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这样减肥不反弹 > 4.2 阿特金斯减肥骗局一:基本原理错误

4.2 阿特金斯减肥骗局一:基本原理错误




阿特金斯说,绝大多数人胖,没别的,就是碳水化合物吃多了,胰岛素高了。反过来说,哪怕热量吃很多很多,只要碳水化合物少吃,人就能瘦;哪怕热量吃很少很少,只要吃碳水化合物稍微吃点,就瘦不下来。

“碳水化合物是肥胖的根本原因”,是阿特金斯减肥法的一个理论根基(注意,很多时候他是拿添加糖开刀,但事实上却禁止正常吃一切碳水化合物)。那我今天就让大家了解一下,肥胖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不是像阿特金斯所说的,就是碳水化合物的问题。

了解肥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还有一个好处——知道了为什么会胖,才能弄清楚我们怎样才能不胖。

而且不光阿特金斯减肥法,现在有很多流行减肥法,提出一套一套的减肥理论,往往都是针对其所谓的“肥胖根本原因”。一旦我们知道了人变胖的真正原因,那么这些减肥法想忽悠我们也就不那么容易了。

人会胖,原因很复杂,绝不是一个因素就能导致的。1727年有一本书,叫《论肥胖的病因和影响》,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研究肥胖症的著作。

从1727年到现在,人类研究肥胖花了289年。结果呢?胖子越来越多。胖如果真的那么简单,就是因为某一类东西吃多了,那减肥就不用这么费劲了。

不说咱们老百姓,多少国际名模、国际明星、政界要人都在挨饿,拼命运动,甚至饭后催吐,或者使用副作用很高的减肥药,更甚至做抽脂手术来减肥。如果肥胖真的只是一个简单因素导致的,大家还用的着这样吗?

阿特金斯说,美国人,有一阵子碳水化合物吃得多了,脂肪吃得少了,你看,不就胖了吗?这种逻辑看似合理(因为老百姓也爱这么琢磨问题),但实际上是幼儿园水平。

首先,相关性不代表因果关系。比如中国人久坐的时间逐年增加,同时离婚率也逐年升高,这两者是正相关的,但你不能说是因为坐着导致了离婚。再举个例子,中国人现在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同时年轻人犯罪率也有升高迹象,你不能说是受教育导致了犯罪。

另外阿特金斯的数据本身也有问题。阿特金斯说,近几十年,美国人的脂肪摄入量有所下降,精制碳水化合物(注意是精制碳水化合物,包括添加糖和精制面粉)摄入增加,所以美国人胖了,就是碳水化合物的错。但实际上,近几十年,美国人总体热量摄入也增加了。1976—1980年间到1999—2000年间,美国人平均每日能量摄入,男性增加了179千卡,女性增加了355千卡[2]。

再者,阿特金斯也根本没考虑美国人活动量的变化,这些都是影响胖瘦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不发达国家人口,碳水化合物摄入比发达国家人口多得多,穷嘛,只吃得起植物性食物。拿数据说话,根据FAO/WHO的统计,大部分发达国家人口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例都比较低,仅约为40%,吃得很少;而不发达国家则为80%,且淀粉类食物比例很大(淀粉正是阿特金斯说最容易导致肥胖的东西)。但是,看肥胖率的话,不发达国家的肥胖率明显要低于发达国家。

拿我们自己的数据来说。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人口中心,1989—2009年,一共作了8次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这20年间,中国人总体来说,碳水化合物吃得明显少了,脂肪吃得明显多了(主要是动物脂肪),同时,总能量摄入还少了。也就是说,这20年间,动物性食物,特别是畜肉类和蛋类食品我们吃得多了,而谷类、根茎类食物消费量明显下降。这正是阿特金斯减肥法一直宣传的减肥饮食结构。但这20年间,中国人瘦了吗?

