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麦肯锡工作法 > 帮助被访者消除焦虑感

帮助被访者消除焦虑感

    说到访谈,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予以配合,但不排除有人会抱有抵触情绪,特别是涉及企业的敏感问题等,被访者会心存顾虑,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为了保证访谈的顺利进行,不要去碰对方敏感的神经,避免访谈无功而返。可以在访谈中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对方充分放松神经,提供更多的信息。如果不这样做,就会造成紧张的气氛,让对方感到焦虑不安,乃至产生抵触情绪,走访的目的就很难达到了。

    举个例子,麦肯锡公司帮助一家大型制药公司进行重组,咨询顾问和他的项目经理准备走访该公司的一位中层管理人员。这位管理人员在这里已经工作了20年,他很看重这份工作,麦肯锡的介入让他非常焦虑,生怕因此而丢掉饭碗。走访者到来时,他去给客人倒咖啡,发现他的手在颤抖,倒了好几次才勉强倒出来。显然,他的精神高度紧张。

    这个案例也在提醒我们,在走访时要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尤其要使被访者精神放松,没有心理压力。我们要怀着一番善意,让被访者感觉不到任何敌意,甚至是虚心求教的。我们也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从对方角度出发考虑一些问题,想想对方有什么苦衷,比如被访者可能担心自己的职位、担心自己的饭碗。我们要让对方感到我们不是去审查的。我们要带有充分的尊重,要给对方以安抚,使对方心理放松。走访的目的可能只是为了几件事情,不要为了简单的几件事让对方感到无路可走。有些问题在商业环境下也许是正常的,但要注意的是走访不同于商业场,走访的环境不是商业环境,在走访中,有些问题会变得非常敏感,所以要谨慎进行。

    怎样才能消除被访者的焦虑不安呢?关键是要向对方解释清楚走访的目的,那就是为了帮助解决企业的问题,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这本身是件好事,对被访者个人和企业都有益处,这件事做好了,企业会因此得到发展,这其中也有被访者的功劳。这是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是对企业的贡献,这样讲,不仅会使被访者清除顾虑和焦虑,而且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我们的意图一旦被对方接纳,他们势必会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帮助我们了解情况,甚至帮助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在走访中,我们除了通过对方了解情况,还可以向对方反馈一些情况,这样,就使各方面的信息得到了分享。

    前面讲到,我们要尽力安抚被访者的情绪,让对方充分放松,这里还要强调一点,就是我们不能利用对方的顾虑去施加心理压力以此获得信息,这就如同警官办案,一脸威严,虎视眈眈,这会对被访者造成心理压力,他们甚至会因此沉默,态度消极,不予配合。有的人习惯于高高在上,颐指气使,这种工作作风要尽力避免。

    处理可能遇到的困境

    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情,走访中遇到的情况也是五花八门的,或者顺利,或者困难,有的积极配合,有的消极抵触。一切顺利时皆大欢喜,遇到困境又该如何应对呢?还是要讲究一些方式方法,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备才能无患,没有这样的思想和技术上的准备,很可能一开始就遭遇危机,甚至无功而返;有了准备,就能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完成走访任务,即使发生意外,也有办法应对。

    纽约有一家大经纪公司,因为担心公司在赢利方面的能力不足而落后,就请麦肯锡公司对他们做一次全面的“体检”。没想到,这个举措竟在公司引起轩然大波,以致人人自危,担心因此要进行大规模的裁员,生死存亡似乎都要由麦肯锡来定夺了。这样,在企业内部就自然出现了支持和反对两派。

    哈米施·麦克德墨特是新任项目经理,他按照事先拟好的方案去走访该公司一位高层经理和他的管理团队。但是,难题立刻出现了。一走进经理办公室,迎面而来的就是对方的坚决抵制,经理一上来是这样说的:“哈米施·麦克德墨特?你就是那位告诉董事会我一直拒绝实现我的削减成本计划目标的人?”话语中带有明显的敌意。哈米施有备而来,他不急不躁,非常冷静,对经理的抵触情绪,他没有当即做任何反驳,而是友善地劝解对方使其冷静。

    其实,所谓敌意的产生也是对方在试探我们,看我们是否会因此退缩。如果你被对方的强势给吓住了,从而退缩了,对方就会得寸进尺、步步紧逼,直至把你撵走。但你表明来意,表明自己的善意,在自己的内心树立必胜的信念,就能使对方的态度缓和,最后才会接受我们的安排。

