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奇葩心理学:教你应对复杂人性的技术 > 纠正极端思维的四大认可策略

纠正极端思维的四大认可策略




莱恩汉将认可策略大致分为了四大类,即情感认可策略、行为认可策略、认知认可策略以及加油(Cheerleading)策略。



1.情感认可策略


情感认可策略,一言以蔽之,就是让对方如实地表达出自己的心情,接受并理解他们的这一心情,并对其所包含的意义表现出同理心,同时给予肯定性的评价。

如今依旧比较普遍流行的观点认为,一旦让对方表达出他的心情,就可能会逐渐强化他的这一心情,最终导致无法控制它,所以最好不要过多地倾听对方的心情,而是让他学会隐忍才好。

针对这样的观点,莱恩汉从正面予以了否定。让对方如此抑制自己情绪的做法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反过来还会导致他们在感情上的失控。莱恩汉认为,倒不如对他们如实表达出自己情绪的这一做法给予肯定,让对方感受到无论何时,他们的心情都是能够被我们所理解的。这样一来,他们就不会再为了表达愤怒或者是情感的宣泄而做出不良行为,情绪也会因此变得稳定下来。实际上,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事实确实如此。

静下心来,一直听完对方的话,理解他们的心情,并肯定他们能够表达出自己心情的这一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很好地表达出了自己的心情啊,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呢。”

“您能够这么认为是再好不过的了。”

“无论是生气还是哭泣,都是有它的原因的,都是具有一定的意义的。”

“看来您当时非常生气啊。您能再多说一些当时的情况吗?”

接下来所列举的是不认可行为,这些都是需要尽量避免的、具有典型性的说话方式。

“你如果变得如此感情用事,这谈话是无法进行下去的啊。”

“没有必要这么去想,你考虑的东西太多了。”

“你不应该只会抱怨,而应该感谢如今的状况才是啊。”



2.行为认可策略


这是从所有的行为都有它的理由以及意义,因此都是可以被理解的这一角度出发,如实地接受对方做出的所有行为的一种策略。与该策略相违背的是所谓的“必须”思维。一旦陷入了只能做正确的行为而不可以做出错误行为的“必须”思维,对方就会否定地看待做出了某些错误行为的自己。为了抵抗这一“必须”思维,不应该从正误的角度去评判要发生的事情,而是要向对方反复地传达这样的理解方式,那就是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理应要发生的。并且,也要理解那些被对方认为是“必须”的事情。

比如,面对一个反复进行自残行为的人,无论如何告诫他这种自残行为是不正确的是不应该做的,也就是用“必须”的口吻来劝说他,几乎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一旦我们这样说了之后,只会让对方认为做出如此不好行为的自己是一个坏家伙,或者促使对方自暴自弃地做出其他不好的行为。我们最终没有对对方的行为给予认可,那么作为对自己的进一步惩罚,对方可能还会加剧自己的自残行为。

对此,莱恩汉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看法。那就是,即使对方做出了自残的行为,也要理解并接受它,认可他们的这一行为也是具有一定的意义的。绝不能否认或是指责他们的这一行为,而是要着眼于他们这一行为的积极方面。事实上,采取这种态度,比采取禁止的态度能够更加有效地减少对方的自残行为。

我们一直被各种各样的“必须”所束缚。这一束缚让我们变得胆怯、感到痛苦。有的人会在内心如此地束缚自己,“必须要得到公司上司的肯定,不这样的话自己就是无能的”。针对这样的“必须”思维,我们要让对方明白,绝对没有这样的事情,无论哪种生活方式都是可以的,不能因为事情没有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就认为自己的价值降低了。要进行逆向思维,即使事情不如预期,也要认为其实这样也有另外好的一面,并且连同进展不顺的行为及其结果也要去肯定地接受。

首先重要的是,要让对方根据事实如实地就自己的行为进行说明。其要点在于引导对方不进行感性的解释或是自我表达,客观地说出当时的事实。

“能如实地告诉我当时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吗?没关系,我不会因此责怪你的。”

“虽然你自身的想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实际的行动又是怎样的呢?”

