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新零售实战宝典 > 转型探索的思考边界

转型探索的思考边界

    总结派登们的转型探索,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首先,柔性制造是一项新技术,而且有可能改变行业未来。但是,单纯一项技术并不能实现转型。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战略选择(瞄准高端、中端还是低端市场?面向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走线上还是线下?)、品牌建设(面向什么人群?针对什么喜好?满足什么需求?)、商业模式设计(就客户而言,选择C端还是B端?跟上下游及其他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利益相关方分别是什么交易关系?),等等。

    其次,这些战略、品牌营销、商业模式等问题的讨论,都离不开对服装这个产业的特性的讨论。新技术是不是改变了行业原有的特性?这是探讨所有企业转型议题时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在派登这个例子上,答案是,柔性制造并没有改变行业的普遍性痛点,高库存、高退货率仍然需要面对;也没有改变产业价值链的价值附加值分布状况——品牌、研发设计、渠道、销售终端仍是附加值较高的部分。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事实上给派登们的转型探索划定了讨论的边界。

    上述两点,相信是很多行业转型过程中需要不断澄清、探索和回答的问题。

    案例点评三

    派登有可能再度沦为代工厂

    李伟勇——上海意锐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合伙人

    从最初的服装定制店,到后来为40多个国际品牌代工,再到今天的电子商务和智能制造,派登洋服的转型过程一波三折,但可贵的是,派登洋服董事长陈乐春始终没有放弃服装这个主业。更难得的是,陈乐春团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很多有价值的做法得以沉淀和传承,尤其是陈乐春起家的高端定制业务始终没有被丢弃,这为派登的下一步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资源。

    派登转型智能制造的决心非常坚决,陈乐春从定制零售业进入服装加工业,工人逾千,而转型智能制造后只保留了200人,这样的调整动作是巨大的,有壮士断腕的气度。

    派登的智能制造转型不仅有决心,更有耐心。智能化改造的最大难点在于得自己建立服装的样板数据库,派登工厂改造和数据库建设前后花了3年时间,之后又用3年拿实际的海外订单对整个定制系统进行测试。现在,派登智能工厂最大产能可以达到50万套。在应对市场需求方面,派登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

    伴随着智能化转型,在柔性供应链方面,派登已经具备了独特优势。西服定制7天做完,再用5天送到全球的客户手中,让卖成衣的商家感觉到派登的货品供应很灵活。派登可以基于智能制造,打造出一个柔性供应链,让商家补货简单灵活。

    派登转型智能制造后,更大的优势在于,相比贴牌加工,定制加工费每套在500元以上,毛利率能达到50%~60%。也就是说,派登的赢利潜力巨大。

    市场是最大的瓶颈

    派登的问题也就在这里,它的赢利潜力怎么发挥出来?从赢利能力构建角度来看,派登已经做了非常艰难的智能制造基础建设,但要真正挖掘和发挥智能制造的价值,将智能制造能力转化为赢利能力,派登面临着更为艰难的挑战。其中一个巨大的挑战是,派登最大的生产能力可以达到50万套,而目前实际产量才10多万套,显然,市场已经成为派登的瓶颈。如何突破市场瓶颈,是陈乐春无法回避的挑战。

    在市场方面,我们来看看派登的几块业务。首先是定制店市场。派登洋服品牌原来已经做到整个杭州家喻户晓,但40多家定制店到现在关了一半》要不要重新做自己的定制店?陈乐春现在比较纠结。其次是海外定制市场,现在10多万套产量里面,有七八万套西服和衬衫是海外订单。虽然在澳洲、美国、欧洲都有客户,但总体数量不多,大概一两百个定制店,每个定制店每天平均下单0.7套西服。虽说派登有海外招商团队,但现在很弱,只有几个人,市场力量明显不足。第三块是国内定制市场。陈乐春认为国内定制市场还不够成熟,因为消费者现在没有把定制看作生活之必须,这个市场的增长需要一个过程,可能到某个时间会迎来拐点。第四块是职业装团购市场。随着海澜、罗蒙、报喜鸟等相继进入,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派登业务出现下滑。而且,派登的市场以浙江为主,去年浙江市场的业务占到70%,外省30%,要开拓全国市场,又碰到人员和管理问题。另外,职业装的赢利点比较脆弱,就靠几个大订单。客户的单子今年做了,明年就不一定做,这是派登的隐患。

