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奇葩心理学:教你应对复杂人性的技术 > 焦虑回避型人格应对法

焦虑回避型人格应对法




1.永远都与他人保持距离的人


不喜欢亲密的人际关系,与他人保持必要范围的距离,并且会尽量避免与他人变得亲密的依恋类型被称为焦虑回避型人格。有的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认真、很温柔,看似能够迅速地熟络起来,但无论过了多久都无法缩短与其之间的距离,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如果话题是与工作或兴趣爱好相关的话,就能够很愉快地与其进行交谈,但一般不愿意谈及他自身私密,也不愿意谈及与他家庭或是过去经历相关的话题。

因此,此依恋类型的人一般不擅长撒娇或依赖他人,也极少会去主动地找别人商量事情。

如果向他们搭讪,他们虽然能够不太灵活地做出应答,但仅仅是因为我们这是在强迫他们去进行交流,他们有时会因此产生自己的隐私遭到了侵害的想法。并且,他们也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此依恋类型的人进行沟通的时候,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就中立的事情或是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来进行交谈。相比于勉强他们去做深入的沟通,还是使用不威胁他们安全感的接待方法为好,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样做也有利于信赖关系的建立。

焦虑回避型的人总是喜欢千篇一律的应答方式,他们对于出乎意料的事情会感到困扰。只说同样一件事情会很无聊的观点并不适用于此依恋类型的人。只有一直说相同的话才能够让他们感到安心。



2.接受对方的自说自话


焦虑回避型的人总体上都不擅长交流。即使是在交谈的过程中,他们也会因缺乏对对方感受的顾虑只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做交流。对于倾听的一方来说,也会容易产生自己只是在被迫地听对方喋喋不休地谈论其自身兴趣点的想法。如果对方说了一阵之后,我们试图插话,他们还会立马表现出不感兴趣的态度。

由于无法配合对方的话题来进行交谈,作为交谈的另一方是相当有压力的。然而,即便如此,对这种自说自话进行倾听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继续倾听对方自说自话的过程中,一些我们之前认为毫无关系的事情却意外地产生了联系,由此便传达出了重要的信息。如果把这作为对方特有的交谈风格去尊重,并表现出兴趣和同理心的话,就能够获得意外的收获。

关于此依恋类型的人,在接受他们只顾自我感受的对话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对话朝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的情况。很多时候,这正是在构筑亲密信赖关系之时会最先遇到的难关。



3.共享自己的工作和兴趣


对于焦虑回避型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爱情和人际关系,而是工作和兴趣爱好。也就是说,要想与焦虑回避型的人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能够成为其生命线的就是要同他们拥有相同的兴趣爱好。

正如在第一章中便阐述过的,共享兴趣是所有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所要求的,在与焦虑回避型的人所建立的人际关系当中,这一点就更为重要了。反言之,即使在其他的方面没有任何的共通点,只要在兴趣和工作领域与其拥有相同的兴趣点,就可以成为在推进双方关系过程中的一个极大的优点。如果没有什么可共享的兴趣内容,却又需要加深与对方的关系,最起码需要具备能够“打入”对方兴趣领域的气魄。可以先请教对方,然后再逐渐熟悉他们的兴趣领域。总之,在这一方面与他们产生联系,在构筑安全的依恋模式的过程中便能够给我们带来突破性的发展。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对焦虑回避型之人而言,能否遇到原本就与其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伴侣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事实上,此依恋类型之中有着幸福家庭生活的人,原本就与他的伴侣有着一致的兴趣爱好。若非如此,则大部分情况是他们的伴侣成功地做到了向他们的兴趣点靠拢。



4.克制情感、逐步接近


焦虑回避型的人总体上都会对强烈的情感表达感到不适,因此,最好要尽量控制过度表露情感的感性表现。通过表现出同理心和亲密度来过度地表达情感,又或者是纠缠对方的做法,都会因做得过头而导致对方加强对我们的戒备之心。

然而,这样的应对方法也有能够打开焦虑回避型之人心结的有用一面。并且,也出现过在与无法敞开心扉的孩子进行较量之后成功打开他们心结的案例。此外,还有通过亲肤育儿法以及其他丰富的感情表达方式来略带强硬地缩短双方之间的分歧,并以此反过来解除对方戒备心的方法。如果只是因为对方要与我们保持距离,便因此也同样与他们保持距离的话,那么无论等到何时,双方之间的距离都不会缩小的。

虽说如此,最安全的做法还是要切莫心急,要花时间逐步去缩小双方之间的距离。此方法同样有助于建立长久的人际关系。虽然有时会将此法理解为需要立即介入对方的警戒心中,但这样的话,可就不算一种尊重对方自主性的方法了。并且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在这样的关系中还容易产生其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