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新零售实战宝典 > 不怕被别人赶上

不怕被别人赶上

    目前,国内的服装数字工厂只有少数几家,但跃跃欲试的有很多,都在积极谋求转型。陈乐春认为数字工厂真正爆发可能会在两年后。

    刚开始的时候,陈乐春有点急,怕被别人赶上。但他现在不那么着急了。他的想法是,我们要先从小的开始做起,这个事情不是一下子就能达成目标的。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派登的智能化改造比这还早。现在,所有企业要认识到这个战略,然后慢慢跟上来,可能还得几年时间。派登已经有了先发优势,有时间一步一步来尝试。

    陈乐春和派登的故事就暂时讲到这里了,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仍有不确定的未来在等着他们。

    不知道你听了他们的故事后,有什么样的感想?你或许有许多疑问,也可能想分享一下自己的高见,那就请到案例讨论区一吐为快吧。

    商评君:

    智能制造需要一个生态圈。你认为这个生态圈该如何建立?

    案例点评一

    派登需要与顾客直接沟通

    陈春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

    金光管理学讲席教授

    很多人问我,传统的制造企业,特别是服装纺织业,该如何面向互联网。派登洋服的这个选择可以给大家一个示范——智能制造,实现个性化规模定制。

    找到个性化与成本的平衡点

    制造转型会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我曾经在很多场合说过,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冲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互联网1.0时代,这个时代以消费为主,改变的是所要获取的流量和渠道。第二个阶段是互联网2.0时代,也就是产业互联网时代,这个时代一定是以专业和产品、服务的价值创新为核心。产业互联网能够给制造业带来机会,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互联网属性。传统制造最大的特点是成本与规模之间的效率,而在互联网时代,需要的恰恰是成本与个性化之间的协同。如何在满足个性化的基础上有效降低成本,的确是传统制造企业很难完成的任务。派登洋服所做的智能化转型,就是为了拥有互联网的属性,可以完成智能制造,实现个性化规模定制,通过个性和规模定制的方式,让个性化与成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方向是对的,而且是必要的。

    今天,互联网的下半场已经开始。在我看来,互联网下半场的核心,是智能化,是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损耗。因此,亚马逊和阿里巴巴的新零售方式,无疑是互联网下半场的领先模型,因应而起的是各个行业新发展模式的出现。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提升效率、实现柔性化,以及直接与顾客对接和沟通,成为发展的核心价值。

    派登洋服的智能定制、建立西装与衬衫的样板数据库、承诺5~7天交付产品等做法,都是极有价值的,只要持续去做,等到效率更高、损耗更少、与顾客沟通更顺畅的时候,经营的结果就会呈现出来。

    智能制造需要融入一个生态

    总体来看,派登洋服智能制造的转型已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而且相对于很多传统服装制造企业而言,它走得比较领先,并获得了一定的经营效果。

    但是,需要特别思考的是,智能制造还是制造,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与顾客直接沟通的问题。相比传统制造企业,智能制造解决了“制造端”的价值释放问题,但是和传统制造企业一样,仍需要解决“消费端”的价值释放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派登洋服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才能得到解决。作为供应链居中的一个环节,智能制造要真正发挥作用,离不开前端和后端各个环节的参与和配合。换句话说,智能制造需要融入一个生态才会有意义。如何构建这个生态系统,是派登洋服面临的一大挑战,也是必须去应对的一个挑战。

    派登洋服可以选择构建一个“基于制造的生态系统”,从改造千千万万个传统服装制造企业入手,成为传统服装制造企业的一个智能化平台,整体提升服装制造企业的智能化水平,由派登洋服牵头打造一个全球智能化服装制造基地。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政府、金融等一系列战略伙伴共同参与。

    另一个方向是构建“基于顾客的生态系统”,从顾客个性化定制入手,让千千万万的顾客可以直接与派登洋服对接,让顾客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随时随地得到派登洋服的帮助和服务。在这一点上,他们就需要学习零售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换句话说,派登洋服在完成智能制造的基础上,还需要一个转型,那就是转型为“智能定制”。这一步难度巨大,可能需要创造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因为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学习,只能自己去摸索和创新。

