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奇葩心理学:教你应对复杂人性的技术 > 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

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




以这样的视角来重新看待自恋性并致力于对自恋型人格障碍进行治疗的是精神分析医生海因兹·科胡特(1913—1981)。科胡特并不否定人类的这一自恋特性,而是将它看作能够让人类的存在和可能性收获美好成果的一项重要因素。有时因为自恋型人格的人自恋的发展程度还停滞于中间的状态,所以会需要再稍微去培养下他们的自恋。他根据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治疗经验,确立了能够顺利帮助自恋型人格的人的自恋变得成熟的有效方法。从他的这一方法中,我们也能够学习到重要的沟通技巧,但在那之前我想首先简单介绍下何为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以过度的自信和自尊心以及对他人的妄自尊大等缺乏同理心的态度为特征的一种状态,将自己视为特殊的存在,抱有不切实际的愿望,并期待能够得到周围人的特殊对待和赞赏。如果得不到他人的特殊对待或是赞赏,他们就会感到极度的愤怒和挫败。事实上,许多有能力的人以及成功者,在现实的人生中遇到不如意的时候都会陷入郁闷状态,或是通过控制那些与预期相符的事物来掩饰他们的不满。

即使没有完全符合上述特征,我们身边也有在某种程度上符合此种特征的人。如果善于与此依恋类型的人来往并能够出色地对他们予以支持的话,就可以让他们发挥出超乎寻常的能力和力量,并以此来促进他们的不断发展,同时还能够进一步维持好与一方的良好关系。但是,如果使用了错误的支持方式或者来往方式,非但不能让对方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他们与对方的关系也会出现龃龉,从而导致悲惨的后果。本是出自好意却最终惹来对方的愤怒,使自己成了被攻击的对象,这种情况也曾发生过。

科胡特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是由于当事人在幼年时期的自恋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从而导致其在心理上陷入了一种患有结构性缺陷的状态。并且,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典型特征行为将会体现在当事人认为理应去弥补这一心理缺陷的过程中,当能够打开对方的心扉与其进行对话的时候,他们的这一特征会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来。科胡特认为这种与平常稍微有些不同的对话方式才是克服这一结构性缺陷的关键所在。为何如此?这是因为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尝试着去修复自己的这一缺陷。

科胡特的沟通之术不仅能够帮助该依恋类型的人重新恢复活力、充分发挥他们自身所具有的能力,他还为以下问题提供了一个答案,即在与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做才能够摒除骄傲自满且极富优越感的虚张声势的态度,而是能够以自然的状态去对待他人,并从内心去重视他人。

那么,科胡特所确立的沟通方法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方法呢?



1.成为镜子的技巧


科胡特所关注的是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所表现出来的两种移情方式。所谓的移情正如我们之前所介绍过的那样,是将孩童时期的感情转移到了其他人的身上。科胡特发现自恋的平衡状态较差的此依恋类型的人会表现出他们特有的移情方式。

其中的一种特有移情方式被称为镜像移情,即在面对其他人的时候像是在照镜子一样。此时他们的关系就类似于这样的情景,白雪公主的继母会边照镜子边问镜子:“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如果镜子回答她“您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她就会感到非常满足。这是因为,此时的镜子是一面能够反映出她的自恋并给予她赞赏的镜子。在发生镜像移情的时候,当事人渴望自己的优点能够像照镜子那样地被映照出来,且绝不允许他人否定他们是最好的或是贬低他们。

通常情况下,如此镜像地与对方进行交谈会显得极其不自然。但这却是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之人的典型表现。即使在自恋型人格当中,镜像移情也被认为是那些依旧留有妄自尊大这一最年幼时期所遗留下来的自恋情结的人所具有的典型特征。科胡特的发现当中,十分有趣的一点是,他不仅承认会发生像照镜子似的镜像移情,同时还认同这样的镜像移情具有一定的意义,并试图去积极地利用它们。科胡特发现,通过镜像移情的发生,这种不成熟的妄自尊大能够满足当事人对赞赏的渴望,从而便能够促使他们结束自己的这种不成熟的自恋情结并逐步走向成熟。