根据中国卫生部、科技部、国家统计局2004年10月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跟1992年比较,中国人口超重率上升了38.6%,肥胖率上升了80.6%!中国人不但没瘦,还胖了。

虽然这还不能说明是脂肪把中国人吃胖了(因为还有活动量下降的因素)。但至少可以说明,仅仅碳水化合物一个因素是不可能把一群人吃胖的。人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阿特金斯把牛吹得太大了。

我们究竟为什么变胖

肥胖,目前主要分两类,一类叫生活方式相关性肥胖,或者叫原发性肥胖。这种肥胖类型约占所有肥胖的95%左右。还有一类是病理性肥胖,因为有某种疾病或者使用某些药物引起了肥胖,这种肥胖是极少数的,也不是单纯减肥就能解决问题的,所以我们不讨论。

原发性肥胖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在几十年内都突然胖了?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肥胖问题是基因造成的。但是,我们看人类肥胖的历史:人口统计学研究说,现代社会的肥胖问题是20世纪初在西方社会出现的;但20世纪40年代二战期间,兵荒马乱,肥胖问题暂时消失;战后,持续的和平时期,欧洲、亚洲、北美洲又开始出现了肥胖问题;20世纪末,南美洲和非洲也出现了肥胖问题。

也就是说,肥胖症通过仅仅两代人的时间就扩散开了。这就说明,这种肥胖症的流行,不是基因导致的,而主要是环境因素影响的。因为基因的改变没有这么快。

但我们又发现一件事,相同的环境下,有胖子,也有瘦子。吃差不多的东西,活动量差不多,有的人胖有的人瘦。这又说明,胖瘦跟基因还是有关系的。

所以,现在一般认为,如果从人群的角度来看,一群人胖了,主要是环境改变引起的。比如中国人,现在肥胖率越来越高,这主要就是环境改变导致的,跟生活方式有关。这个生活方式,包括非常多的复杂因素,但最终归于能量失衡——过高的能量摄入和过低的能量消耗。

但具体到每个人,胖瘦更多还是由基因决定的。也就是说,中国人胖了,主要是环境变化引起的;但中国人里头,张三胖了,李四没胖,则主要是基因决定的。

个体的胖瘦主要由基因决定,这个观点现在基本上已经很明确了。这方面的证据很多,比如双胞胎研究就很能说明问题。同卵双胞胎的基因一模一样,研究发现,他(她)们的BMI相似度也非常高。即便是不在同样的环境中生活、生长,比如领养出去一个,但双胞胎的BMI还是惊人地相似。

研究发现,一家人里面配偶的BMI相似度最低。两口子的生活方式很近似,但BMI相似度却不高,因为基因离得很远。父母子女之间,BMI相似度就高一些,因为有了血缘关系。同胞兄弟姐妹的相似度更高,因为他(她)们之间的基因相似度更高。异卵双胞胎相似度又要高一些。BMI相似度最高的是同卵双胞胎,他们的胖瘦相似度能达到70%~95%。

也就是说,具体到每个人,胖瘦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有些人可能会问,那还减肥干嘛呢?实际上,学术界对减肥到底有没有用,还真的是有争论的。我们看到的减肥成功,绝大多数都是一个人在一个时间段内体形的改变。要想做到彻彻底底把一个胖子永远变成一个瘦子,跟基因对抗,其实是非常难的。

不少肥胖症医学研究都发现,多数肥胖者不能通过饮食控制和体育运动长久地维持较低的体重。但研究也认为,自主减肥者反而相对容易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也要有自信,但这是题外话[3]。
基因如何决定我们的胖瘦

遗传是怎样决定我们的胖瘦的呢?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基因因素,也就是某一个基因出了问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人变胖了,比如Prader-Willi综合征。这种单基因突变,导致患者身材矮小、性腺功能减退、精神发育迟缓,同时肥胖。但这种单基因突变引起的肥胖,一般都属于病理性肥胖,算是病,我们这里不讨论。

我们讨论的生理性肥胖,基因方面的影响因素,一般就不是一个了,而是多个,是多种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个基因起一点作用,导致了肥胖的易感或不易感。

我们举个例子,人体内有一种酶,叫脂肪酸胺水解酶。这种酶的作用是降解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有开胃作用,会让人更有食欲,吃得更多。这种东西如果不能很好地被降解,就会引起人的食欲亢奋,容易导致肥胖。所以,有些天生脂肪酸胺水解酶活性低,就容易食欲特别好,也就容易胖。

