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幸福

    有学者做了一个研究:普通人的幸福。过程略去不表,最终得出一个幸福来源的7S模型,如图1-14所示:

    图1-14 幸福来源的7S模型

    模型图左边,更多的与胜任感相关:

    ●物质满足,指对金钱、名誉、地位等外在物质条件感到满意。

    ●专业成就,指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出众业绩和成果。

    模型图右边,更多的与归属感相关:

    ●家庭温馨,指家庭环境拥有一种亲切体贴的氛围。

    ●人际和谐,指人际关系稳定和睦,与他人交往的过程很愉快。

    模型图中间,更多的与自主性相关:

    ●愉悦事件,指能让自己身心快乐的活动或事件。

    ●自主控制,指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可自主把控。

    ●身体健康,指身体状态良好,有足够的精力和体力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类事件。

    如何来理解呢?

    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要获得真正的长久幸福,必然离不开我们的自主性。生活中必须有能给我们带来身心快乐的活动或事件,我们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能够自主控制。此外,最基本的是,我们的身体状态应该是良好的。

    这就有了幸福的三个基本要素:愉悦事件、自主控制和身体健康。

    我们自由和自主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财务上的相对自由和物质上的相对满足。弗洛姆说:“存在的本质即在于占有,当一个人什么都不占有的时候,他很难去给予,而当他很难给予的时候,他甚至可能会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举个极端的例子,你连老母亲或妻儿的生活都无法保障,连最基本的物质都无法给予,你还能幸福吗?

    我们要获得物质方面的满足,我们要索取,则必须要有奉献。或者说,我们要从别人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则必须能够为别人提供某些东西,即在工作中做出的业绩和达到的成果(专业成就)。

    当然,专业成就除了能让我们实现物质满足从而变得更幸福,它本身也是有助于提升幸福感的——专业成就能给你带来肯定、认可和成就感,以及社会声誉和地位等。

    这样就有了幸福的另外两个要素:物质满足和专业成就。

    即便我们体会到愉悦和自主,即便我们拥有了成就和能力,我们的人生也未必是圆满的,我们也未必就能获得幸福。这是因为,我们是“社会人”,尽管关系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烦恼和困扰,但关系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却是活着的意义所在。假设你失去了和所有人的联系,我相信,对大多数人而言,无论他怎样自主,拥有怎样的成就或能力,都无法实现真正的幸福。

    这就是构成幸福的又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关系。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父母所生的,绝大多数需要并渴望家庭的温暖,以及来自家人的疼爱与关怀。除此之外,我们在生活中还需要和很多的人打交道,我们总是希望和他人交往的过程能够很愉快。

    因此,家庭温馨和人际和谐也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如此一来,自主性、胜任感、归属感这三个方面就构成了幸福的三个重要条件,而这三个方面又细分成7个维度(如图1-15所示),构成了我们幸福的来源或条件,我们把它们称作幸福的7S模型。

    图1-15 幸福的来源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比较完整地理解如何才能幸福,幸福来源于什么了。

    问题在于,知易行难,看起来简单的东西要做到却往往不是件容易的事。

    要同时满足幸福7S模型的几个条件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自主控制:谁不想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自主控制权呢?但有些时候,我们在生活的逼迫下还是不得不去做很多自己未必愿意去做的事情。

    ●身体健康:工作太繁忙、熬夜加班、应酬太多、没时间锻炼身体……

    ●愉悦事件:工作、收入、爱人、孩子……哪一个能让人省心了,哪能有那么多愉悦?

    ●专业成就:学习总是遇到意料不到的困难,自己能力水平着实有限。

    ●物质满足:钱哪有那么好挣?拼死拼活还是那么点工资。

    ●人际和谐:总是有一些人让人讨厌,让人很烦。

    ●家庭温馨:伴侣间总有那么多磕磕绊绊,父母子女间总少不了抑郁纠结,孩子免不了让人烦心担忧……

    哲学的观点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前因和后果相互联系,此物和彼物相互联系。

    1.前因和后果是相互联系的(时间维度)

    在幸福来源的几个维度中,身体健康和专业成就(其他几个维度一样)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的过往造成的。

    譬如,两个年轻人,一个抽烟酗酒,饮食作息毫无规律,经常熬夜,从不锻炼;另一个则饮食合理,作息规律,经常锻炼。那么可以想象,若无意外,一般情况下,在他们中老年以后,身体健康程度必然会有很大的差异。

    两个男孩,一个聪慧、刻苦,专心于学业,而另一个却愚笨、懒散,只要一遇上好玩儿的,他就会立刻将学业抛到一边。至于哪一个在学校中表现得更加出色,这是非常明显的,将来的专业成就也大致可以看出端倪了。

