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奇葩心理学:教你应对复杂人性的技术 > 冷静对待武断性的报酬与问题行为

冷静对待武断性的报酬与问题行为




自残或是给周围人造成困扰的问题行为,明明只会给人带来痛苦回忆或是被他人训斥(惩罚),但依旧会有不少的人在无限制地重复着这些行为。为此,很多人都会感到无法理解。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人会一直重复那些无法获得报酬(满足感和快感)的行为。虽然事实上是存在比惩罚更好的报酬的,但大多数情况下,周围的人会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情况下,继续给予此类报酬。

通常情况下,作为一种难以理解的具有武断性的报酬,经常助长问题行为的是我们的关注点以及兴趣点。平时都不太会去关注的孩子(或大人),只要他们做出了什么不良行为,在周围人当中就会引起大骚乱。一旦他们尝到了这样的快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反复进行这样的行为。只在对方做出自残行为或是危险行为之后,周围的人才会感到惊慌或是才会忙着去迎合他们的这种做法只会加速这一恶性循环。因此,我们更希望大家能够控制自己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冷静地看待这些问题。并且,还须注意的是,要对他们那些越发平凡的日常努力以及令人满意的行为表现出我们积极肯定的兴趣及反应等。然而,大多数人的行为模式却是,他们会反其道而行,在变得冷静并且兴趣也逐渐变淡的时候,又会出现问题行为。

有时候,那些被视为问题的事情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报酬。反抗、不良行为、自残以及暴饮暴食等都会引起这样的恶性循环。越是将他们的这些行为视为一种问题,他们就会越发炫耀式地重复这些行为。在这种场合下,不应该将其视为问题,而是要按照之前所介绍的认可策略那样,去接受他们的这一行为,并着眼于他们行为当中积极的一面,这样的应对方法才能够防止恶性循环的发生。只是,当这些令人感到不悦的行为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就需要中止这种对他们的行为予以理解的应对方式,通过行为限制等去进行反向的强化。此时,也不可感性地指责对方,而是需要冷静地对待他们。

还有另外一种具有武断性的报酬,就是通过刺激自己所获得的快感,即通过不断重复自己的某种嗜好所获得的满足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情况更加难以应付。为了应对这种状况,每当对方做出这种行为的时候,就需要一面去反向强化他们的这一行为,一面采取其他可替代的行为,来让对方获得更加强烈的满足感。

一方面,作为反向强化的方法,在特定的场合让对方在一定的时间内冷静下来,全力去支持对方以及在确认了规则的基础上附加一定的行为限制等做法,都是非常有效的。另一方面,如果对方的问题行为有所减少就要放宽对他们行为的限制,并增加对他们的爱好以及自身所表现出的兴趣。如果自始至终都坚持采用这样的应对方法,将会获得相当有效的成果。与此同时,为了获得报酬,参加诸如体育比赛、表演、园艺、烹饪、作业、团体活动及学习等这些需要相应努力的活动,去体会那些仅凭冲动性的自我刺激行为所无法获得的成就感和共鸣感,这一真正意义上的报酬,则能够带来更加长期的恢复。



指示行为


在与行为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指示对方去进行某一行为。虽说,如果指示对方去做一些他无法做到的行为,不仅执行起来非常困难,而且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如果是对方完全能够做到的事,该指示方法就能够起到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

倾听和共鸣的部分能够相同的话那就更好了。只是,在最后向对方做出具体的指示时,即指示对方“请这样做”,还会涉及对方的家人。

对对方的行为做出指示具有多种意义,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意义在于,通过对行为做出指示的方式可以更容易地促使对方发生某种变化。即便是在那些仅凭通常的沟通方式难以引起变化的案例当中,通过改变设定及行为模式的方式,则能够更快地促使变化的发生。

此外,有时还可以通过邀请对方一起进行某项行为来诱使他们采取实际的行动。从仅在语言上进行沟通的这一框架跨越出来,并进一步转移到一起采取实际行动的这一沟通方式中。有时候,还可以以玩耍或某一表现行为为媒介来对对方的行为进行指示。

虽然该方法与通常的仅通过语言来进行沟通的方法在一般概念上多多少少有些不同,但经常使用该方法,还能够反过来进一步加深在语言上的沟通。指示方式得当的话,就能够促使对方发生十分巨大的变化。

那么,该如何对行为进行指示才能够引起对方发生变化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用行为减轻焦虑情绪


想必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一旦兴奋,就会在房间内毫无意义地来回走动;也有人会在睡觉之前多次确认枕头的位置和自己睡觉的位置;还有的人会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断地转笔或者是一边听课一边抖腿。虽然这些行为一旦自己意识到了就会停止去做,但是在极度紧张和焦虑的状态下,这种情况会加剧,如果不这样做,就会不由得无法平静下来。

从这些事例可看出,刻板、僵硬的行为具有减轻当事人焦虑和紧张情绪的效果。在行为疗法当中经常会使用到的所谓“行为处方”就是对于该方法的应用。取代药物处方,而是向对方做出进行某行为的指示。

将焦虑和紧张情绪高涨→僵硬的行为模式的这一流程反过来进行,即事先指示对方去做出一些僵硬的行为,或者是,当对方焦虑情绪高涨的时候,指示他们去做某项已经固定的行为。

极端地说,什么行为都可以,其关键在于一定要是某种刻板僵硬的行为。比如,当感到十分焦虑的时候,可以指示对方做一些在医学上来说也是十分妥当的行为,“把手放在肚子上,并用肚子缓慢地呼吸”。又或者可以指示对方去做一些比较仪式化的行为,“敲三回墙壁然后跟自己说没关系的,并不断重复这一动作”。越是看似荒唐滑稽的仪式性指示,越能发挥作用。重要的是,要遵循通过重复这些简单的动作能够减轻焦虑情绪的这一原理,而且,如果事先准备好应对行为,则能够进一步强化减轻焦虑情绪的效果。

在做出指示的时候,需要坚信不疑地明确表达出我们的意思。这是因为对方对该指示有效性的信赖程度将会影响该方法的最终效果。

当对方困扰于自身身心疾病的时候,相比于去纠正他们的思维模式,反过来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指示更有效。比如每隔一个小时提醒对方可以稍微停下手头的工作去休息室休息一下或是做一下轻松的体操,在休息日则可以建议他们去健身房锻炼或是去练习高尔夫球等,这些都可以达到比药物治疗还要有效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