    但是,任何转型都需要在取得当期经营绩效的基础上展开,所以,我还是建议派登洋服继续把现在的业务做好,继续拓展订单量。如果派登洋服想先从海外市场展开,那就加大海外市场的开发力度,充分释放工厂50万套的年产能。与此同时,派登洋服要尝试着去创新商业模式,走出一条全新的智能定制的路子。

    我觉得派登洋服董事长陈乐春在消费端所做的尝试都是极富意义的,但是需要像倾力于智能制造那样,去探索消费端的创新。随着新渠道、新零售模式的出现,以及普及速度的加快,派登洋服应该在这个领域加大尝试和创新,看看可否打开边界,达成更广泛的合作,比如案例中谈到的与百货卖场的合作、与品牌商的合作,等等。其实,他们还可以和设计师合作,和网红合作,充分发挥智能制造的“柔性化”能力和效率。

    回归产品本质

    服装智能定制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是让我觉得派登洋服做得非常好的地方。不过,我希望派登洋服能理解几件重要的事情:服装是一个个性化的产品;定制是一个个性化的需求;智能制造能够帮助达成个性化的需求。似乎这三者之间是一致的,但是,我们需要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服装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服装的核心价值一方面是功能属性的,另一方面是情感属性的,如果服装不能够满足情感属性,也就无法呈现个性化的价值。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派登洋服思考得还不够深入。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在案例中,看到的始终是派登洋服关于成本的思考,关于顾客价格敏感性的思考,关于交货期的思考。成本、价格、交货期,恰恰是制造企业的思维方式。但是,我更希望回归到服装的本质特征上,这是一个功能属性和情感属性都需要兼顾的个性化产品,如何在核心价值上花些功夫,或许能够帮助派登洋服找到一条与顾客直接沟通的可行之路。

    案例点评二

    柔性制造的未来,还在路上

    魏炜——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教授

    派登的探索代表了一大批服装生产企业的转型之路。

    在中国,服装行业的高库存、高退货率是持续多年的行业性痛点。而柔性制造代表了一类探索的方向。其商业模式探索,主要分为三大类:面向C端,做服装个性化定制;面向B端,做柔性生产,让品牌商可以小批量下订单,降低库存;C2M,消费者订单直接对接工厂。事实证明,这三条路都不好走。

    面向C端,做服装个性化定制。按照派登和其他同行的探索,它们在产能上已经实现规模化,但难的是获取订单的规模化。一年50万件产能,其实只用了差不多10万件。订单的来源主要有三个:国内市场,附加值不高,市场还没发育起来;国外定制店,按照派登的实践,消费者基本不认外国人,中国企业切入国外定制店很难铺开市场;电商,很难实现规模化订单,消费习惯也正在培养当中,而且其订货周期和效率,跟电商的高效率、快节奏并不匹配。

    面向B端,帮助定制商家或品牌商做小批量订单生产,降低库存。但是,商家(B端)的需求跟消费者(C端)的需求并不一样,消费者追求消费价值(高附加值或高性价比),商家则追求经营利润的增加。在这点上,柔性制造能带来的经营利润附加值并不十分明显,这正是柔性制造在B端市场推得并不顺畅的原因。

    C2M是消费者下订单,直接到工厂,也属于智能制造、柔性制造的范畴。由于C端的需求没有被激发出来,这部分所遇到的难题跟上文提到的面向C端基本类似。

    柔性制造为啥难落地

    为什么一个非常好的技术,代表未来智能制造、柔性制造的平台,在商业应用上这么难呢?

    首先,这跟服装产业价值链的附加值分布是分不开的。服装行业是标准的微笑曲线。总体而言,附加值高的部分主要体现在品牌、研发设计、渠道、销售终端上,生产能提供的附加值总体是比较低的。

    以品牌为例,品牌服装和非品牌服装在利润上相差非常大。请注意,这里指的品牌,不一定是昂贵的高端品牌,即使是快时尚,看起来价格不高,其在品牌上的投入和效果也是很明显的。只不过,高端品牌拉动的主要是单品的高价格;而快时尚拉动的主要是销量的爆发、周转的快速。这也是为什么ZARA、H&M等快时尚品牌用了很大成本投入品牌营销的原因。

