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奇葩心理学:教你应对复杂人性的技术 > 决定行为表现的三个要素

决定行为表现的三个要素




行为分析以及行为疗法当中,将行为理解为是由先行条件→行为→结果(报酬)这三个要素组成的。行为是否顺利不仅是其行为自身的问题,同时还会受到先行条件以及报酬这两个方面的影响。

先行条件包含,譬如何时、何地、何人、如何等的状况性因素,还包含譬如当事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以及是否知道我们所预想的结果等认知性因素。与其行为自身有关系的是,对方并不具备与该行为相适应的技术,或者是其恶劣的行为已经习惯化了。此外,第三项由结果所带来的满足感和报酬的多少也会成为问题的所在。

如果理应出现的行为最终没有顺利进行,或者是看到对方做出一些令人不满的行为,可以认为必定是这三个因素的某一项出现了问题。

当作为先行条件的状况性因素出现问题时,就可能会成为诱使对方做出恶劣行为的导火索(成为起因)。关于该问题会在下一节内容中做详细介绍;当认知性因素出现问题的时候,则需要尽量浅显易懂地向对方告知此时应该采取什么行动以及能够获得什么样的结果。所采取的方法一般是告知对方采取行动的具体规则和方法,并且要事先确定好报酬和惩罚。

当明明知道应该做什么却无法做到的时候,极有可能是因为对方不具备采取该行动的技能。此时,就需要训练对方去具备该项技能。首先,要向对方进行演示(进行行为的建模),从让对方来模仿我们的做法开始,来让对方去练习如何在反复进行模仿的过程中更加顺利地建立起良好的行为模式。

如果对方具备该项技能却不采取行动,或者是出现问题行为的话,则是因为先行条件或者是报酬等因素出现了问题。关于报酬这一点,则可认为是出现了以下几种状况:对方做出令人满意的行为时没有得到足够的报酬,或者是获得的报酬并不是很明确,或者是由于目标太高导致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获得报酬,或者是做出令人不满的行为之后反倒获得了更高报酬等。并且,有时候由于无视了对方的自主性,强迫对方去做一些其并不愿意的事情的话,还会出现周围人所认为的报酬与其本人想要的报酬不一致的情况。

面对此类情况,把对方的努力目标降低到可达成的水平,并当看到对方做出一些令人满意的行为就更加积极地进行褒奖的做法是非常有效的。当对方的自主性意愿受到损害的时候,就需要回到原点去思考对方本人真正想要做的是什么这一问题。



清除问题行为的导火索更重要


之前在介绍能够影响认知的沟通方法之时已经阐述过,不良的认知模式一般都会表现在一些特定的状况中。这一现象也同样适用于作为认知结果的行为当中。这是因为作为起因的一些刺激因素大体上都是共通的。

通过对自身行为进行记录,来观察所谓的问题行为到底是在一种怎样的状况下出现的话,那些作为起因的刺激因素即导火索,就会浮现出来。相比于去纠正那些不良行为,消除这些导火索反而会容易得多。

对于当事人自身而言,应该会存在一些导致其感到压力的状况以及在感情上对他们造成刺激的情况。比如,疲劳、睡眠不足等身体上的状况,无法理解上课内容或是一直隐忍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被迫去做一些违背自身意愿以及不合时宜的事情,遭到他人的突然攻击,自己的行为被他人否定以及感觉遭到排挤等状况都会逐渐浮现出来。

如果弄清了这些会成为导火索的状况,就需要尽量以明确的形式向当事人以及其身边的人告知这一状况。

“……的这一状况成为导火索之后,你就会容易变得……是吧?”

在向周围的人传达需要尽量避开这些可能会成为导火索的状况的同时,还需要让对方主动地说出面对这样的状况应该如何应对才好。

作为该方法,可以向对方抛出这样的问题:

“在这个时候,该如何做才能够让事情顺利地进行下去呢?”

“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该如何处理才好呢?”

以此来让对方自身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对方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做才好的时候,就要向其提示一些例子和示范:“这个方法如何呢?”

并且可以实际地进行下角色扮演,来一同预演下当时的场景。

近年来,在沟通的过程中与对方进行角色扮演的方式已经逐渐成为一项平常的沟通技巧。事实上,如果无法向对方进行示范,也就无法要求对方做出某些改变了。

一直重复这样的练习,并且每次都向对方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出现这种状况,应该如何做才好呢?”以此来寻求应对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向对方呈现那些难度越来越高的状况,并让对方自身去回答出应对这些状况的处理方法。这种进行预演的训练,在逐渐完成应对不备之时的方法路线,并提高其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力方面是非常有效的。此外,在实际的场合下也能够顺利处理这些状况时,通过对对方的处理能力进行褒奖的方式则能够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这一变化,并使该变化逐渐固定下来。



强化良好的行为


在与行为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点,不可将关注点放在对方那些所谓的“问题行为”以及“不良行为”上。反之,要关注他们的“良好行为”,对他们给予肯定的评价,要赞赏他们“很努力啊”“做得很棒嘛”等。如果反其道而行之的话,非但不能够让情况好转,反而会让事态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相对于鼓励对方去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减少对方不良行为的做法,不仅难以得到效果,而且还容易带来不利的影响。

比如,假设有个比较调皮的孩子在学校做恶作剧的时候被老师严厉地批评了。被批评之后,这个孩子非但不会减少自己的恶作剧行为,由于之前所介绍过的两价性矛盾原理,他反而会变得越发地抗拒,甚至会加剧自己的恶作剧行为。不仅如此,作为批评这一行为的反向强化作用,不仅不会对孩子的恶作剧行为产生抑制效果,反而有可能会作用到其他的事情上。由于在上课的过程中遭到了老师的批评,可能会产生孩子变得厌学等负面连锁反应。

针对这一点,通过褒奖的方式来对对方的良好行为进行强化,不仅能够更快地强化对方的这一行为,而且还不会出现相反的副作用,这些正面的连锁反应还可以进一步地影响其他方面。也就是说,被褒奖之后,孩子的自信会高涨,也就会变得喜欢自己的学校和老师了。并且,他的积极性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因此,即使在对对方的行为进行记录及评价的时候,相比于只攫取那些坏的结果将其视为问题所在的做法,发现对方身上的亮点并进行褒奖的做法,则能够更加有效地改善对方的行为。为此,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当中也提到了,关注那些例外情况是非常重要的,即便在95%都不好的情况下,只要有5%的情况是好的,也要将目光投注到这5%上,并褒奖他们的这一例外的良好行为。

即使在面对身边那些无论如何都只会关注不好之处的人时,也要努力让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那些良好的行为上。
“他已经做得很好了呢!”

“这对于他本人来说已经非常好了呢,相比于那些他暂时无法做到的事情,请好好地评价下他们的这些优点吧。”

虽然上述的这些说法也是可取的,但只这么说的话,可能会让周围的人误会我们这是在批评他们。因此,还有必要去照顾下周围人的情绪。

“你能够发现这些好的地方,证明你在好好地支持他,接下来也请继续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支持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