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你有几个灵魂 > 第21章

第21章





许多自卑的人,都是压抑自己的攻击性的人。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不满,装得很友善。而他池们心中,实际上积聚了大量的愤怒。他们最后往往用隐蔽的方式,背地里攻击别人,就像一个蝎子。而当他们允许自己表达愤怒和不满,允许自己有攻击性,他们就会更自信,这也就是孔雀.攻击性的“毒”转化为了自信的“胆”。

而丹顶鹤的意象的意义,主要是“自由”和“骄傲”这两个因子。但是请注意,丹顶鹤为头顶红色的部分,在传说中也是剧毒的,也就是所谓“鹤顶红”。这表明,丹顶鹤也还是有攻击性的。但是,这攻击性是更无害的了。

从这里,我们看到“攻击性”这个因子在和不同的其他因子结合时,表现的样子很不同。

第六节  能量的状态

同样是一个能量,在强或弱状态、初始还是结束状态,体现出一些不同。这些不同也可以反映于意象的不同上。

比如,在妖女、怨妇、色鬼、蛇、女巫、情种等人格中都有性能量。但是,妖女的性的柔和的蛇行运动是主动的、是诱惑性的,是用诱惑异性的方式得到性满足;她代表的是处于引诱阶段的性状态,是性能量比较强的状态。而怨妇的性能量是被动的、是转化为抑郁忧伤的,是代表着性不满足的表现,是一种弱的性状态,相当于男性早泻后其性伴侣的性状态;而色鬼是贪婪的、纠缠不休的,代表着的是长期未被满足过的人的性状态……

更具体说,假如“妖女”的颜色是粉红色,代表性能量是初生状态,性的火焰刚刚燃起,性能量相对不十分大。假如是深红色,就相当于更高的性兴奋,而深紫色或黑色是更狂热的状态。带有性虐待性质的,让男性有些害怕的妖女,往往是象征着接近性高潮的性状态,性能量强大而寻求着强力的满足。紫色和黑色也可以代表性的火焰激发了但是没有得到充分燃烧时的状态。“怨”可以用性的火焰被压抑后产生的“烟”来象征。

用水来表示性的话,则暴雨洪水代表强烈的性,细雨蒙蒙就是微弱的性。

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教传统对性是有压抑的,由于这样的压抑而产生了“闺怨”类的诗词,这一类诗词中“烟雨”是一个主要的意象,这不是偶然的。

第七节  具体生活经验

个人生活中的具体经验会使意象有具体的形态特点。

不论是谁说到“英难”这个意象,总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英雄一定是体魄强踺的,而绝对不会是一个瘦小枯干的样子。英雄一定性格刚毅,胆子大,而不会有胆小怕死的“英雄”。英雄喜欢冒险犯难,而讨厌平淡无聊的生活……

但是,即使一个人天赋中就有英雄的原型,在他刚刚出生时,他不可能在心中就有一个英雄的具体的画像。他只是对什么是英雄有一个大略的感觉。而当他在生活中,见到听说过一个英雄后,这个具体的英雄的形象就会和他天生的英雄感结合,形成一个英雄的意象。而这个意象的样子多多少少会受到生活中见到的那个英雄的样子影响。

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有一小孩子天生有英雄气质,但是生在小买卖人家,小时候从没有人和他提什么英雄,身边的人物也都是猥琐不足道的。在后来,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梁山的好汉。突然心中明白,这才是自己喜欢的生活,这些人物才是自己心中的英雄。于是他心中的“英雄”意象就此显现。

假如他遇到的是武松,他心目中的英雄,将会和武松有些类似,高大而端正,勇敢而又机智,假如他遇到的是另一个英雄,比如李逵,也许他心目中的英雄就会多一些李逵的特点,比较粗鲁一些。

心灵的元素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个子人格的意象,知道他们本来是什么元素的化身。可以帮助我们辨别出不同的意象之间的微细差别,使我们对这些意象有更准确的理解,更细腻的感受。

我上面列举的这些元素,是我在实践中曾经遇到过的。有许多我还没有发现。需要以后继续寻找和分析。这个工作就像化学家以前所做的一样,需要一个个地找出新的元素。

第十章  哪里来的这些生命一子人格的来源

在我们的心口,怎幺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子人格?他们是从哪里来的?