    可见,派登现在的市场操作和表现,明显滞后于生产制造环节的改善,其中的市场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也有巨大的市场机会。例如,陈乐春已经找到了国内市场的痛点。现在的零售商家今后几年会越来越痛苦,商家要卖货,就需要订货,可一订货,又怕积压,这为派登智能制造提供了发挥价值的空间。陈乐春想做的是,怎么让那些习惯买成衣的消费者感觉到更便利,怎么让卖成衣的商家感觉到派登的货品供应很灵活。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思考方向。再比如职业装市场,仅浙江省光西服、大衣、衬衫类一年就有3到5个亿。派登现在只占了10%到15%。全国职业装市场在100个亿,如果派登能占到5%,就是5个亿。至于海外定制市场,这是一个成熟的市场,派登已经具有价格便宜、交货时间短的优势,质量也不输当地的定制店,和当地的定制店合作很有机会,开拓海外定制店这个生意是派登优先考虑的。

    应该说,陈乐春的思路很清晰,问题是怎么样让自己的想法转化为可操作的策略,并尽快落地。

    建立系统性竞争优势

    纵观陈乐春的整个市场思路,派登主要做的是B端业务,并没有打算直接进入C端。也就是说,直接面对C端的并不是派登品牌,而是与派登合作的商家品牌,这应该引起陈乐春高度警惕,因为这种模式有可能让派登再次陷入代工的低利润陷阱。

    派登要想成为B端的友善伙伴和首选伙伴并不容易,这种伙伴关系更多建立在利益关系基础之上,这将是巨大的挑战。派登需要建立系统性的竞争优势,依靠价格优势是难以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只做到柔性供应也不足以形成决定性的市场优势。

    派登需要建立的系统性竞争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对B端客户的良好服务水平(如灵活供货),更应该超越B端商家及其品牌,对终端市场有更为前瞻性的把控,占据整个智能制造生态链的制高点。反之,如果只是坐等B端商家给派登更多的优质订单,派登将再次沦为代工厂。

    ※※※

    派登转型之路已经开启,但仍在路上。能否真正发挥智能制造的优势,兑现价值,关键在于市场瓶颈能否有效突破。

    对中国制造业而言,尤其是对服装制造业来说,派登已经做出了非常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不管最终结果如何,派登都将为其他制造型企业转型提供难得的参考。我们期待派登能够持续突破,成为智能制造的一个典范。

    案例点评四

    派登应该建生态圈

    戴德星——厦门爱定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经理

    这个案例我认真读了两遍。派登洋服董事长陈乐春从1990年开始创业,顺势而为,前后三次主动转型,尤其是早在2009年就尝试生产线智能化改造,进入个性化定制,这样的思维真的很超前,我非常认同。作为C2B个性化定制的同行,我很想向派登学习。在这里,我想跟陈乐春董事长和其他同行探讨几个问题。

    智能化还是自动化

    如今,工业4.0、智能工厂、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的热词。很多制造企业都在尝试智能化改造,它们在原来生产线的基础上,给机器加个CPU,装个自动化设备,就说自己是智能化了。这一点我不太认同。我认为这还是自动化,最多是自动化升级。

    真正的智能化应该是很多事情完全不需要用人脑,而是由机器自己判断、做决策并完成。智能化的生产线是一种高度柔性的生产线,完全可以高效地做到按需生产、单件生产。通过自动化改造,工厂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用人,但跟智能化还有很大的差距。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做鞋面,有一个自动编织的机器,当我设计出鞋面的花样后,需要程序员通过编程把花样录入机器,机器就会按照这个花样把鞋面织出来。这只是实现了鞋面的自动化编织。如果是智能化的话,我画完花样后,机器应该能够直接读取,然后直接把鞋面织出来。

