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这样减肥不反弹 > 7.2 我们为什么会暴食

7.2 我们为什么会暴食




说一下暴食症的影响因素,这个很重要。一般来说,能找到暴食的原因,在改善方面就更容易有的放矢。

1.负面情绪

一说暴食,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压力。很多有暴食行为的人,都说压力大的时候容易暴食。比如有一项研究,让两组人完成一个自由演讲和一个心算任务,人为制造一种压力,然后提供巧克力布丁。结果发现,和非暴食症者相比,暴食症者摄入会更多一些[2]。

其实不仅仅是压力,生气、伤心、焦虑、孤独等都可能引发暴食行为。这就是说,暴食症者可能会用吃东西来应对负面情绪,调节情绪。另外也有研究发现,暴食症者常常有比较高的负面情绪,对负面情绪的耐受力一般也比较低。

这些负面情绪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来自工作的,也可以是来自家庭或者社会文化方面的。比如在社会文化方面,现在的社会是推崇以瘦为美,甚至越瘦就越美。这种审美观本身就不健康,而且会给很多人形成一种压力。即便是本来就不胖的女孩子,也容易觉得自己胖,身材不好。

在这方面媒体起了不太光彩的作用,一打开电视,都是骨感美女,很多人可能电视都不敢看。有的研究就发现,暴食症者每周看电视的总时间跟暴食症的症状正相关。也就是说,每周看电视的时间越长,暴食症者暴食症状越严重[3]。

有不少研究都证实,对自己的身材和外貌有负面评价,也是暴食症者的一个常见特征。对自己的身材外貌越不满意的人,越有出现暴食行为的可能。

而且暴食症者可能也有这样一种行为模式,那就是对身材和外貌不满意,进而引起节食,节食之后,尤其是过度节食之后,往往又出现暴食行为。所以有些研究认为,过度节食是预测暴食症的一个因子。

比如有孪生子研究就发现,具有暴食基因的人,过度节食之后更容易出现暴食行为。

但是也有研究不支持这种说法,比如有的研究报告,在暴食的肥胖人群中,64%的人表示在节食之前已经开始暴食了。所以,节食和暴食,是不是有这种先后关系还不好说,但是至少有这种可能。

减肥,饮食控制很必要,但是要强调适度,千万不要过度节食。过度节食有可能发展为暴食症。另外过度节食也有可能造成很多其他饮食失调症,比如神经性厌食症,这种饮食失调很可怕。甚至有些学者认为夜食症可能也跟过度节食有关。

人际关系问题也可能是诱发暴食症。比如有一项研究发现,不良的人际关系和暴食行为有显著关系。还有研究发现,暴食症者往往更有可能是在人际交往方面不自信、跟陌生人打交道能力差、表达情感能力不足的人[4]。

另外,暴食症者往往有完美主义的心理倾向,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为总觉得很多方面都达不到别人的期望,所以暴食症者往往也表现为低人际自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周围人都在嘲笑自己。这些负面情绪很容易引发暴食行为。

一些问卷调查研究也报告,69%~100%的暴食症者都认为是负面情绪引起了暴食行为。暴食发作之前,负面情绪增加。暴食的过程可能是对负面情绪的一种缓解,但暴食之后,往往暴食者的负面情绪又会加重。这种暴食后的负面情绪可能是暴食行为引起的,比如暴食后会觉得后悔、羞愧和懊恼。

总的来说,来自方方面面的负面情绪最终都有可能导致暴食行为。在缓解暴食症方面,不管暴食症者的负面情绪是来自哪方面的,针对性地改善这种负面情绪都很重要,这可能是治本的方法。比如来自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如果被认为是引发暴食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就要首先考虑怎么疏导这种压力,解决好人际交往的问题。关于暴食症的治疗,我们后面还会详细讲。

2.人格特质

一般认为,暴食症者的人格特质一般有冲动性的特点,行动不计后果,控制能力较差。这种人格特质可能是暴食症的一个易感因素。

3.食物成瘾

有些学者用食物成瘾来解释暴食症,似乎也说得通。并且,食物成瘾跟肥胖本身往往也有关系,我们先说一下食物成瘾。

食物成瘾,跟酒精成瘾、吸烟成瘾、毒品成瘾类似。食物成瘾者,无法用理性来控制对食物的渴求。如果不吃某种食物,或者不吃很多食物的话,会产生渴求、焦虑、沮丧,重新获得食物刺激之后得到满足。但这个过程中,久而久之食物成瘾者会对食物刺激产生耐受性,一段时间后,同样的食物,或者同样多的食物已经不能带来满足,那么就会刺激食物成瘾者过量地进食,对食物的依赖越来越大,产生成瘾现象。

