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这样减肥不反弹 > 3.1 什么是糖

3.1 什么是糖




这一章讨论脂肪和糖到底哪个更胖人的问题。其实就是讨论我们减肥的饮食结构问题。蛋白质,我们每天的摄入量相对稳定。变化幅度比较大的含有能量的营养素,就是脂肪和糖。因此,脂肪和糖的摄入量有一个跷跷板效应。人每天能吃的东西有限,脂肪多吃一点,糖就会少摄入一点,反过来也是一样。

脂肪和糖,这两种东西到底哪种更胖人?学术界其实早有定论,但民间一直有争议。以前说脂肪更胖人,近几年又在讲糖更可怕,有很多流行减肥法,就是拿糖开刀。到底哪一种才是让我们变胖的元凶?我们该怎么安排日常的饮食?

这里先说说什么是糖。因为“糖”这种东西,在民间和营养学界,往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你可能会觉得,什么是糖这个问题好像是句废话,糖谁不知道,就是白花花的白糖嘛。你错了。讲糖和脂肪哪一个更胖人,这个“糖”,指的可不是甜甜的白糖,而是碳水化合物。

如果有人给你一包白糖让你吃,你会说,不!这会让我变胖。但如果有人给你一个红薯吃,你可能会欣然接受,觉得这不会让自己变胖。但我要告诉你,白糖和红薯,本质上是一种东西——碳水化合物。你信吗?

碳水化合物,我们有个模糊的概念就是米面主食。我们平时的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最主要来源是主食,包括红薯、土豆、玉米、黄豆、红豆、绿豆等这些薯类、粗粮和豆类。另外一个主要来源就是水果。蔬菜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一般比较低,只有少数蔬菜碳水化合物含量比较高,比如藕、鲜百合。

刚才说了,白糖也是碳水化合物,所以它是我们日常碳水化合物的一个来源,其中还包括含糖的甜饮料,比如果汁、可乐等。

那究竟什么是碳水化合物?顾名思义,就是碳和水组成的化合物。从元素上看,碳水化合物就是碳、氢、氧组成的一种能吃的东西。这里面有个比例问题,过去碳水化合物被定义为,碳、氢、氧的比例是1:2:1,比如葡萄糖,就是6个碳、12个氢、6个氧组成的,比例正好是1:2:1。

不过这个定义也不太准确,因为有些东西,也是由这个比例的碳、氢、氧组成的,但不能算碳水化合物,比如醋酸、乳酸。因为碳和水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我们说的那个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这个名称本身不准确,所以,营养学界喜欢用更准确的名称来称呼这一类食物,那就是“糖类”。在营养学界,一说糖,就是我们说的碳水化合物。

比如营养学家说的大米白面,就是糖,红薯高粱,也是糖。本章的内容“脂肪和糖哪个更容易胖人”,这个糖,也是指饮食中的所有碳水化合物。

但是在咱们老百姓这儿,一说糖,就是白糖,要么就是红糖、冰糖,反正都是甜甜的。所以,碳水化合物这个名称虽然不准确,科普的时候还是要用(本书也主要用“碳水化合物”,而不用“糖”)。

其实白糖这类东西,准确的叫法应该是“添加糖”。添加糖,就是有甜味,也有热量,但是没有什么其他微量营养的精炼碳水化合物。添加糖本身热量不小,但各种微量营养素含量很低,所以营养学家喜欢称这类东西为“空热量”,一直建议要少吃。因为热量吃进了不少,但是里面营养少,不划算。

我们觉得白糖很容易胖人,因为白糖很甜。不甜的东西,难道看起来就没那么可怕?我们要知道,从减肥的角度讲,吃50克白糖,跟吃含有50克碳水化合物的米饭(大概是200克米饭),让你变胖的结果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白糖跟米饭是一样的呢?米饭一点也不甜啊,白糖是甜食,甜食不是更胖人吗?其实米饭不甜,是因为米饭里面糖是以淀粉的形式存在的,我们尝不出甜味。而白糖里的糖是以蔗糖的形式存在的,我们能尝出甜味。虽然舌头能区分出这两种东西,一个甜一个不甜,但是在我们的身体看来,它们都差不多。

白糖吃进去,在体内会变成葡萄糖和果糖被身体吸收,果糖通过肝脏转化,最终变成葡萄糖;而淀粉吃进去,同样是变成葡萄糖来吸收。所以,虽然吃的东西不一样,口味也不一样,但是最终被人体吸收利用的东西都基本一样。

这就好比,白糖是钞票,米饭是购物券,虽然形式不同,但如果拿来买东西的话都差不多。

白糖跟米饭,从减肥的角度讲差不多,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两者的血糖指数都很高,差别不大。但同样是淀粉的粉条,跟白糖差别可就大了,因为粉条的血糖指数要比米饭低很多,这对减肥的效果是有一些影响的。关于血糖指数的话题,我们后面会讲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