    2.此物和彼物是相互联系的(空间维度)

    身体健康出了问题,愉悦和自主性就无从谈起,专业成就则会影响物质满足进而影响到家庭温馨(贫贱夫妻百事哀)乃至人际和谐(贫穷较容易导致人的狭隘、偏激、短视,影响人际和谐)。

    通向幸福的道路

    没有通往幸福之路,幸福本身就是一条路,不管是我们的自主性(自主控制、身体健康乃至愉悦事件)、胜任感(专业成就和物质满足)还是归属感(人际和谐与家庭温馨),都离不开我们的努力。

    在职业生涯初期,千万不要有畏难情绪。不要一味地去贪图轻松和安逸,而是要尽可能选择那些有活力的行业,选择那些积极向上的团队和组织,从事那些对你来说有一定挑战的工作。这样一来,越到后来你的路就越宽,你的自主、胜任乃至归属的需求就越来越能得到满足。

    你的幸福之路,也将由此而开启。

    这样的职业抉择,会让将来的你感激现在的自己!

    圈里圈外

    最靠谱的职业规划是这样的—— 职业规划的逻辑

    职业规划与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思维混乱:对自我和职业及职业发展认识不到位,甚至有着严重的误解。

    ●信息和机会匮乏:受平台、视野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跳不出来。

    ●行动缺乏成效:没有正向反馈和激励,动力不足,无法持续努力。

    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掌握科学理论,更加深入系统地认识职业和自我

    在互联网时代,只要你愿意并善于思考,同时还能持续进行信息搜集和整理,几乎一切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以职业规划为例,对于职业世界,可以按照职业世界的分析逻辑去分析,如本书第8页图1-2所示。

    对于自我的探索,同样也有其逻辑和规律可循。在更为清晰地了解职业和自我之后,就可以更好地确定职业发展方向、目标及路径了,如图1-16所示:

    图1-16 职业规划的逻辑

    事实上,目前很多职业规划机构的“套路”差不多都是这样的。

    对自我的分析主要包括:

    ●动力系统:你的动机、价值观和理念追求。

    ●性格特质:如DISC、MBTI等,但我个人最为推崇的是大五人格。

    ●能力状况:主要是一般能力(核心是思考分析能力)和知识、技巧。

    对职业的分析,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

    ●线上:网上有大量的资料,你几乎可以搜到任何职业的相关信息和情况,包括岗位内容、职责、工作条件、发展方向和空间及任职资格等。

    ●线下:主要是职业访谈,针对你的意向行业、组织和岗位访谈相关资深职业人士,前文已有详述,此处不再赘述。

    然而,这看起来似乎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其实是有问题的。

    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曾在哈佛商学院任教13年的埃米尼亚·伊瓦拉在她的著作《转行:发现一个未知的自己》中指出了传统职业规划的弊病:

    1.你很难通过测评来准确认识自己,尤其是发现“可能的自我”

    “可能的自我”是和“真实的自我”相对应的。

    “真实的自我”植根于过去,和你过去的所作所为有关,而“可能的自我”则立足于现在和将来。一部分“可能的自我”通过你当前所做的事情来确定,另一部分“可能的自我”则仍然是模糊不清的,只存在于你的个人梦想之中。

    你并不能通过反思来发现“可能的自我”,而只可能通过未来的实践来不断了解乃至塑造“可能的自我”。

    2.信得过的人未必能给你的职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埃米尼亚·伊瓦拉认为,自我评价、亲朋好友的忠告以及职业咨询专家的意见都帮不上真正的忙。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有过相同经历并了解自己方向的指引者。打破框框并获得心理支持的最佳途径,是跳出我们平时生活的圈子,去接触新的朋友、新的交际网络和专业群体。

    前一个观点,我持保留态度,但是,后一个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打破框框并获得心理支持的最佳途径,是跳出我们平时生活的圈子,去接触新的朋友、新的交际网络和专业群体。

    3.职业发展与规划并不是一步到位的

    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我倒觉得是埃米尼亚·伊瓦拉曲解了传统职业规划。

    合格的咨询师肯定深刻地理解并认同这一点,恰恰相反的是,很多寻求咨询的人抱着这样一种幻想,以为职业咨询就像去医院看病一样,药到病除,或者住院一段时间就可以解决。

    实际上,无论是对职业的认识,还是对自我的了解,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了解埃米尼亚·伊瓦拉的研究后,我仍然坚持认为,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很有价值和意义。

    当然,这还不够,还需要以下条件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