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奇葩心理学:教你应对复杂人性的技术 > 第六章 应对三种奇葩的沟通方法

第六章 应对三种奇葩的沟通方法




为了让沟通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维持双方之间的信赖关系并建立起一种能够朝着同一目标出发的合作关系。



何为安全的关系


目前所介绍的所有沟通技巧都有一个共同的大前提,那就是进行对话的双方在某种程度上建立了一种安全的关系。

为了让沟通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维持双方之间的信赖关系并建立起一种能够朝着同一目标出发的合作关系是我们所希望的。当达到上述目标之后,还可期待获得更加巨大的成果。

要想让沟通有效地发挥它的统合作用,不可让对话变成单方面的交谈而是要让其成为一种互动关系,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即使我们向对方提出了问题,如果对方完全不针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只是一味地顾左右而言他的话,那么想要让沟通发挥有效作用,就会变得十分困难了。

然而,现实中的大多数情况却是,那些容易产生问题的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会感到焦虑不安,并且也不擅长同他人相互交流。

本章内容的主题,主要就是向大家介绍为了顺利应对此类案例,采取何种沟通方式才是最为有效的。

所谓的安全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以及为何在安全的关系中,沟通就能够更容易发挥出有效的作用呢?



移情与抵抗


精神分析疗法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一项发现表明,在心理康复的过程中会出现移情这一现象。移情指的是当事人将小时候的自己对某个非常重要的人的情感和思念转移到了其他人的身上。当移情的主体为积极的情感时则为正移情,我们说的移情通常指的就是正移情。但是,有时候移情的主体也会是消极的情感(如嫌弃、排斥等),此时就将其称为负移情。如果产生了移情(正移情)的话,患者会将医生视为“好人”,对其就会感到亲切;反之,在发生了负移情的情况下,患者就会将医生视为“坏人”,并且在心理上会抵触他们。这两种移情现象都是当事人无意识的行为,其本人也不清楚为何自己会产生这样的情感。

虽然,弗洛伊德认为想要治愈神经官能就必须要经历移情这一过程,但他同时也发现这将会是一个阻碍。由于移情这一现象会让患者继续被那些曾经支配着他的情感所纠缠,这样一来,就会让他们产生想要逃避这些问题的想法,并且还会开始进行“抵抗”。

比如,在明明应该为解决问题而做出努力的关键时刻,有不少的女性患者却会无视这一紧要问题,而对自己的医生产生爱慕之情,最终导致自己心神不宁。这一问题不仅困扰着弗洛伊德,其后继者们也为之甚是烦恼。精神分析疗法主要是通过积极地将移情这一无意识的现象转换成某种具体意识的方式来试图去克服它的。但在另一方面,罗杰斯却认为在接纳对方这种移情现象的同时保持同理心的中立态度,对于维护双方之间的安全关系则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无论是学习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疗法,还是继承了罗杰斯理论的心理咨询方法,都时常会陷入这样一种麻烦境地。比如,有时在案例中无法与患者顺利地建立起安全的关系,有时在案例中最终以导致局面变得更加混乱而告终。如此,患者不仅会对他们的医生产生抵触情绪,还会激烈地抵抗治疗过程,而有的患者则会因产生移情而使情绪变得越发不稳定,令人烦恼的事情和挑衅的行为也会逐渐被激化。此外,其余大多数患者的情况则是,一旦他们的症状好转即将停止接受治疗,他们就会因担心病情的复发而反对停止治疗,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不安全型依恋模式


在弗洛伊德死后十几年的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能够解决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感到困扰的关键理论。那是比弗洛伊德所生活的时代晚了近半个世纪的年代,一位学习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疗法的名为约翰·鲍比(1907—1990)的英国精神科医生最初确立了着眼于依恋这一现象的依恋理论。依恋指的是对某个特殊的人产生了某种特殊情结的现象。这一情结的起源一般可追溯至与其幼儿时期的养育者(通常是其母亲)的关系。

虽然鲍比的依恋理论是以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但其之后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了,依恋情结的建立与否与当事人的其他人际关系也存有联系的这一现象。能够与自己的母亲建立起安全依恋纽带的人,之后在与其他重要的相关者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好地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并且其他的人际关系也可变得更加安全。幼年时期的依恋模式,如果在长大之后也依旧能够维持一定程度的稳定性的话,它就会成为一种依恋类型,从而固定下来。

如今,大多数人会通过“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这两个要素来理解依恋类型。也就是说,可将其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即无论是依恋焦虑还是依恋回避的程度都很低的“安全依恋型”、依恋焦虑的程度较高的“焦虑矛盾型”、依恋回避的程度较高的“焦虑回避型”以及无论是依恋焦虑还是依恋回避的程度都很高的“回避·矛盾型”。除安全依恋型之外的其他三种依恋类型都是不安全型依恋模式,一般认为,在成年人当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存在不安全的依恋类型。

此外,在表现出具有不安全型依恋模式特征的孩子当中,还出现了孩子试图通过威胁或是取悦他们的父母以及其他重要亲友的方式来控制他们,以求维护双方关系安全性的案例,我们将这一类案例称为“统制型”。有时候依恋模式会从统制型变成安全型,但有时候也会变成不安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