    这样的场面果然出现了,当我们表明了坚决的态度后,对方的几个下属急忙进来,为刚才的不礼貌表示歉意,对我们的来意也表示了理解和支持。这告诉我们,当你工作进行得周密、无懈可击时,就会赢得对方的信赖,对方就会对你有几分敬意。从此,我们同这家公司的很多人建立了信任关系,为后来的工作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般来说,麦肯锡的顾问们从顾主公司的高管那里都能得到支持,这犹如得到了尚方宝剑,在工作中就少了很多麻烦。

    在走访中,我们要表现出礼貌和谦恭,要带着一片诚意,充分尊重对方。一般来说,在我们的诚意下,对方都会积极配合,诚心诚意地帮助我们,为我们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当然,对有些可能发生的情况我们也要有所准备。比如,对方可能的抵触情绪,不愿回答某些问题,甚至态度并不友善。为了完成任务,我们有时不得不拿出尚方宝剑,刻意向对方说明来意,说明是谁授权给我们,甚至可以当场与领导进行电话联系,把领导抬出来,当然,这也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这种情况还是尽量不要发生,因为这样一来大家反倒会感到不安,场面也会很尴尬,以后就不太容易再合作了。

    还有一种现象需要注意,就是你说什么对方也说什么,而不正面回答你的问题,或有意回避,这也是消极抵制的情绪。麦肯锡有位项目经理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走访之前,他拟定了提纲,准备用一个半小时进行访谈,但与对方接触时,对方却只给他半小时。就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对方还只顾按照自己的思路夸夸其谈,经理都插不进话。对这样的被访者,如果是真没有办法,就只好换人了。如果这个要求也难以实现,就只好请对方的上级领导做做工作,让对方配合访谈。这也是无奈之举,不得已而为之。

    最后要说到一种情况,也是最难处理的。当你进行走访时,对方清楚地知道,这次走访可能就意味着自己要走人了;而你别无选择地要执行自己的职责,同时还要争取对方的理解和帮助,所以自始至终你都要保持情绪的镇定与平和。

    应对谈判心理战

    在20世纪70年代,埃及和以色列针对西奈半岛问题进行了谈判,以色列坚持对西奈半岛主权的占领,埃及则要求全部主权,双方争执不下。调停者在地图上反复画出分界线,但双方都不满意。

    调停者进行了一系列比较研究,发现问题出现在双方的关注点上。以色列关注的是国家安全问题,由于以色列和埃及相邻,西奈半岛在中间是一道天然屏障,可以防止埃及的军事力量靠近以色列;而埃及关注的是国家主权,西奈半岛属于埃及领土,埃及要保持领土完整,所以要求收回半岛。

    根据双方关注点的差异,调停者确定了问题对立的统一点:以色列将西奈半岛全部归还埃及,满足埃及对领土完整的要求,而埃及则要保证西奈半岛大部分地区的非军事化,满足以色列对国家安全的要求。这样就达成了双赢的结果。

    赫伯特·胡佛总统对自己的言行一向非常谨慎,很少公开发表政见,如果记者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他也会十分反感。一次乘火车外出考察,那还是他就任总统前,恰好有位记者和他在同一节车厢。记者总想让胡佛谈谈自己的政见,但胡佛一直沉默不语。这时,火车经过一片新开垦的土地,记者忽然心生一计,他故意嘟囔着说:“没想到这里还用锄头开垦土地。”胡佛听到这话终于开口说道:“胡说,这里早就开始使用现代化设备了。”接着,针对垦殖问题他又谈了很多。不久,一篇题为《胡佛谈美国农业垦殖问题》的报道在报纸上刊登了。

    在强大的对手面前,或者自身处于弱势时,如果采取强硬的态度就很难达到目的,就像埃及和以色列之间的谈判,如果双方都态度强硬,就无法打破僵局。我们应该向那位记者学习,寻找化解矛盾的关键点。

    麦肯锡人在走访中经常会遭遇攻击性、竞争性都很强的对手,即使是那些共进退的合作伙伴,想从他们那里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也是很困难的,比如在涉及商业机密、企业隐私等问题时,常会出现阻碍。

    从大量的走访中,麦肯锡人发现,在遇到这样不利的情况时,最不可取的方式就是采用与对方相同的策略,直接地、坚决地索取,这势必引起对方的警惕甚至反感,我们不但达不到目的,还有可能导致关系的破裂。我们可以暂时避开锋芒,换个角度让对方消除顾虑和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