要让对方尽量客观地描述当时的事实,在能够与对方共享这一事实之后,不要去否定地解释他们的这一行为,而是要探寻他们这一行为中的肯定意义。在对方陷入强烈的自我否定情绪的情况下,这一操作尤为重要。

“你是遇到了什么事情才做出如此行为的吗?”

“我认为你的这一行为其实也是出于某种动机的吧?”

“你是因为这件事才责怪自己的吗?”

以此来发现并指出对方陷入了“必须”思维的这一问题点,并告知他们这并不是唯一的正解。

“你为什么会认为不这样的话,自己就是无能的呢?”

“我并不认为不这样的方式就不行,因为人生的答案并非只有一个。”

此外,还可以从他们这一行为中所学到的智慧、教训以及积极意义等方面来与他们进行交谈。

此时,应该避免的是,不仅否定他们的行为,还全盘否定了他们的努力及人格,甚至采用威胁他们、想要放弃他们的说话方式。

“你又这么做了,你到底在想些什么啊?!”

“你总是在做一些相同的行为,难道一点儿改变都做不到吗?”

“你要是再做出同样的行为,那我就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啊。”



3.认知认可策略


在上一章节中,我们介绍了让对方意识到自己在认知以及信念上的偏差,并对他们的这些偏差进行纠正的认知疗法。在认知疗法当中,主要是让对方能够自我地意识到认知上的偏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将他们的这一认知偏差纠正为能够适应得更好的理解方式。

认知认可策略在着眼于认知偏差及信念偏差这一点上与认知疗法是相同的,但在其他方面就有所不同了。莱恩汉意识到按照我们通常采用的认知疗法那样,指出对方的认知与现实之间不契合的地方并以此来打破他们固有认知的做法,继而认识到自己的认知是错误的,这种做法并没有做到对他们的认知给予认可,因此对于那些容易受伤且情绪不稳定的人来说,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并且她发现即使对方的认知以及信念具有适应不良的地方,也不可否认他们的这一认知或信念,让他们去纠正自己的这一点,反之承认他们的认知及信念中所具有的积极一面,并以此来鼓励他们的做法,则能够更有效地帮助他们纠正这些认知上的偏差。

总之,“患者”“有问题的孩子”以及“有问题的社员”等叫法都可能会使我们戴上有色眼镜去看待对方。无论是情感上还是行为上,甚至我们的理解方式以及思考方式都会因这样的叫法而发生扭曲,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如果戴着这种有色眼镜去仔细倾听对方所说的话,即使我们清楚对方所说的都是认真的,大多数时候也会给他们贴上诸如“强人所难”或是“推卸责任”或是“依赖性太强”等否定的标签。

即使被他人告知“你的这种想法是非有即无的思维”或是“你这是陷入了受害者意识”,其本人对于这些既定的事实也是无计可施的。此外,虽然说事情变成如此是有其理由和具体状况的,但是如果一味地跟对方说明他们在认知上的偏差,这样做是无法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心情被我们所理解了的。他们只会认为我们这样做只是在否定他们的行为,对于该如何做才好则变得越来越迷惑,最终连自信也会消失殆尽。

莱恩汉所采用的是与此完全相反的方法。

假设有一位女性因被自己的上司提醒了,心情变得十分沉闷,对任何事情都变得厌烦起来。

面对这种情况,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地区分“现实中发生的事实”与这位女性“脑海中发生的事情”。其原因在于情绪不稳定的人容易将这两者混为一谈。“被上司提醒”这一事实会被她迅速地替换成“自己被上司讨厌了”或是“自己被上司欺负了”等含义在内的解释。因此,此时就需要练习该如何去纯粹地抽出那些客观的事实,并如实地看待这些并没有被她的固有认知所影响的事实。

