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奇葩心理学:教你应对复杂人性的技术 > 面对认知严重扭曲的人,如何启动?

面对认知严重扭曲的人,如何启动?




在认知扭曲十分严重的案例当中,当事人不会承认自己的认知与事实之间的偏差,而是会将这种问题的指示看作别人对其自身的责难,并且会因自己不被他人信任而感到愤怒。反过来,他又可能会陷入过度的自责,连同周围发生的问题也都会认为是由自己造成的。多数情况下,在将责任转嫁给周围事物的案例中想要对当事人进行认知纠正是非常困难的。

总体来说,认知扭曲严重的特征就是患者会十分容易陷入消极的情绪中,并且被他人伤害的想法会变得非常强烈。他会一直固执地认为,错的是周围的事物,而自己明明做的是正确的事情却遭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在这样的情况下,回顾他们的经历(以前发生的事情)你就会发现,他们复苏的只有强烈的消极情绪,这种情绪阻碍了我们对客观事实的回顾。

此时,使用哪种沟通方式才有效呢?

首先要对他们感到受伤的这一心情表现出同理心,并且必须要向对方强调我们这样说绝对不是在责难他们;在此基础上,再告知对方,即使他人对你做出了不当的行为,重要的是如何妥善地应对它,将伤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我现在让你思考的问题,并不是在责难你,而是为了帮助你想出妥善保护自己的方法。即使对方做了一些令你讨厌的事情,我们也必须保护自己,是这样吧?那么,让我们一起思考下,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去理解对方的行为才不会让自己产生讨厌的情绪呢?”

当对方感觉到自己的心情得到了我们的理解,并且变得想要积极去改善问题,他们也许就会开始考虑其他的理解方式了吧。然而,尽管如此,有时他们也仍然会陷于自己的受伤情绪中。他们可能会做出具有攻击性的回复,如“死了才好”或者“绝不原谅”等,也可能会通过过激行动来表达他们的反应,即“我才做不到其他的理解方式呢!都是他的错,揍他一顿就好了”。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能够让他转换心情或是冷静下来的说话方式是很有必要的,其要点在于表现出同理心以及做出肯定性的反应。即使对方做出的回应并不是很令人满意,也需要在理解他们受伤心情的同时,去引导他们试着思考一下实际的应对方法。

“但是,如果你真的揍了对方,这件事就变成你的错了。你之所以没有那么做是因为你忍住了,这是非常好的表现。但是,只是一味地勉强自己忍耐,之后反倒会变得更加生气吧?所以,让我们一起思考下可以免除这种‘后顾之忧’的更好的理解方法吧。”

此外,通过举例来进行说明的方式也可以成为帮助对方转换视角的契机。

“请想象一下拳击比赛时的情景,对方向你打出了一拳,这个时候,你做出回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否还有另一种更加重要的反应呢?没错,那就是躲过对方的这一拳。不管对方的这一拳有多重,一旦你从正面接受了他这一拳,就可能会被他打倒哦。理解他人行为的时候与此时的情况是相同的。相比于因对方打出的这一记拳头而感到生气,我们不是更应该去练习如何躲过他们这一拳吗?”

事实上,认知的纠正与拳击中的躲避方法以及柔道中的受身练习是非常相似的。既然参加了人生的这场比赛,对方就会不断地向你打出拳头,这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不遭到对方的致命一击,重要的是要加强自己的防守、使用步法及向后摆动等动作来躲避对方的攻击,以此来出色地应对他们。

在坚持使用了以上的各种技巧并坚持不懈地与当事人进行沟通之后,对方最终可能会笑出来并开始转换自己的视角。对方能够笑出来是一个非常好的征兆。笑以及幽默感原本就是在视角转换之时才会出现的迹象。

转换视角的时候还有一个很有用的方法,那就是让对方转换自己的立场之后再去进行想象。

比如,假设某人遭到了母亲的家庭暴力,这个时候让他想象一下与母亲转换了立场之后的情景。但是,如果突然让对方就这种情景进行想象,他可能会干脆地回答道“想象不了”,所以可以事先进行简单的启动操作。

“你似乎挺擅长想象。可以稍微试着想象一下吗?是在假设的情况下哦。请想象下,如果时空出现了裂缝或是出现了其他的错乱,导致你和你母亲的身份发生了转换,也就是说,你变成了你的母亲。此时,你认为作为母亲的自己,会如何去看待自己孩子的行为呢?”

根据情况需求,告诉对方“由我来代替你这个角色”,向对方演示其本人所说的话以及态度也是个不错的方法。当看到别人表演自己的行为之后,对方可能就会意识到这些行为的滑稽和荒唐,甚至还会不自觉地笑出来吧。这样一来,便能够出现促使对方去回顾自己的态度以及纠正自己的认知和行为的契机了。



追溯至亲子关系,根本性治疗心理阴影


通常的认知疗法以及认知行动疗法并不把这种偏差的原因本身看作问题的所在。该疗法会暂时将产生偏差的原因搁置一旁,通过改变对方的认知及行动模式来试图改善对方的适应感,即解决问题。可以说,认知偏差是症状诊断,而非原因诊断。相比于为何会产生偏差,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为何偏差会一直存在,不去追溯其原因,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纠正问题这一事情上。从这一点来说,这与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十分相似。

然而,在患者所受的心理伤害非常严重的案例中,仅仅处理他们在认知上存在的偏差,再怎么努力也是难以解决问题的。此时不可以认为,这种偏差一直存在与其产生的原因是没有关系的。很多时候,如果原因一直没有被消除,就会造成状况的进一步恶化。

对于为何会陷入这样的认知偏差以及信念偏差的这一问题,追溯并理解作为其原因的经历的做法,虽然看似绕了远路,但事实却证明最终问题都能够更好地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虽然说有时候需要带着玻璃的碎片去接受治疗,但如果陷入皮肤的是铅弹,不去冒着风险将其拔出,就很有可能会一直痛苦下去。

那么,这认知及信念上的偏差最初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贝克认为关于其起源,有必要追溯到“天性与养育的相互作用”这一问题上。贝克认为,当某个孩子本身所具有的天性的感受力与他被拒绝、被遗弃、被阻碍等养育上的问题等不幸因素相结合的时候,他就会产生“谁都不爱我”的否定信念。

心理治疗专家洛娜·斯密斯·本杰明进一步发展了贝克的这一想法,他认为产生认知及信念偏差的原因在于当事人将其孩童时代与父母等重要亲属之间的关系重现到了与其他人的关系上,并以此发展出了通过让对方意识到这一问题来帮助其纠正自己的人际关系的心理治疗方法。

实际上该心理治疗方法已经被多位心理治疗专家采用并进行了实践应用。该方法的要点在于,将现在所发生的问题与其过去的经历结合起来。虽然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会出现他们对自己父母的批判以及自身的不安情绪和依赖性会增强的情况,但这却是一个可能会让患者获得根本性恢复的治疗方法。

*  *  *

[1]  原书名为《パーソナリティ障害がわかる本》,国内还未有该书的译本,此为译者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