我的研究还不够多.还不足以拿出足够的证据,不过,我有一些线索和猜测,我愿意把它们告诉各位。

第一节  固有的子人格

我相信有一些子人格是“固有的”,也就是说,这些子人格是在一个人一出生.就潜藏在他的心灵中的。我相信一个人子人格中的多数是固有的子人格。

在90年前,行为主义心理学坚决反对人和人有天赋的差别,华生等人坚信人和人生来是一样的,而性格的差别是后天教育和学习的不同造成的。我认为这是“人人生而平等”这一信念在心理学界的反映,但我认为行为主义的这个信念是一个误解——“人人生而平等”并不是因为“人人生而相同”:生理上,人和人生来就不一样;肤色有白有黄有黑,个子有高有低,而且对疾病的易感性也不同。同样我们没有理由说在心理上,人和人就完全一样,没有天赋的差异。至少,生理的不同会对性格产生影响。

在近百年的研究后,大量的证据表明,儿童在一出生就存在着行为上的差异;有的儿童比较好动,有的比较安静;有的喜欢对人笑,有的自己玩得比较多;有的在被激怒后很容易平息,有的会持续烦躁不安……

我们相信在新生儿,子人格的形象是不存在的。但是,某种适合于形成某种子人格的潜质是应该存在的。好动的儿童长大以后应该会有一个好动的子人格;而好静的儿童在长大以后,也应该有一个好静的子人格。

天性强健的儿童,也许会有一个“力量型”的子人格,也许是“英雄”、也许是“强盗”、也许是“黑社会老大”。天性敏感的儿童,也必然会在他以后的某些子人格中体现出这个敏感的素质。

我有一个假设:我感觉所谓“原型”或者从原型而生的原始意象是属于全人类的,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得到的不同的原型的量是不同的。我们可以用生理上的“基因”和心理上的“原型”做一个对比。全世界的人类的基因之总和是“人类基因库”,而具体到某一个人,他的个人基因是在这个“人类基因库”中选取的一部分。我们在一出生的时候,不仅选取了一部分基因,同样,我们也选取了一部分“原型”。以我个来说,我在人类基因库中,选取了高个子的黄种人基因;我在“人类原型总和”中,选取了“虎”、“智者”的原型。和基因也许有一个不同,基因是全或无的,我身上可以完全没有黑种人的基因;而原型似乎是不同的,我会有所有各种原型,只不过“虎”这个原型在我的天赋中很多,而“老鼠”的原型则极为少而已。

也许,在家族中原型应该有一定程度的遗传性。比如,父亲有一个“浪子”原型。儿子也应该很容易出现这个原型:我个人很相信这一点.但是我做的研究很少.不足以做结论:我有过个别的例子。比如.我的学生中有两个人是亲戚.一个是姑姑,一个是侄女,我在她们身上发现了相同的原型形象——猴子。代表着狡黠而可爱的性格。在我刚刚认识她们的时候,“姑姑”性格表现得很严厉,并不像猴子的性格:后来,随着她心理的成长,猴子的性格特征越来越明显:这让我相信,像猴子一样的性格是她的本性,而心理的成长过程中,她后天因压抑而形成的东西消除后,先天的性格就表现出来了。

第二节  内化的子人格

有些子人格明显地是由于内化的过程而产生的。

比如,许多人都有和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的主导性格很类似的子人格。有的人干脆把这些子人格的名字叫做“父亲”、“母亲”。

例如,某来访者的子人格中,有一个子人格叫做“父亲”。他50多岁,但是看上去像45岁,他的性格是:内向、事业心强、艺术气质、要求严格:喜欢正派的人,喜欢艺术,不喜欢歪门邪道。还有一个子人格叫做“母亲”.50多岁,但是看上去也像45岁,她穿一身暗红色套装;性格很要强。

来访者自己也很清楚地发现,这两个子人格就是现实中她的父母的化身。

精神分析心理学明确地指出,出于某种动机,儿童会把父母的性格特点内化,这也就是超我的形成机制,内化了的父母可以形成超我。发展心理学也都描述过这个过程。

这些子人格仿佛是一个父母的翻版,在子女的脑子中存在着,他就是父母的教育和影响的化身。从我们的发现可以知道,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和教育并不是一些静止的教条,不像子女脑子里存储的一些语句;相反,他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生命的子人格。举例说,一个母亲教育孩子:“做人一定要谦虚”,这影响了她的儿子。在儿子长大后,做了一件很得意的事情。他很想夸耀一下自己,这时,脑子中会有一个声音响起来“做人一定要谦虚”。如果他不顾这个声音,还是自吹自擂了一番,他的脑子中会有一个声音批评他“你怎么这样不谦虚?”从而使他产生内疚感。假如父母的教育和影响只是一些存储在脑子里的语句,这些语句是不会主动地发出声音的。而实际上,发出声音的是“母亲”的子人格。