首先要让她说出某些事情具体是如何发生的。在此过程中,当对其掺杂了自我理解的事实表示看法的时候,不可以如此地否定她,不可以说“才没有这么回事呢”或是“这是你自己瞎想的吧”这样的话,而是应该说“你是因为哪一件事情才会这么想的呢?”在表现出同理心的同时使用能够挖掘出事实的询问方式。

如果对此她回答的是“他只提醒我一个人要注意”,就要进一步询问上司提醒过她几回以及是否从未提醒过其他人等其他具体的情况,以此来将事实与其固有的认知部分区分开。只是,不能因此就去证明她的这一理解方式只不过是她自己的固有认知。在这一点上莱恩汉的方法与认知疗法有所不同。在对事实以及其自身的理解进行区分之后,要这样理解对方的想法,“你的上司似乎是一位会提前提醒别人注意一些细节的人呢。这样的话,也许他就不是因为讨厌你才提醒你要注意了。只是你一旦被上司提醒了就认为自己被他讨厌了呢。”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不会固执地坚持其中某一方面的观点,而是采取了接受对方感受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他可能性的这种两面作战的方式。这样一来,对方就不会认为自己遭到了我们的否定,从而就能够更容易地接受我们提出的其他观点了。

这之后的步骤,认知疗法通常的做法是,把主要精力放到了直接去纠正对方是否还有其他理解方式的这一点上,而认知认可策略所采用的方法则是,索性认为他们的这一理解方式一定也具有某种意义,探查隐含其中的真理和智慧,承认他们这一理解方式的高明之处及其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虽然你的这种想法有时会让你感到痛苦,但既然你已经与它一同生活至今,它对于你来说肯定具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吧?”

“你一直是在用这样的理解方式来保护你自己吧?”

要如上述这样着眼于它们的积极意义方面。

当然,引导对方说出他们的真实想法并以此来加深话题的做法的重要性就不必赘述了。

这种方式为什么能够促使他人开始做出改变呢?对于那些习惯了不使用计策直接进行攻击的人来说,可能会难以领会。然而,人类正是如此的生物,尤其是对于那些心理受过创伤、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来说,当仅仅因为某件事是正确的就被人严厉要求必须去做,只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为何会如此呢?这是因为我们对他们不予以认可的做法,夺走了他们的精力,导致他们产生了消极的想法。向对方一直重复他们所经历的状况,不仅是无意义的,反而还会让事态进一步恶化下去。对于这样的群体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去理解并接受他们的想法。当对方认为我们是真心理解了他们之后,就能够产生充足的精力,也就没有必要再去纠缠曾经那个不好的自己了。



4.加油策略


有时候,我们需要帮助那些极难应付的人重新振作起来或者帮助那些即将放弃自己的人重新找回希望和斗志。在这样的时刻,如果用一些完全没有感情或是热情的话语来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理解,哪怕说再多也是没有用的,最终只会变成一种怎么着都行的状态。

在诸如此类的困窘场合下,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挑战,如何度过这种需要坚持的关键时刻,将会影响事情的成败,甚至还关系到能否通过成功的经历来使对方获得自信。

这种将对方逼入绝境的状态,就类似于一场处于劣势的拳击比赛。此时,在场边的教练员该如何做才能够让败象昭然的拳击手重新燃起斗志呢?当然,此时即使向他传授一些难的技巧也是于事无补的。要想直接影响对方的内心,就需要发自内心地去劝说他们。

莱恩汉将这种类似于拳击教练所进行的鼓励方式称为加油策略。这是对话的一种特殊形态,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它会比那些常见的对话方式更具效果,所以在实际中也会经常被使用到。参加过体育社团活动的人大部分都比较擅长这一沟通技巧,尤其是从事竞技体育的人在团体比赛中一般能够自然而然地习得这一技巧。这是因为他们通过相互鼓励加油来渡过困境的经验发挥了作用。

由于在加油策略中,不仅有理性的部分,还牵涉感性的部分,所以就有必要去掌握如何才能够控制好这两部分内容的技巧。

有时只需要待在已经具有这一项技巧的人的身边,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习得这一技巧。借着酒劲来认真地相互鼓励或是一起拥抱放纵身心的经验也能够多多少少地起到一定的作用吧。