通俗地说,其实食物成瘾,跟喝酒上瘾很类似。一开始喝一点就够了,后来越喝越多,慢慢就离不开酒了。

对食物成瘾的研究很多,比如一项实验中,让大鼠自由摄入高脂肪高糖食物,发现有肥胖倾向的大鼠戒断时会出现跟药物成瘾一样的戒断反应[5],表现为焦虑、沮丧、愤怒的行为。也就是说,给我吃好吃的,我吃的时候很开心,没有好吃的就开始难受,产生特殊的心理生理反应,如同毒瘾发作一样。

食物成瘾的具体机制非常复杂,我们简单理解,就是在接受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时候,人脑中的犒赏系统会分泌大量神经递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多巴胺。多巴胺让我们产生愉悦感和幸福感。但是长期的高水平的多巴胺,会让多巴胺受体下调,这样我们身体就会变得对多巴胺不敏感,想获得愉悦和幸福感怎么办?就要增加刺激物,刺激更多多巴胺分泌。

美食让我们大量分泌多巴胺,但长此以往我们的身体对多巴胺越来越不敏感,这样我们就需要更多的多巴胺来获得跟之前同样水平的愉悦感,所以我们只能吃更多的食物,通过过量进食来刺激更多的多巴胺分泌,这样就形成了成瘾的恶性循环。

这个时候一旦停止过量进食,身体肯定受不了,就会出现戒断反应。跟戒烟、戒酒、戒毒一样,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DSM系统中,食物成瘾的诊断标准跟烟草、酒精成瘾差不多。后来耶鲁大学心理学系的Gearhardt等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个耶鲁食物成瘾量表(YFAS),这个量表后来被比较广泛地使用,成为一套比较权威的食物成瘾的诊断标准。

YFAS诊断食物成瘾,主要有以下一些标准。

会吃比预计多的食物。

不吃或减少吃某种食物时,会很担忧。

贪食后会很长时间都感到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很多时候在吃了过量的某种食物后,会有后悔感。

一直食用同种类型或是同样数量的食物,即便知道它带来了情绪上和身体上的问题。

贪食长时间后,需要更多的食物才能达到想要的感觉。

减少或是停止吃某种食物时,会有戒断症状。

食物和饮食的行为引起显著的消极情绪或困扰。

食物和饮食的行为使社交活动出现了显著的问题。

那么暴食症能不能用食物成瘾来解释呢?有研究用YFAS测量了暴食症者的精神病理,发现57%的暴食症者都可以被诊断为食物成瘾。当然也有一些研究不支持把暴食症归为食物成瘾。

不管怎么样,有一些暴食症者确实可能存在食物成瘾的问题,所以改善食物成瘾,可能对改善暴食行为大有好处。

另外,单纯从减肥的角度讲,改善食物成瘾本身也是有必要的。因为食物成瘾行为跟肥胖本身是有关系的。比如2013年的一项调查研究数据说,食物成瘾在正常BMI人群中的比例约为1.7%,超重人群中占5.4%,而过度肥胖人群中,食物成瘾的比例能达到11.3%[6]。

哪些食物容易成瘾?主要是高脂、高糖、高盐食物和咖啡因。高脂、高糖食物不用说,这方面的动物实验很多。给实验动物大量喂食高脂、高糖食物,实验动物会出现成瘾症状。对高盐食物我们以前不重视,实际上,有研究显示,高盐食物也是一种成瘾物质。

咖啡因的成瘾问题学术界关注比较早,因为咖啡因是一种能够提高精力、产生愉悦感的东西,所以咖啡因本身有潜在的成瘾性也不奇怪。另外,咖啡因能够增加人对食物的喜爱和依赖,促进我们吃更多的食物,所以咖啡因跟食物成瘾的关系可能非常密切。

4.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跟暴食症可能也有一定的关系。有些研究发现,儿童期被父母“工具性喂养”的孩子,成年后容易有更多的暴食行为。什么叫工具性喂养?就是说,孩子做得好,父母会用食物作为奖励,孩子做不好,父母会用剥夺食物的方式作为惩罚。

父母长期使用工具性喂养的方式,会让孩子把“进食”和“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观念,“进食就相当于处理问题”。当遇到问题或者负面情绪时,往往也会用进食的方式来应对。

另外,父母的进食方式也会影响孩子。有一项青少年群体的研究报告,女孩的暴食行为,跟父亲的暴食行为关系密切。也就是说,父母暴食,孩子可能也跟着“学会”了暴食。当然,这种影响机制目前还说不清。

反过来说,也有研究发现,跟父母一起住的大学生,暴食行为比自己单独住要少得多。这就是说,有父母陪着,监督着,一般也能减少子女的暴食行为。

所以,家庭成员对人的暴食行为的影响是两方面的,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父母给予正面的影响和恰当的监督,就能减少子女的暴食行为;反过来说,错误的教育和引导方式也容易让子女产生暴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