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宋行 > 第三百二十八章 银川

第三百二十八章 银川



        昌和孙重山跑了一气,城到处都是人。有集结待军,有维持秩序的河东军,也有出来领取赈济口粮的百姓。

        即便百姓已经被俘虏军残害得一无所有,可现在有粮到手,总算看到一条活路,面上还是露出一丝平静。而俘虏军也抢够了,都排着队挤在街边,安静地等待长官的命令。按照预定程序,他们将把手的防务交给河东军。据说,俘虏军将撤到顺州整编,感觉到兴庆府百姓仇视的目光,这些俘虏兵觉得还是开点出城为妙。已经有性急的士兵在询问出城事宜了。

        一队又一队浑身铁甲,背上背着背包的河东兵整齐地从街上通过。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面色凝重,整只队伍默默推进,如同一台不可阻挡的机器。这样的威慑是巨大的,城军民,不管有任何仇恨,在这一刻都很自然地停了下来,默默地注视着这支强大的军队。

        路上耽搁了半天,等高昌和孙重山带着那五十个骑兵来到户部分大仓库,杨华却已先他们一步等在那里,随行的还有关群、赵行德等一众河东军高官。

        杨华正站在西夏国户部大仓的院里,面带微笑地听着一个老卒说话。

        见孙重山和高昌来了,杨华指了指那个老卒,说:“你们来得正好,介绍一下,这位是夏国的库守。这两日城乱成这样,库守们都逃命去了,惟独此人独自留守,直到于忆他们前来接收为止。虽然说,当时我于夏国互为仇敌,他这么做也算是便宜了我河东军。可光这份尽忠职守的精神,堪称尔等的楷模。”

        那个老卒慌忙拱手对二人说:“见过二位大人。”

        杨华对高昌和孙重山姗姗来迟有些不满:“怎么来得这么迟,让你们前来接收府库,怎么反到是我走在前头?”

        高昌毕竟是官,见了杨华说话也随便些,忙说他们路遇河东军开仓放粮,街上人太多,堵住了。

        “恩,我也没想到兴庆府里装了这么多人。”说到这里,杨华对赵行德说:“行德,你是负责地方民政的。抓紧时间把勾留在兴庆府城的流民解送回家,清理好人口之后,每人发放十斤粮食,让他们自己回家去吧。”

        赵行德说:“地确是这个道理。城本有局面十来万。现在有钻进来二十多万。若全靠我军接济。压力实在太大。再说。大战之后。春耕也需要人手。老呆在城里吃赈济也不是办法。我这就下去安排。”说完话。赵行德告辞而去。

        “你继续说。”杨华示意那个老卒。

        这个老卒当了一辈库守。地位卑微。什么时候见过像杨华这样地大人物。激动得满面潮红。

        他忙说:“夏国以前地赋税也要征收实物。可食物赋税有些问题。保管不便。比如棉布丝绢粮食等物。虫蛀鼠咬。一年下来都有很大损耗。若让库守们赔偿。我等都得去上吊。所以。国家每年都核定一定数量地损耗。可如此。却又有一个大问题。管理仓库地官儿们不管是否有损耗。先把这一部分数字扣下来私分。后来。李官家发觉不对。便开始压缩实物税地规模。多折合成钱和金银。”

        “折合成现钱也是个好法。”杨华心微微一动。后勤那一块他也有过研究。损耗问题是比较大。也不好核准。如果全变成现钱。也利于数字化管理。否则。一味扣除损耗。高昌手下地人又不是圣人。难免不动心思。

        杨华问高昌:“你觉得呢?”

        高昌微微一思索:“全部征收现钱,一应物资由国家统一拨钱采买倒是一个好法。大人这是担心后勤司人员贪墨,如此一来,也可绝了他们的歪心思。不过,现钱也是有损耗地。比如生锈,比如钱的成色。”

        杨华点点头:“我也知道不同的铜钱成色也不一样,不过,我的意思是铜钱只做为一种辅助货币在市面上流通。国家的财政开支都用白银,白银再怎么搀假总不至于像铜钱那么离谱吧?”

        高昌:“全用白银也不是不可以,可白银地数量总归有限。我建议,白银和铜钱同时做为主要结算货币。”

        杨华一想,的确是这个道理,白银作为主要结算单位大量流通是在明朝。明朝地经济虽然比宋朝欠发达,可用银做货币体系的本位有一个先天优势----南美洲的白银大量输入国。-----而北宋之时,国本就是一个缺银的国家,大量流通不太现实。也只能作为一个大额结算单位而存在了。

        “可以。”杨华同意高昌的意见,他指着那个老卒说:“我天承朝新立,财政一

        很大问题。现在拿下夏国,可算是发了大财。你所v司也要扩大规模,以前那小作坊,小帐房要变上一变了。这个老人家管了一辈府库,你可得向人家虚心请教啊!”