只是对于那些被理性思维所束缚的人来说,大概不太擅长这样的鼓励方式。然而即便不擅长也有不得不这样做的时候。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记录一下莱恩汉所列举的几个要点吧:

(1)“做得很好”——事到如今依旧有想要逃跑放弃的念头时,即使告知对方哪些是错的哪些是必须要改正的,也只会让对方认为我们这是在否定他们的能力,从而起到相反的作用。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他们奋力拼搏的姿态予以肯定并加以赞赏。

(2)“是你就一定能行”——这一要点在于,没有比向对方传达我们对他们的信任更能让对方重新振作起来、获得勇气的方式了。此时,希望大家能够联想到皮格马利翁效应。

(3)“你是具备这样的能力的”——作为证明他们可能性的证据,可再进一步深入地向对方强调他们是具备一定的能力的,这能够进一步地加强皮格马利翁效应。当对方问道“为什么你知道”的时候,就可以这样回答他们:“因为我一直都在关注着你,所以我知道你是有这样的能力的。”

(4)“反驳来自场外的批判”——有时候即使我们肯定地看待对方的表现,但还是会有人向他们泼冷水。此时,对方会将这些否定的评价作为例证,重新恢复“果然自己还是无能”的这一想法。在明确意识到这是不当批评的场合下,就必须要果断地反驳他们的这一观点。

“不要认为你这样做是错的。他们只是还不很清楚你目前的状况罢了。我认为目前的你并不是这样的。”

“你听到这些的时候是如何想的?你认同这些批评吗?不认同的话就说明你并不是这样的,我也认为你并非如他们所说的那样。”

一般来说,评价有时也正好表明做出评价的人是重视这些问题的,因此此时最好避免采用否定评价之人的说话方式。其要点在于肯定地解释他们的批评,之后再去纠正他们。

“虽然知道你说这些话是为了让他重新振作起来,但是不是有点太过严厉了呢?我认为你应该清楚他已经十分努力了。”

(5)“我会一直在你身边,所以不用担心”——向对方传达我们会一直在他们身边加油鼓劲的,对于那些具有强烈不安感以及比较脆弱的人来说,能够让他们重新恢复想要继续奋斗一下的想法,从而以此保持他们的斗志。此外,向他们强调一直以来一同奋斗过的经历也是非常重要的。

“想想我们一同奋斗过的时光吧,我们连那样的难关都一起渡过了,再加把劲。”

(6)“试着从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开始”“思考一下自己能够做什么”——一旦对方恢复了一些干劲,接下来要担心的问题就是,他们的这份干劲能否转化为真正实际可行的计划。想必大家还记得在两价性的矛盾当中,其中一方面的矛盾就是与可行性方面相关的矛盾吧。如果对方认为果然这还是不可能的话,就会导致好不容易重新恢复干劲的对方又变得萎靡不振。所以,在他们的干劲逐渐高涨的时候,就需要不失时机地让对话朝着制订具体计划的方向发展。此时,相比于过多地关注对方如何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倒不如暂时先思考下对方能够做哪些事情,这才是更加现实的做法。大多数情况下,由此便能够寻得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7)“继续陪伴”——这就是最后一个要点,那就是无论事情进展顺利与否都要继续陪伴在对方身边,并且要向对方说明这一情况。即使在事情进展不顺利的时候,我们也依旧会陪伴在他们身边,这样就能够强化对方不论在什么时候自己都不会被抛弃的这一想法,消除对方的自我否定感。做出“无论何时都会支持你的”这一姿态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要着眼于过程而非结果,对他们的进步予以表扬,并对此予以肯定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如此困难还能够坚持到最后真是太棒了。虽然说着自己已经不行了,但还是做到了,非常了不起。这次已经够努力了,下次再继续挑战就是了。”

通过肯定对方的努力,有时还能够让他们产生积极的懊恼感,这就关系到下一章中将会介绍的沟通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