已经明确的类似这种能够影响人胖瘦的基因类型还有很多。比如,基因除了通过很多途径决定了人的食欲,还决定了人对食物的选择,是喜欢高能量食物,还是喜欢低能量食物,是爱吃肉,还是爱吃素;基因还决定了人对高能量食物的克制程度,能不能忍受高能食物的诱惑;基因还决定我们一天会吃几餐;甚至,基因还会影响一个人吃饭时一起进餐的人数。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胖瘦。

同时,基因决定了我们能量消耗的情况。比如人的肌肉多还是少,内脏体积大还是小,这些都能影响基础代谢率。活动热消耗、食物热消耗,以及我们是喜欢动还是喜欢静,爱好户外活动还是喜欢待在家里,会选择什么职业,甚至喜欢用什么姿势站着,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基因影响,跟胖瘦有关系。

所以,基因几乎塑造了一个人的全部,自然也包括胖瘦。

为什么人类会有易胖的基因?过去我们老说“节俭基因”,是说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那些善于储存脂肪的人活下来了,这种基因也就延续下来。现在食物充足,人们就容易过量储存脂肪。但这种理论受到很大争议。现在有一种新理论,叫“捕食释放”假说。就是说,在进化过程中,太不擅长储存能量的人活不下来,但太善于储存能量的人也活不下来,因为太胖,容易被捕食者追上。

所以,在200~600万年前,人的体重可能有一个下限,也有一个上限。太瘦固然不行,太胖也会被淘汰。随着火、武器的使用,建筑越来越结实,人渐渐不用躲避捕食者的追捕,人类体重也就慢慢没有上限了。这种假说还有个数学模型,预测现代人BMI分布,据说还挺准。

基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胖瘦,但我们最后胖还是瘦,也看环境的条件,受生活方式的影响。也就是说,把肥胖基因的人放到容易胖的环境里,比如现代城市,他很可能就会成为胖子;要是放到荒岛上,让他不吃不喝,肥胖基因的人也会是个瘦子。

具体到每一个人,胖瘦主要受基因的调节,但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方面,只是相对次要。但不管怎么说,人胖也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仅仅一类食物吃多少,比如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在决定人的胖瘦方面,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小部分,远不足以最终决定一个人的胖瘦。

环境对我们的胖瘦有什么影响

恰当的基因,遇到合适的环境,人可能就胖了。基因的因素很复杂,环境的因素也一样是复杂多样的。但环境因素影响人的胖瘦,主要是围绕热量消耗减少和热量摄入增加这两个方面。

热量消耗减少方面,交通工具和省力工具多了,工作和生活方式改变了,都会减少人的热量消耗。甚至采暖成本降低,人经常待在温暖的环境里,也会减少人的热量消耗(冷环境里人热量消耗更大)。

窝在沙发里看电视,不但人的热量消耗会降低,还可能造成热量摄入的增加。因为很多人在看电视的时候还会吃零食。有研究估计,人们在看电视时,平均每小时会增加160千卡以上的热量摄入[4]。看电视,甚至还能扰乱人体内部的饱腹感信号,让我们不停地进食。

单次进餐的分量增加,吃大份的食物,也是一个导致饮食热量摄入增加的因素(超过正常摄入量的50%)[5]。而且,有研究报告,进食的分量跟BMI是有明确关系的,吃越大份食物的人,BMI也越大。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叫“无底汤碗”实验。研究者设计了一种特殊的碗,用咱们的话说是带机关的碗。当碗里的汤还剩1/4的时候,会被缓慢地重新自动加满,但喝汤的人意识不到。也就是说,实验被试者以为就这么一碗汤,其实这碗汤永远也喝不完。

于是,被试者在喝汤的时候,不知不觉比平时多喝了73%(113千卡),但自己并没有觉得比平时多喝,也没觉得撑。

这就是说,人们在决定自己该吃多少的时候,往往是靠一种视觉暗示来判断的,也就是看看碗里还剩多少。所以,吃大份食物,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多吃很多东西(快餐食物的单份分量越来越大)。

食物口味多样化,也会导致摄入热量的增加。有实验给测试动物喂不同口味的饲料,动物会多摄入25%的能量,并增加体重。几天或几个月内吃不同种食物的人,比吃单一食物的人,摄入的能量更多。

