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麦肯锡工作法 > 跟随导师的引领

跟随导师的引领

    麦肯锡的团队在工作上绝不妥协,一直孜孜不断地追求卓越。其实,他们多数人都有一个师傅或者导师,这些人能够随时指导自己的工作,当你遇到难题时可以随时跟他们商量。

    麦肯锡历来重视导师的作用,他们认为,你遇到的任何形式的问题,某人其实也同样遇到过。如果这个人恰巧是你的同事,那么你可能仅仅需要打个电话,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如果这个人在别的地方,你需要做的是尽可能联系并找到他们。

    在麦肯锡,从分析师到主管经理,每个人都有导师的监督和帮助。这一点非常吸引那些职场新人,他们不需要重复别人犯过的错误,只需要学习经验、汲取教训,短期内他们的职业能力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

    咨询是什么?就是发挥个人智慧的过程,仅凭一人是无法让个人智慧充分发挥的,所以,想让智慧集中,就必须主动与自己的前辈、上司、同事多交流、多学习。如果在这个领域中遇到了问题,就去询问一下这个领域的精通人士。在麦肯锡,抱有这种想法的大有人在,你可以看到很多员工与自己素不相识的人沟通、讨论。

    不过现在很多人都不太善于与他人交流。这种人通常害怕吃闭门羹,怕提出的问题被对方讥笑,自己先把自己打败了,给了自己一个消极的印象。无须想太多,直接去向对方请教吧。其实你可能不相信,人们是不太善于拒绝一个没有别的企图而单纯向自己请教的人的。即使他被问的时候会觉得很麻烦,但还是会静下心来听听对方想要问什么。迈出这一步的关键在于不要想这是给对方添麻烦,而要以轻松的心态去咨询。如果自己向对方提出的要求小而容易(比如借相关资料),对方会不假思索地答应。这样一来,给过自己小小帮助的人希望能更多地帮助自己,你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这样行了吗?你还需要什么?不然把这些也带走,可能对你也有用哦。”

    对于人类的这种行为、心理特征,心理学上有个名字——“富兰克林效应”。正如他的名字一样,这是由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提出的,即施恩于人的人希望更多地施恩。

    其实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吸收经验,更要吸取教训。很多教训尽管不是自己亲身所经历的,但如果你觉得和自己无关那便不对了,别人能犯的错误我们也极有可能会犯,别人得到的教训正是自己的警示,我们应当在别人的错误中汲取经验,这样才能帮助自己少走弯路。

    导师就是我们进步的阶梯,他们可以给我们的工作带来莫大帮助。我们工作中的进步离不开这种进步的阶梯。所以,请务必寻找自己的导师,他们是你尊敬的人,他们有着足够的耐心为你答疑解惑,也会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拉你一把。好好地跟自己的导师学习吧,从他们那里你会收获颇丰,有些知识甚至会让你受益终生。

    以中立的态度看待一切

    无论你是在向别人请教还是收集资料信息,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就是要“顺从”地听别人讲话。

    也许看到这里有人会有疑问:前面不是讲过要一边思考一边聆听对方讲话吗?这不是很矛盾吗?这里所说的顺从并不是让你不思考,而是说,在最初尽量不要有“此人说话实在很难懂”“他说的这个我没听过”“这点好像没那么重要”等主观臆断,不要带着评价去聆听请教。周围的人、事物和信息都有丰富的多样性,中肯的观点有利于零设想的开展。就算是失败也有多种可能。

    你是不是有过这种经历:就算这件事情看上去已经不成功了,但是回过头想想,反而有一种“幸亏当时去做了这件事,否则事情会变得更糟糕”的想法,失败的事情反而往好的方向发展了。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别做评判,尝试着去看看这些失败的事情是否为自己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保持顺从心态,避免主观臆断非常重要。

    很多人总是会把“我不能”“我不行”挂在嘴边,这甚至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难道我们真的不能、不行吗?经常把这些话挂在嘴边真是愚蠢至极。因为你不能不忽略“心理暗示”的作用,认为自己不行就等于暗示自己,给了自己消极的心态,你的意识接受了“不行”的指令,你就会真的认为自己不行,就会向着不行的方向发展。

    如果一个人一直抱着“我做不好”的心态,这种心态便会像个无形的枷锁一样跟他形影不离。否定自己就会让自己变得负重不堪,也会使自己丧失与外界有信心地联系的能力。认清并且相信自己,那么你就会换个方式看周围的环境,很多事情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困难。假如遇到特别棘手的工作时可以试着这样问问自己:“这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我能从中学到什么呢?”如果每次都能有这样的思考,那必定会为你今后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养成每天做总结的好习惯