    现在看来,不管是派登,还是其他探索柔性制造的同行,在品牌上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注册了一个牌子,没有真正投入品牌营销,最终只是有名字,没品牌。而在服装市场,没有品牌,想要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从而赢得市场订单是很困难的。如果把企业看成是供给侧和需求侧,就可以看出:在供给侧,柔性制造已经达到了比较好的生产效率,实现了精准信息、个性化定制,具备了一定的周转效率;而在需求侧,订单远远不足。两边结合起来,就是柔性制造的生产线“胃口大,吃不饱”。因此,本质上说,柔性制造其实并没有解决前文提到的“高库存、高退货率”这个持续多年的行业性痛点。

    其次,个性化定制给用户带来的价值是非常有限的。用户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去换取一个个性化定制的服务体验,其增值溢价并不高。即使是在有限的价值空间内,品牌所发挥的重要性也是非常大的,同样需要企业做品牌投入。

    对于B端客户或者行业来说也一样,服装行业的普遍痛点是高库存、高退货率,10件衣服基本上要退回3件;而个性化定制,虽然可以把订货期缩短一半(从一般15天缩短到7天),但成本需要增加30%。这么算下来,柔性制造其实并没有带来太大的价值空间增值。

    最后,对派登来说,这是一个多模式、多战略公司的转型过程。这里面包括零售、职业装、电商、B端等业务,不同业务需要的能力不同,要同时应对这么多业务,对派登提出了极大的经营挑战。显然,要成功的难度是极大的。

    如何突破困境

    为了走出困境,派登们可以怎么做呢?

    第一,可以考虑投入时间、精力、金钱,大力建设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真正建立起自己的位置,让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能把自己的产品纳入考虑当中。至于品牌是走高端,还是中高端,文艺范还是快时尚,等等,这都是企业可以自由选择的方向,也有各种标杆品牌可供参考,如LV、无印良品、优衣库、ZARA、H&M……一旦确定方向,企业就要在相应的品牌档次和目标人群中做持续的投入和积累,通过长期经营获得品牌位置,最终在消费者的购买选择中获得一定的份额。

    第二,可以考虑把上游的面料、纽扣等其他利益相关方列入商业模式设计的范畴,建立起服装定制化或柔性制造的生产系统。一旦在供给侧形成比较完整的供应生态,将有可能带动整个行业朝精准商业、柔性制造的方向不断演化,如果某企业在其中提前占据一定的有利位置,则有可能随着行业的发展而水涨船高地发展起来。

    第三,确定自己的能力圈范畴就是在“柔性制造的代工生产”,去寻找比较有实力的品牌商,帮助、支持它们去做定制化、柔性制造、柔性库存。当专注在柔性制造的代工生产,企业需要在工艺研发、流程建设、核心部件、专利技术等方面构建起自己的有效优势,这样,才能在与品牌商的互动当中,获得一定的谈判能力,长期来说,也才能建立起自己的持续竞争优势。

    第四,与品牌商合作,可以投资参股,或者分成合作。双方确定,一方做柔性制造,解决供给侧;一方做市场品牌经营,解决需求侧。双方共同投入,分担风险,而收益上也以类似分成的方式彼此分享。这样可以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分担,一起为柔性制造投入,一起获得收益。与单独建立品牌相比,这种方式成本较低,比较容易执行;与代工相比,这种方式收益更大。当然,其对能力的要求,也会比做代工更高一些。因为如果要获得分成的收益,柔性制造厂商需要具备持续性的可变贡献,而不是固定贡献,因此对能力也会有相应的要求。这是选择这类模式的企业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第五,可以把柔性制造能力与时装企业合作,帮助它们提升柔性制造、智能制造的能力。这种模式的前景跟两个因素有关:1. 时装企业转型做智能制造、柔性制造的价值空间增值有多大;2. 柔性制造厂商拥有的有效优势组成有多大。

    当然,派登们也可以把以上几种模式重新组合,设计出一些新的模式。但不管采取哪一种模式,都需要派登们做出明确的商业模式和战略选择,把这个作为持续投入的方向。并且不同方向需要不同的能力组成,因此,企业也要做相应的核心能力建设,这里面往往是复合性的、多个能力的组合。对这些核心能力的建设,企业需要做有步骤、有计划的安排,这样才能通过长期投入建立能力,进而建立竞争优势,最终导向企业的成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