2.贯彻接纳与赞赏


可以将镜像移情称为镜子的技巧。即使对方所说的话在我们看来是一些自吹自擂的话,也不可以因为对方又在妄自尊大地尽说自己的事情而舍弃他们或是表现出厌烦的情绪。这么做的话,我们既无法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也无法成为一个好的支持者。

面对做出如此反应的你,对方不仅会失去交谈的兴趣,对你的信赖和好感度也会逐渐消失。这样一来就无法为此依恋类型的人提供我们的力量了,反之,还会削弱我们的力量。当此依恋类型的人感到从你这里已经得不到支持了,就会寻求其他方面的支持继而离开你,甚至还会与你产生冲突,无论哪一结果都会导致双方的关系逐渐疏远并开始走向破裂。

此时,面对这种具有不成熟自恋情结的人,倒不如向他们贯彻成为一面赞赏镜子的做法,映照出他们身上的优点并满足他们妄自尊大的愿望,这样反倒能够获得更佳的效果。

“哎……好棒啊。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最基本的做法就是在表现出钦佩之情的同时进一步去询问对方。

“那很棒呢,你果然是个天才(超人)啊。”

“你真的很出色啊,我还从未遇到过像你这么出色的人呢。”

用稍微夸张一点儿的语气就刚刚好。当对方认为自己的优点被你所认同的时候,想必他的脸上也会绽放出光芒吧。

此类型的人如果得到了他人的赞赏,就能够发挥出巨大的潜力。有时他们还能够利用那些映照出自身优点的镜子去完成创造性的成长。因此,为了获得成长就需要有一面能够积极地映照出他们的优点并给予他们支持的镜子。

唱反调或者是只表达自己认为的更好想法的做法是无法成为一面优秀的镜子的。这是因为,如此一来镜子就变成了是在自说自话,作为镜子它便成了一件残次品。我们需要给予对方必要的支持,不妨碍他们去进行自由的发散思维。并且,保持发自内心地对对方所说的话感到惊讶并加以赞赏,这一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3.忍受理想化的重压


此外,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还会出现另外一种具有特征性的移情方式,那就是被称为理想化移情的一种现象,患者会将自己的心理治疗师逐渐地理想化,把他们当作十分了不起的人物,并对治疗师表现出可谓是已经过分的尊敬和崇拜。患者还会错以为治疗师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任何问题。

如果被他人如此地过度理想化,大部分人都会感到不舒服,都会想说类似于“我才不是什么厉害人物呢”“不要再高估我了”这样的话吧?然而,科胡特则认为应该接受当事人的这一理想化需求,并在某一程度上去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换言之,可以认为此理想化移情正反映出了当事人渴望拥有能够保护并引导自己的理想化父母的这一情感。
反过来,如果以打破当事人的理想化愿望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就会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这样做只会再次重现他们过去所受到的伤害。此时,需要我们在面对他们的时候,能够感同身受地、耐心地去接纳他们,并让自己继续成为值得对方信赖和尊重的存在。

严厉地对待他们,一不小心就会变得感性,或是让对方看到人性的弱点,这些情况多多少少都会存在。虽然从逐步将理想变得现实化的这层意义上来看,这样做具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如果让对方突然体会到理想的幻灭或是我们试图去逃避被他们理想化的话,就会伤害到对方的理想化需求,从而我们就无法成为一名引导者了。为了能够成为一名引导者,就需要我们事先磨炼好自己能够承受理想化重压的能力。