        高昌连忙说:“是。”

        杨华对那个老卒说:“你继续说钱库是如何防盗地。”

        老卒道:“其实,户部大库守备森严,外人想进来偷窃是没任何可能的。可我夏国库房每年都要短缺大量地现钱,究其原因还不是监守自盗。弄到现在,户部手头只有一包烂帐,连户部的官们都不知道国家究竟有多少钱。”

        听他这么说,杨华来了兴趣:“我看了一下,你们库房管理很严格地,怎么可能将库房里面的现钱偷出去?”

        老卒笑道:“夏国府库管理严格,所有进库之人都地脱得精光,换上制服才能进入。而且,出库之时还得从一条凳上跳过去,拍拍手,批散头发,防止夹带。可就这样,依旧有人能将里面的铜钱和银带出去。”

        孙重山听得入神,禁不住插嘴,“那守卫们用的是什么法。”

        老卒道:“最常用的法是用谷道带出去。”

        “谷道,哪是什么东西?”孙重山有些不解。

        “就是屁股呀!”高昌瞪了他一眼。

        孙重山寒毛都竖了起来。

        老卒点点头:“用谷道夹带,因为每次带出去的量有限,所以,不值钱的东西他们都是不会带的,要带就带银,如此才不枉走上这一遭。不过,这事也没有绝对的。小老儿就听人说过,有人一次带出去二十两银。”

        “我的老天爷呀!”孙重山有些流汗。

        老卒道:“除了这个,办法还多着呢,比如冬天,守卫进库干活的时候都会带一壶茶水进去。一进库房,先扔两陀白银进去。你想,十冬腊月,滴水成冰,用不了片刻,茶水就冻成了一块冰,于是,银就这么带出来了。”

        “这法好!”连杨华都忍不住赞叹:“亏他们想得出来。”

        “大人谬赞了。”老卒激动得满面通红,几乎要咳出声来。

        杨华:“你能够在全城一片混乱之时不忘自己的职责,监守岗位,这样的精神很值得人学习。以后你还在这里替我守库房,算是我河东镇后勤司的一员。”

        老卒大为欢喜,忙跪在地上,不住磕头:“多谢大人赏口饭吃。”

        “行了,起来吧,带我进库房去看看,看看我现在究竟有多大的家当。”杨华一把将他拉起来:“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大人的家业自然是很大的啦!”老卒恭维说:“这里是夏国的银库,李官家没有设内库的习惯,宫廷用度和朝廷开支都从这里支取,可以说,夏国一半以上的银都在这里。”

        听他这么说,杨华更是兴味盎然,他忙带着众人进了库房。

        西夏的国库很大,是三排用大青石筑成的平房,总面积加起来有上万平方。杨华他们进的是天字一好库。

        等沉重的大铁门缓缓推开,就看见里面一排有一排高大的架,架上整齐摆放着一锭十量分量的白银。在火把的照耀下,所有的白银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当众人一瞬间竟有些盲目了。

        伸手捏起一块白银,杨华心感慨:西夏立国百年,这么多代君王精励图治,攒下了好大一副家当。而且,这其至少有一半以上的白银是北宋的岁币,一年十万,几十年下来,也是一笔天数字。

        “银库共有白银百十七万三千量,扣除损耗和无法对帐的部分,至少有百十万两。”老卒捧着帐本说。

        “啊!”所有人都惊叫成声。

        这还仅仅是西夏的一个银库房。同样的库房在城还有不少,除了白银,还有黄金、丝绸、茶、铜钱、甲仗……

        “这次西征值了!”所有人心都闪过这个念头。

        正在这个时候,只听得哗啦一声巨响,众人连忙转头看过去。

        原来是那孙重山一不小心撞在一个大木架上,这些架也不知道放了多少年,如何经受得住这样的碰撞,瞬间崩塌了。

        烟尘斗乱,倒塌的架引起连锁反应,又有四个木架倒下,大量的银锭从空落下,流水一样满地流泻。

        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银在地上流淌,所有人都呆住了。

        杨华哈哈大笑:“白银之河,把兴庆府改名银川吧。”(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