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奇葩心理学:教你应对复杂人性的技术 > “受害者思维”的应对方法

“受害者思维”的应对方法




虽然存在几种典型的思维模式,但重要的是,不可过于单纯地断定那个人所特有的思维倾向。

“我是这么认为的,一旦别人拒绝了您的要求,您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了别人的轻视。”

这被单纯地称为“受害者意识”,一方面可以让我们更容易去理解和认同(意识到他的这一认知模式)他们的这一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又会让我们忽视他们容易产生受害者意识的这一信息,最终导致我们难以发现他们特有的思维倾向。有时他们因为感觉自己被打上了否定的标签,就会拒绝去接受并承认自己具有这一思维倾向。

因此,切勿在刚开始的阶段便单纯化地给他们打上标签,才是比较稳妥的做法。更好的做法是尽量等他们本人发现自身的思维倾向,并且从他们自己的口中说出此种发现。一定程度上,对方会逐渐明白自身的思维倾向,并会向我们述说其他类似的经历,在这个阶段,我们要试着进一步促使他们加深认识,“我认为,目前为止,您已经多次理解别人对您的看法了,您自己是怎么觉得的呢?”

如果对方做出了这样的回应:“我觉得自己好像一直都以为别人是在贬低我。这是被害妄想症吗?”

你可以这样回复他:“您确实冷静地做了回顾。虽然还没有到被害妄想症的程度,但因为它具有受害的这一层理解意义,所以我们将这称为受害者意识。如果别人拒绝了您的要求或是没有遵循您的指示,您似乎就比较容易产生受害者意识。您自己是怎么认为的呢?”

像这样由我们来进行说明,一定要征求对方的意见或感受,这样就不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强迫的,从而就能够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对话了。

并且,为了不让对方陷入错误的认知模式,努力地去纠正他们的认知也是非常重要的。

“重要的是,如果发现他们在理解方式上有错误的偏好,就要改变他们的理解方式以求不再重复相同的思维模式。在这个时候,该如何去理解才能够让认知纠正变得更加顺利呢?”

这需要由对方本人去思考这一问题,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出应该采取的理解方式以及应对的方法。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向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重复的过程中进行最后的总结。

“您现在说的方法是,即使自己的要求遭到他人的拒绝,也不可以认为自己被他人轻视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应对方式。”

在思考应对方法的时候,考虑导火索的状况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当对方意识到自己在何种状况下容易产生受害者意识,就能够想出更加具体的应对方法。

“为了防止错误的认知和行动模式,事先知道受害者意识都会在何种状况下产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您这边又是怎样的状况呢?”

此外,要让对方亲口说出当他们的要求遭到拒绝或是别人没有遵循他们指示的时候,具体状况是怎样的,并且要对这些状况进行反馈。



常见的认知偏差和信念偏差


关于那些十分常见的典型思维模式,如果我们对它们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依此便能够容易地分辨出对方是否进入存在偏差的思维模式了吧?

这种情况下,将思维模式大致分为与基本认知相关的模式和与信念相关的模式来进行思考则会更易整理。



1.与基本认知相关的思维模式


“总觉得您在看待事物的时候是非黑即白、非有即无的,是这样的吗?”(极端的思维)

“您会仅仅通过一两件事情便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的吗?”(过度引申)

“我在想莫非您只看到事物坏的一面而无视了好的一面,并以此来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坏的,是这样吗?”(选择性概括、否定思维)

“您一旦遇到一点儿不好的事情,就会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不可行的,并会开始产生绝望的想法,是这样吗?”(灾难化思维)

“您会认为那些与您无关的事情也是由自己造成的,是这样吗?”(自我参照)

“您会出于自己感性的印象来给事物下结论,是这样吗?”(感性的推理方法)



2.与信念偏差相关的思维模式


“如果事情都没有按照您认为的那样去进行,您就会感觉不舒服,是吗?”(“应该”思维、“不完美即无意义”信念)

“您是觉得无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一旦别人交给了您任务就必须由您去完成它,是吗?”(“如果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就认为自己失去了价值”信念)

“您自己无法做任何决定的原因在于您认为如果不依赖别人自己什么都做不成,是吗?”(“因为自己是无能的,所以不依赖别人就无法生存下去”信念)

“您认为自己没有被任何人爱着,是吗?”(“因为自己没有优点,所以认为谁都不会来爱我”信念)

“您是认为一旦变得亲密,对方就会开始讨厌您,是吗?”(“认为一旦对方知道了自己真实的性格就会不爱我”信念)

“您认为别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背叛您,是吗?”(“因为别人不知何时就会背叛自己,所以是不可靠的”信念)

“稍微失败受了点儿伤,您就后悔早知道如此当初就应该不去做了,是吗?”(“失败受了伤就认为不应该挑战才好”信念)

…………

虽然说每个人的信念都有他各自的个性在内,没有必要去要求大家变得千篇一律,但是还是有一种大概的模式的。想再详细了解这一模式的读者,可阅读我的拙著《不正常人类研究所》(PHP新书)以及《了解人格障碍[1]》(法研社),想必能够帮助大家更加轻松地了解它们。此外,作为专业的参考书,我向大家推荐《人格障碍的认知疗法》(阿朗·贝克、阿瑟·弗里曼著、岩崎学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