其实这也不奇怪,通俗地说,每天吃同样几种味道的东西,吃几天吃腻了,一吃就饱。用学术语言来说,这叫“感官特异性饱腹感”——当吃过一种味道的东西时,人对这种食物在口味上的愉悦性和感官注意力就会降低,不那么喜欢了。而对没吃过的味道味觉愉悦性高,也保持更高的注意力。

所以,经常吃有限的几种东西,这些东西可口感就会降低,人对这些食物的兴趣也会降低,就会吃得更少。真正读过阿特金斯的书的人知道,阿特金斯减肥法对食物种类的限制非常严格,这不能吃那不能吃,能吃的只有几样。有研究证明,阿特金斯减肥法能让人在无形中少吃很多东西,热量摄入明显降低。

在外就餐次数增加,也是一个让人增加热量摄入的原因,而且跟肥胖有关。甚至,共同进餐的人数增加,也会导致摄入热量的增加,最多一餐可以增加400千卡[6]。也就是说,跟越多熟人(甚至不熟悉的人)一起吃饭,你很可能吃得越多,这叫“能量摄入群体促进现象”。这也是被证实了的一个引起现代人肥胖的因素。

另外,吃零食、不吃早餐、生活节奏紧张导致的压力性进食等,都是环境因素引起摄食热量增加进而引起肥胖的可能原因。这方面因素还有很多,研究也不计其数,我就不例举了。

这就是说,一个人为什么会胖这个问题,其实答案非常复杂。但阿特金斯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根本不讲最主要的因素,也就是基因的因素,也没有讲环境方面的众多因素,而是在没有任何明确的证据的情况下,就说是碳水化合物把人吃胖的。把非常复杂的致胖因素简单粗暴地归结为一个,这显然不是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

上百项研究都能证明碳水化合物不易使人发胖

其实我们上一章也详细讲了,碳水化合物并不容易把人吃胖。我们这里进一步用一些研究数据来补充说明一下这个问题。

Costas  G.Biliaderis博士和Marta  S.Izydorczyk博士所著的《功能性食品碳水化合物》一书中,关于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与肥胖的关系,综述了近百项研究数据,其中有13项已经发表的关于碳水化合物和肥胖之间关系的纵向研究。这些研究,研究对象都是自由膳食。纵向研究的研究周期都很长,10年、13年、15年的都有。

另外还有66项关于碳水化合物与肥胖关系的代表性研究。其中38项评价了总碳水化合物与肥胖的关系,15项评价了糖、简单碳水化合物与肥胖的关系,剩下13项评价了膳食纤维与肥胖的关系。

我们看这上百项研究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13项纵向研究中,没有一项研究报告碳水化合物会导致人发胖。不光总碳水化合物跟肥胖没有显著关联,甚至连添加糖,也就是我们吃的白糖,跟肥胖也没有相关性。反倒是有几项研究说明,总碳水化合物吃得越多,肥胖率越低。

再看66项代表性研究,这么多研究,只有1项报告总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跟肥胖正相关,也就是碳水化合物多吃人可能容易胖。针对成人的研究中,13项研究报告,总碳水化合物和肥胖负相关。就是说,碳水化合物吃得越多,肥胖发生率越低。其余的都没有相关性,也就是说碳水化合物吃多少跟肥胖没什么关系。

针对儿童的研究中,7项报告碳水化合物和肥胖负相关,碳水化合物吃得多,肥胖率发生少。其余的无相关性。

这些研究中,甚至还有几项报告添加糖和肥胖负相关,或在一定条件下负相关。比如英国的一项研究报告,所有人群摄入高糖低脂肪食物时,BMI降低。但是我也必须强调,这可不是让大家可以多吃白糖。我本人也反对过多摄入添加糖类,这一点上主流营养学界也是如此。

这近百项的研究,其实代表了严谨的学术界对碳水化合物和肥胖的关系的态度。那就是,碳水化合物不会导致肥胖,至少没有证据能证明这一点,而且还有些证据说明碳水化合物有助于控制体重。

我们不是专业人士,所以很容易被假托科学的畅销读物或者纪录片洗脑,反正满眼看到的都是碳水化合物的“罪恶”。但实际上,只要翻开任何一本有关营养的中立的学术著作,几乎都能发现,碳水化合物根本不像某些人描述得那么可怕。