    如果问下班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大概所有人的答案都会是回家。诚然,这种想法无可厚非,然而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下班之后,在别人轻快地迈起回家的步伐时,你还留在公司,简单、快速地将这一天所做的事情都重新梳理一遍,那你可能就会得到比他们更加显著的收获。我们会对这一天的工作印象更加深刻,哪些地方做得不错、应该保持,哪里还存在问题,下次再遇到要如何补救,等等。如果不记录下这些东西,一天的工作很可能就白费了。做完了这些,再回家也不迟,虽然看似要耽误许多时间,然而,只需要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这样做是有价值的,可以让以后的工作更加畅通无阻、效率更高、问题更少、业绩更突出、更受上司的赏识,以及获得更多的工资。这种做法甚至还能给你带来更安稳的日常生活,使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渐渐变得轻松,工作之外的时间当然就不用为它多操心了,放松地去享受生活吧。

    然而,习惯的养成不是在于开始,而是在于坚持。人身上总是有惰性的,许多事情都会让我们产生松懈的念头,从而中断我们的记录,像加班到很晚,或者感到疲惫,你可能就会对自己说,明天再说吧。然而又有多少个明天呢?更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到了明天,你就将这一切抛之脑后了。丢掉一个习惯要比养成一个习惯容易得多。要一个人在几天之内短暂地记录几次工作并不困难,难的是在冒出这样的想法之后,我们是否还能够克服懒散,不间断、不挣扎地继续下去。如果你做不到,每天落下一点,长此以往,你失去的就会越来越多,也会被不断进步的其他人抛下好长一段距离。

    我们应该时刻警惕这种情况的发生,所以,养成记录工作日志的习惯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当你回头的时候,每一次超越都历历在目,将是何等幸福。

    我们记录工作日志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工作做到最好。而它的确不会辜负我们的期望,在记录中,我们的弱点和问题会被放大,相应的,解决它们也会变得更加简单;重新观察的时候,它们会以一种脉络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时候我们是目光清明的旁观者,大脑也更加灵活敏锐了,剖析起来就会变得简单很多。这样解决问题,还能带来更大的成就感与乐趣,久而久之,我们能够感受到长足的进步,感受到工作对我们的需要、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有一家企业的员工就被要求书写工作日志,因为他们的老板在记录日志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好处。多年来,激励他在工作中勇往直前,指导他细心缜密地解决问题的都是工作日志。刚开始,他着手书写时只是抱着迷迷糊糊的目的,不存在特定的目标,也不会严格地制订工作的顺序与计划,只是想用这种方式做好每天的总结,顺便分析解决一些日常的困难,梳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头脑风暴。就这么持续了一段时间,他突然发现自己因为这个习惯受益匪浅,于是他每天都雷打不动地总结当天的工作,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反思今天的所作所为,制订明天的计划,就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一样认真。当你回顾并记录一件事情,能够比亲自实施它更加理性,思考得更周到,当然也能够更轻松、更便捷地抵达目标。

    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忙碌,每天都生活在紧张与压力当中,到处奔波,生活和工作的齿轮都飞速运转着。在这样的环境中,人很容易变得浮躁,难以专注,怎么还有时间和精力回头对工作做反思、总结,记录工作日志呢?甚至,下班之后,你坐在办公桌前,都会想不起今天到底做了哪些实质性的工作;如此生活一整年,到了年终总结的时候,就更加一片空白了,开会的时候结结巴巴、手足无措,不知道该说什么。有许多老员工,辛勤工作了一整年,每天都专心工作,不知为什么却很少获得升职的机会,总是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于是,他们感到气馁,自怨自艾,甚至将原因都怪到别人的头上,认为都是领导没有知人善任的能力。当然,他们的问题并不止一个,然而至少有一点是因为对自己的认识不够深刻,难以发现工作中的问题。

    工作日志具有极大的实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节约时间,并且保证工作总结更加巨细无遗。日志条理清晰、顺序分明、主次完备,具备省时省力的特性,既有助于反思今天的内容,又有利于执行明天的计划。只要每天都坚持完成任务,过段时间回头看就会特别充实。

    2.工作日志可以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执行的效率。试想一下,当你拟定了许多任务,然后在不久的时间里一一完成,将写在日志上的任务一条条划掉,是多么有成就感。工作日志能够起到提醒和督促的作用,可以指导我们按部就班、有理有序地完成工作。之后还能反复检查,如果发现哪里出了问题,就能及时调整,这样工作起来会更加主动积极。

    3.让工作井然有序,保证顺利衔接。很多时候,我们一下子走神了,或者停止了两天手生了,就会不知道该如何继续某项工作。而工作日志能够保证我们两件事之间衔接得顺利、有条理,不会被纷杂的头绪扰乱。

    4.工作日志能让人更好地积累经验。很多时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出现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记下来了,说不定之后就会重新碰到,就算忘了也可以随时查阅,这样就可以省下很多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