    派登在生产线的前端几乎没有了人工打版和裁剪,用户量体数据输入后,制版系统和裁剪系统会自动完成打版和裁剪,从这些来说,派登已经小部分实现了智能化。如果用户量体不需要人工,车缝流程也不用工人,从下单到成衣下线,整个过程全用智能化机器来完成,这才是完全智能化。所以,对派登来说,在智能化这条路上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和努力。

    定制市场有多大

    国内提“个性化定制”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整个市场的需求还没有被开发出来。说到个性化定制,我觉得它有两个概念:一个是量身定制,根据你的身材、你的脚来定制,这是深度定制,要有很多基础数据,采集这些数据很困难,但派登在数据方面已经有多年的积累,做西服定制也有丰富的经验,这是它的优势之一;另一个是创意定制,比如鞋子,可以进行鞋面涂鸦,换颜色,或者改变形状,这些都属于创意定制。

    相比量身定制,创意定制更灵活,更简单,更能体现个性化,所以也更受年轻人的青睐。派登洋服的定制主要是西服。我预判随着社会的发展,定制市场肯定会越来越大,但是西服定制会有很大挑战。毕竟,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随意、休闲、个性化的服饰,千篇一律、太过正统的西服,不会是他们的日常首选。而且,西服是正统服饰,跟个性化创意很难融合,派登应该考虑到这一点。

    只做价值链一环

    我认为今后很可能会出现价值链分工,如果像原来一样,设计、开发、采购、生产、销售都是一家干,肯定会有很大问题。未来可能是什么样呢?有一群人专做销售,他们都是品牌意识很强的人,会包装做品牌;有一群人是设计师,他们独立于工厂,专门做产品创意设计;那么,工厂干什么呢?工厂就像富士康一样,专业进行生产制造,不做品牌零售。当然,富士康本身也是个品牌,是制造品牌,它是制造过程质量保证的象征,同样可以对终端用户产生影响,为产品做背书。

    所以,派登洋服的核心优势在于柔性制造,它把这一块继续做强,把质量做上去,然后跟设计师、渠道商、零售商、平台商等合作,大家一起来做市场。也就是说,未来一定是靠合作共赢,大家都是生态圈的一份子,都是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虽然各自分工,但通过信息化系统和游戏规则,把它们连在一起。

    寻找志同道合的人

    虽然我认为西服定制今后可能遇到很大挑战,但也并不建议派登现在就来个突变,放弃这块业务,甚至转向创意定制。这样做太可惜了,因为派登已经积累了很多数据,并拥有丰富的定制经验。而且,从它现在的生存状况来看,应该还算不错。

    所以,派登可以继续现在的西服定制业务,同时慢慢开放自己,跟其他制造企业、渠道商、平台商、零售商、供应商、设计师等广泛接触,尤其是要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先建立起一个小的生态圈,然后再去影响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

    一旦大家能够整合进来,形成成熟的生态圈,就会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有的制造企业可能担心:会不会沦为加工厂,看前端渠道商的脸色,利润被压榨?其实,如果真正形成一个生态圈,就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不能独立于谁。彼此之间不再是原来的供应商关系,而成了供应链关系,一环套着一环。

    当然,这条整合的路会有难度,而且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派登现在就该开始了,去找出那些愿意共同打造市场的人。

    案例点评五

    渠道合作与终端零售两不误

    胥正川——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派登是一家顽强的企业,从1990年发展到今天,它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史,从手工作坊起家,逐步发展为国际品牌代工,然后又转型升级为自己的品牌厂商。前面两个阶段其经营有章可循,难度不是特别大,到了第三个阶段,真的是要摸着石头过河了。中国有很多服装企业还处在人力密集型的发展阶段,多数的信息化水平还不高,更别提智能制造了。派登的体量不是很大,却敢为天下先,其领导人的企业家精神值得肯定与赞赏。从长远来看,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是必然的,派登的智能化生产战略决策是正确的,但转型的步骤与时间节点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