胰岛素抵抗是因为碳水化合物吗

还有一些低碳水饮食的倡导者,说高碳水化合物引起胰岛素抵抗,进而导致了肥胖。胰岛素抵抗的确是容易导致肥胖,但是高碳水化合物就一定会引起胰岛素抵抗吗?其实并不一定。

我们退一万步讲,即便高碳水化合物会导致胰岛素抵抗,那可以适量地进食碳水化合物,多吃低GI碳水化合物就可以了,完全没必要去选择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这些人拿高碳水化合物说事,跃过“适量的碳水化合物”,直接就建议极低碳水饮食,甚至建议终生每天只吃50克左右甚至更少的碳水化合物,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来。

而且,高碳水化合物也不必然导致胰岛素抵抗。反而有不少证据能说明,高碳水化合物饮食跟胰岛素抵抗甚至糖尿病发病负相关。碳水化合物吃得越多,出现这类问题的可能性越低。

我们的观念是,吃糖多,就会加重身体分泌胰岛素的负担,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身体太累,久而久之就出问题了。实际上,我们还是把人体想得太简单了。总的来说,胰岛素抵抗首先跟遗传因素关系很大,我们一般把它当做是最主要的因素。

后天因素主要指肥胖、久坐、衰老、氧化应激、高脂饮食等,唯独没有高碳水化合物饮食这一条。比如有一项为期16年的前瞻性研究发现,不但膳食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跟胰岛素抵抗无关,而且添加糖的摄入量也跟胰岛素抵抗无关[7]。

反过来说,有研究证明,阿特金斯最反对的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谷物,倒是可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还有一项荟萃分析报告,高碳水化合物饮食、高膳食纤维饮食能有效地控制血糖和血清脂蛋白水平。

非常多的实验室和流行病学研究都报告,膳食碳水化合物和胰岛素抵抗负相关。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是,高碳水化合物膳食被证明有提高糖耐量及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这种作用我们可以认为是在“锻炼”我们的胰岛素敏感性。

另一方面,高碳水膳食必然导致脂肪摄入量降低,特别是饱和脂肪摄入量降低,这也是一个胰岛素抵抗低发的可能的重要原因。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高碳水饮食不容易引发肥胖,高脂饮食更容易导致肥胖,肥胖本身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夏威夷的日本移民,跟广岛的日本人相比,膳食能量摄入相似,但夏威夷日本移民的膳食复合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比广岛的日本人少1/3,脂肪摄入量高出1倍。结果,夏威夷日本移民2型糖尿病发病率提高了1倍多,这些人也更肥胖。

高脂饮食,尤其是高动物性脂肪饮食,倒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甚至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观点现在已经基本可以明确了。恰恰是阿特金斯提倡的对抗胰岛素抵抗的高脂饮食,反而极有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

这方面的研究佐证非常多。动物实验方面,高脂饮食喂养的实验动物很快会出现糖耐量下降、体重增加等胰岛素抵抗特征。

高脂饮食与2型糖尿病高发的流行病学研究证据也非常多。比如King等发现,密克罗尼西亚妇女的膳食脂肪摄入量跟2型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Tsunehara等对66例被诊断为糖耐量降低的住在美国的第2代日本移民进行了5年的跟踪观察,发现其中30人始终停留在糖耐量降低阶段,24人糖耐量转为正常,另外12人发展为2型糖尿病。研究者发现,发展为糖尿病的人,饮食动物脂肪、总脂肪、胆固醇摄入量都比糖耐量转为正常的人高(分别高73%、27%、55%)。

Marshall等对美国部分西班牙裔居民的研究报告,2型糖尿病人群的膳食总脂肪、脂肪提供能量的比例、饱和脂肪摄入量都明显比正常人群高。Feskens等在荷兰做的纵向流行病学研究也报告,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跟空腹血糖水平显著正相关。

所以,阿特金斯减肥法,以及其他一些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法的共同的所谓“理论根基”——碳水化合物致胖论,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即便高碳水化合物并不值得提倡,但完全可以吃适量碳水化合物,或者多吃低GI碳水化合物,而没必要把所有的膳食碳水化合物限制在极低的程度。这样不但无利,反而有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