的人都会这么认为的。”诸如此类的说法是非常有效的。

“不知您是否知道,事实上是……样的。大家也经常会失败呢。”
“你是……认为的吧?但是,这里却是有个陷阱的,实际上是……样的呢。”



4.强调自身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陷于两价性矛盾中的人会容易对现状立即做出悲观的结论,经常会说类似于“什么都改变不了”又或者是“反正都做不到”这样的话。这些话其实是,他们把对自己无法做出改变的焦躁当作对无法帮助自己顺利做出改变的周围人的不满,这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

这种情况下,一旦认同了他们认为自己无法做出改变的原因是旁人支持方式不当的观点,支持变化发生的构造自身就会变得无法继续进展下去。

看到对方做出如此回应的时候,就要控制他们的这种想法,“能够做出改变的是你自身哦。谁都无法帮助你去改变的”,并在此基础上继续询问对方:“你是想要做出改变的吧?”以此来让对方意识到只有通过自身的自主性和责任感才能够促使变化的产生。



5.指出对方的急于求成


在相同状况下,虽然对方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但他们却因过于期待立马得到某一结果,而过早地下结论,认为“现在什么变化都没有发生”“貌似之后也不会再有所变化了”,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指出他们的急躁和疲倦,并且要告知他们事物在成功之前是需要积累许多小步骤的。

“你稍微有些急于求成了,这并不是现在应该谈论的话题。在达成巨大目标之前是需要逐一推进一些小的步骤的,有时候适当的休息也是非常重要的。想要一下子就实现最终目标,任谁都是不可能做到的。”

“你是急于马上实现自己的目标吧?要想成功发生巨大变化的话,细微的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注意到细微变化的发生,就会认为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是,一旦意识到了这些细微的变化,就能够引起更加巨大的变化了,所以,要十分注意这些细微的变化。”

此外,还可以询问对方,哪怕是细微的变化也好,是否有什么自己注意到的事情。如果对方依旧回答什么都没有的话,则可以由我们来向对方指出他们身上发生的细微变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