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示劝告语言




能够对对方做出指示的行为当中,除了身体行动方面的行为,还包含其头脑当中的行为。可以指示对方,“……的时候,请……这样想”或者是“……的时候,请……这样劝说他”。这些都是可以获得意外效果的好方法。只是,对于做出指示的方式需要下点儿功夫。这是因为,我们不仅需要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意思,还需要抓住其中的重点。

比如,当面对一个容易陷入“被害者意识”的人时,就要这样来对他们做出具体的指示,“当对方感到只有自己遭到了他人排挤时,请劝告他其实因为他自身一直以来的恶习,才导致与他人之间产生了隔阂的”。如果能够事先做出指示,告知对方这一“劝告”行为的话,这将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应对方式。

重复此种劝告的方式,在实际生活中还可纠正他们自身在认知上所存在的偏差。

对于那些对他人的脸色和目光都很敏感的人,这样说也是可行的:“请劝告他,其实我们并没有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在意他人。”

对于容易陷入极端认知的人,这样的方法才是有效的:“请劝告他们不要只想着零或者一百,而是要把目标定在五十。”

对于那些情绪容易激动的人,则可以这样跟他们说:“请劝告他们,在情绪突然激动到完全失去自我的时候,不应该想着去战胜他人,而是应该去努力地战胜自己。”



高段位技巧:反语沟通法


像这些经常在沟通过程中会使用到的方法,有一种被称为反语的沟通技巧。这与前面章节中所介绍的人类所具有的两价性矛盾原理相背离,通过做出与意图相反的指示来引导对方进行相反的行为,结果反而可以让对方的行为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

譬如,面对一个认为工作十分痛苦已经表现出辞职征兆的人,如果劝说他们“辞职的话是不行的”,反而会加剧他们想要辞职的心情。但如果对他们说,“如果感到厌烦的话,辞职就好了”或者“什么时候辞职都可以哦”,对于辞职的惋惜之情以及想要继续工作下去的心情反倒会得到强化,意外的情况是,他们有可能长久地工作下去。

如果将此法通过更加精致的方式来加以利用的话,则可以运用到各种各样的场合中。想要抑制对方某一行为的话,就要越发频繁地过度地指示他们去进行这一行为,而想要促使其进行某一行为,则要在语言上一概不涉及与该行为相关的内容。

某个患有强迫症的女性,由于担心没有卫生纸可用,于是便养成了囤卫生纸的强迫症习惯,还会经常和自己的治疗师发生争吵。治疗师越是限制她使用卫生纸的数量,她便会越发没完没了地偷偷囤卫生纸。于是乎,治疗师便改变了应对策略,开始给这位女性比她要求还多的卫生纸,当她囤积了大量的卫生纸后,突然对这件事情失去了兴趣,连她自己也开始说并不需要这么多卫生纸了。

某个女高中生,一点都不关心学习,只热衷于追星。虽然她的母亲为此感到十分苦恼,但是再怎么劝她学习也无济于事。某一天,这位母亲收到了女儿从学校发来的拜托她去帮忙买偶像最新CD的短信。一个小时之后,女儿又发来短信询问母亲是否已经帮忙买了。于是,彻底生气了的母亲便以强硬的态度对刚从学校回来的女儿说道:“不用再学习了,干脆从学校退学吧。”女儿这才边哭边向自己的母亲道歉,从此便开始认真地学习了。

虽然并不推荐这样的方法,但是这位母亲的发怒最终成了一种反语沟通法,促使她女儿的行为发生了变化。

可以说,该沟通技巧对于那些两价性矛盾强烈的人来说尤为有效。“不愿意做的话就干脆不要做好了”或者“如果感到嫌弃的话就干脆停止算了”等这些过去经常使用的说话方式,虽然也可以认为这是某种利用了两价性矛盾原理的反语沟通法,但由于这种说话方式的意图显然是与我们实际上所希望的是相反的,所以它的效果会有所削弱。



如何鼓励和劝阻家人


反语沟通法经常在鼓励家人的场合下能够使用得到。不将他们的问题行为看作一种问题,反而将其视为有用的事情,以此来实现价值的逆转。

曾经在非洲所采用的一种民间疗法就是,一旦某个人的精神变得极度焦虑的话,便在一定的时间内将他作为大家的王来对待他,周围的人无论是谁都对他的话言听计从。这样做之后,大部分的人在一周之后便能够完全康复。

在家庭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当中会将这种方法稍微转变下形式后再去使用它。

F小姐一直因自己的暴饮暴食症而感到烦恼。其母亲由于实在不忍看到自己的女儿因暴饮暴食而不断呕吐的样子,于是便来向心理治疗师寻求帮助。心理治疗师提议进行家庭面谈,并分别与F小姐、其父母以及弟弟进行了交谈。在心理治疗师倾听了F小姐以及其家人的话之后,进行了这样的阐述,F小姐的“暴饮暴食”症状对于维系家人之间的纽带是有必要的,这能够起到让已经产生了分歧变得分崩离析的家庭再次团结到一起的作用。因此,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由于F小姐的暴饮暴食症在维系家人纽带方面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不需要做出任何的改变。

虽然一家人对于这完全出乎意料的结论感到十分困惑,但他们也无法反驳心理治疗师所指出的一点:“像现在这样,大家聚集到一起来进行共同讨论,不就正好证明了它的必要性吗?”这是因为,确实在出现该问题之前,大家都只管说自己的问题和牢骚,都已经感觉到家庭的分崩离析了。这样一来,在让她的家人第一次开始理解F小姐的症状不仅仅是她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家庭的问题,F小姐只是一个“牺牲者”的同时,当听到心理治疗师说这样便好之后,反倒萌生出了想要改变现状的动机。为了改变现状,所有的家人都需要做出改变的这一事实也已明确。于是,家里的每个成员便会开始认真地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做才好。

即使是面对自残、拒绝去学校以及家庭内暴力等“问题行为”,也要着眼于它们应该能够起到某种有效作用的这一点上,不是去催促对方停止这一“问题行为”,而是要认为该行为也是具有某种意义的,因此需要去接受它,并以此来展开对话。可以认为这是先前所提到过的进行认知重建的一种形式。

同时,也可认为,这是一种能够巧妙应对之前已经介绍过的两价性矛盾问题的方法。越是把对方的某一行为视为一种“问题”来试图去阻止他们的这一行为,由于两价性矛盾原理的存在,就越可能会加强对方对该行为的纠结情绪,从而导致“问题行为”的进一步加剧。但是,如果对他们行为的“意义”加以肯定,相比于改变他们的行为,接受他们的这一现状会让他们纠结于自己的问题行为的紧迫感得以减弱,他们会察觉到在继续维持现状的过程中自己一直并未意识到的违和感。由此,他们想要做出改变的心情以及行动力便可得到进一步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