产生了理想化移情的人已经不再处于妄自尊大的阶段,而是到达了一个稍微成熟的自恋阶段,即成了“对被理想化了的父母的无意识意象”这一阶段当中的群体。此类型的群体由于在父母那里体会过极度的失望或是认为自己的父母不值得被尊重,从而无法以理想化的父母的这一形式去满足自己的自恋。这一群体所需要的是,将那些能够作为自己父母替代品的人物进行理想化,将自己的自恋充分地投射到这些人身上,以此来体会自鸣得意的满足感。因此,当此类型的人发生了理想化移情的时候,不应该自谦地回避他们,而是要以指导者的姿态堂堂正正地接受他们对我们的理想化移情。

科胡特认为患者发生了理想化移情的这一现象表明他们恢复的希望很大,并且事实上这也是患者在逐步修复伤口过程中必会经历的一个阶段。



4.自体客体与转变的内化作用


尽管如此,为何理解了镜像移情以及理想化移情的现象就能够有助于自恋的成熟呢?按照通常的沟通技巧来判断,这种稍微有些奇妙的对话方式很有可能不会被看作沟通形式的一种。那么,为何该沟通方法却是切实有效的呢?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再详细地了解下科胡特的理论。

科胡特前期的理论认识为,心理问题是由于心灵受到某种伤害造成的,这种心理伤害经常会被压制而难以上升到意识层面。科胡特认为对自身这种被压抑的心理伤害及情感的认识有利于改善心理问题。然而,在现实中很明确的一点却是,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一旦心理上发生的扭曲十分严重,即便患者能够自我地意识到原因也无法纠正自己的心理问题。比如,面对患有人格障碍的患者,即使让对方意识到那些导致心理出现问题的心理创伤,也无法解决他们的人格障碍问题。这是因为,再如何去治愈他们的这些心理创伤,也无法帮助他们解决更深层面上的已经发生了严重扭曲的心理构造上的问题。那么,该如何做才能够纠正心理构造上的扭曲呢?

科胡特在继续进行摸索的过程中,最终得出了一种与传统的通过帮助患者自我地意识到心理创伤以及被压抑的情感来解决心理问题的精神分析疗法完全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该方法的精髓,一言以蔽之,就是为了能够纠正心理构造上的缺陷,需要重新进行一次获取这一欠缺部分的步骤。

为了重新获取这一欠缺的部分,即为了重新培育这一欠缺的部分,就必须明白该如何让自恋这一情结变得成熟。科胡特认为掌握着该问题答案的关键钥匙就在自体客体自身所具有的作用上。

所谓的自体客体,指的是既是其自体的同时,也是一种客体对象的某种存在。对于婴幼儿来说,其最初的自体客体就是乳房或是其母亲这样的存在。这些存在看似其自身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种外在的客体。

科胡特认为,为了能够获得自律的心理构造,首先需要从自体客体那里获得足够的同理心反应。这一步骤在得以充分进行的过程中,孩子们就会逐渐将这些自体客体对自己所展示出来的同理心的态度以及理解方式接纳为自身的一部分。科胡特将这一过程称为“转变的内化作用”。

患有自恋性人格障碍的人,由于缺少来自自体客体的同理心反应,从而就无法使同理心的构造变发达。因为,为了能够纠正这一点,首先需要的是有一个能够给予同理心反应的自体客体。成为该自体客体的对象在持续进行同理心应答的过程中,最终会因这一同理心被对方所接受,而使得还未成熟的自恋获得了同理心的构造,并最终成功转变为成熟的自恋。能够让自体客体发挥这一作用的是治疗师以及那些在患者身边一直支持着他们的人。

在通常的对话当中,有些人会对被对方当作“自体客体”的这一事情有所抵触或是感到有负担,并且还会感到烦躁,或是拒绝这一行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然而,科胡特却发现,在想要对患者本人给予支持的情况下,成为自体客体这一行为反而成了一个重要且十分有效的方法。成为自体客体的方法就是发生镜像移情或者是理想化移情。成为一面赞赏的镜子,或者是变成像父母那样的庇护者,作为自体客体来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弥补自恋上的欠缺,并促进它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